理解人的心理需求
2018.7.17
人的生理需求是和其他动物没有不同的、食色性也。但是,人的心理需求则不同。我活了50多岁到了奔六的年纪,明白了一些人的心理了。写出来是让比我还笨的人吸取教训。
一般人都知道美国的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讲了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人的心理需求(他也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从我的人生经历来看,马斯洛的思想基本上正确但肯定说得不全、且个别结论是有问题的。先不说他的不对的。先讲讲他说的“尊重”的需要!
第一,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需求就是“尊重”,人人希望得到尊重。
从我自己读书的经历看,初中和高中毕业之所以能顺利晋升,一个重要契机是老师的信任和鼓励。我们很多家长只顾批评自己孩子且拿别家孩子来做榜样,孩子就一定会很泄气。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远远抵消不了家长的负面比较,孩子成才的可能性就会降低了。从夫妻关系看、从人事管理看,依赖压力鞭策乃至经济刺激来激励丈夫、员工,可能能得一时之力,但毕竟会让领导者与被管理者双方日益关系紧张、身心疲惫。“和”不起来就“好不长久”。
虚荣心和自尊心其实是一码事,后者是尊严实现后的自信感,前者是没真正自尊下的***补偿。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其实,是一种虚荣心。亚当斯密在《伦理学原理》讲的那种对外行恭维无动于衷甚至还内心不喜却对专家知音的赞赏真诚接受的人就是自尊的人。
第二,“众乐乐”需求。
这个需求的提法是来自中国文化元素“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其实,马斯洛的自尊需求加归属需求合在一起大致能覆盖“众乐乐”需求的三分之二且也只是表面。我琢磨,其理由如下:(1)日常的归属感的满足方式实际上还多是有损真正自尊的,因为加入一个“组织”“圈子”“同仁”“同道”以及“团伙”等是需要“牺牲”一定的“个性”“自由”的---其彼此配合,类似刺猬之间的抱团取暖。所以,孔子说:小人同而不和。人们日常加入的人际归属,其实大多都是“小人”伙伴关系。(2)自尊常常变异为虚荣。我们常常聚集“人气”的所谓“饭局”所谓“茶会”所谓牌友等等都不是真正的“众乐乐”,或者说,只是表面的“众乐乐”。例如,“饭局”一定要排个位子,于是,你归属了的同时贬损了尊严或者你自己虽尊严了却又贬损了别人;“茶道”上品评的仍多是“江湖险恶”---即是茶友间是平等和气的---于是,小圈子的“一叶孤舟”被置身于“大海浪”的汹涌之中。何来真正安全呢?
真正的“众乐乐”是什么呢?应该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统一,而不是囚徒困境里的各怀鬼胎。孔子论语里的君子人格应该是懂得“众乐乐”,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境界不高,只能禁声了。
第三,求新求异心理需求。
德国十九世纪上半页的经济学家戈森提出过三个心理需求定理,其中第一定理就是:人们消费商品会出现新增消费量之满足不如前头消费,即:随着消费量增加满足会递减的现象,戈森第一定理类似人们常说的审美疲劳。第二个定理是指人们会注意在各种消费之中取得平衡,比如:你花钱买一篮子货物,必定各有搭配,喜欢的多买点,不喜欢的少买点,但花钱买的每种商品的边际满足是一致的;在时间的使用上,我们也会注意在赚钱工作和闲暇娱乐之间取得平衡;戈森第二定理类似人们对多样性的追求。戈森第三定理就是“在原有欲望已被满足的情况下,要取得更多的享乐量,只有发现新享乐或扩充旧享乐”。其意思类似厌旧喜新。戈森对人性洞若观火。但是,他也有看不清楚的地方,即:这三个心理需求定理其实只是一个心理需求定理:求新求异心理需求。审美疲劳是因为人的大脑对“习惯”“常规”会失去“兴奋”,对多元性的追求其实就是求新求异---平衡是不得以而为之(钞票不够么、时间不够么)。此外,戈森的第三定理也说不得全对,人们即是旧享乐没满足好也会向往新享乐,人们对新奇的东西重视之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
对照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之心理需求,我觉得求新求异心理是一种马斯洛忽略的需求:虽然他在解释自我实现需求里提到了人的创造力需求,但求新求异需求是涵盖创造力需求的,且创造力的实现只是实现求新求异需求的一种方式---因而不是单独的需求,如果不创造却仍可以消费新奇的东西也是可以满足求新求异需求的。此外,我觉得,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求也不是一种独立的需求更谈不上最高需求(我也认为,人的心理需求不存在层次之分,都是心理需求生态里的并行不悖的“物种”),而是“自尊”需求、“众乐乐”需求、“求新求异”需求实现了统一的一种心理满足状态。
最后,基于上面的论述,我想谈谈几条我的想象:
第一条,人的这三种需求应该都是人的特殊基因决定的,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找到人的心理需求(非生理需求)对应的基因密码。
第二,三大心理需求不满足就产生神经性疾病或者精神疾病,例如抑郁。
第三,治疗心理疾病的最好办法是从满足人的求新求异心理入手,而不是别的。例如消费新奇商品,结交新新朋友,开辟新工作项目,学习新的技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