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2463 5
2009-12-16
记得第一财经《波士堂》电视节目中有一期嘉宾是段永平,主持人问他:“你认为投资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能力?”他想了想,回答是:“理性”。每当我被那些迷信大道至简的投资者问及如何赚钱的时候,我常常用段先生的这两个字来搪塞。因为我实在无法用一句话或者几十个字把赚钱的方法讲清楚,正如没有人能用寥寥数语把从小学读到大学的知识概括一下一样。如果允许我用多一些的篇幅谈谈的话,我想我还是可以说一些的。
回想起来,我从一个对金融投资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在市场中接受了各种各样错误的理论、分析的熏陶,到成长为一个稳定盈利的投资者,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思考方法,就是证伪主义。
索罗斯的老师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经验观察必须以一定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本身又是可证伪的,因此应对之采取辩证的态度。在他看来,可证伪性是科学的不可缺少的特征,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因而其理论又被称为证伪主义。
让我们以牛顿惯性定律为例,来简单说明这个证伪主义的哲学思路——牛顿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到平衡力的情况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假如我们在宇宙的某个角落,发现某个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到平衡力的情况下,没有静止,也没有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我们就可以证明牛顿惯性定律错了。这就是“可证伪性”。接下来的问题是,有没有这种现象存在呢?只要我们承认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就没有办法排除这种现象存在的可能性。这就是“理论不能被证实”。按照这个逻辑,可以推翻一切科学定律(猜想)。但是,科学另有一个逻辑:只要没有人发现反例,就可以姑且把这个猜想当作暂时正确的定律来运用。这就是“猜想与反驳”,或者叫做“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这个话题展开下去,可以从亚里士多德谈到爱因斯坦,那就是一部科学发展史而不是一篇投资杂谈了。所以赶紧打住,我们来思考另一个问题——假如我把牛顿惯性定律的陈述修改一下: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到平衡力的情况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或非静止非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下绝对正确了,但这是明显的废话。绝对正确不可证伪的理论没有用,有用的理论来自近似正确的猜想。这似乎是一件不证自明的事情。
现在我们可以切入正题了——用这个证伪主义鉴别市场上形形色色的投资理论。
先从一个掷硬币的游戏开始,我预测可能出现正面,或者反面,极端情况下是立着的,这是显而易见的废话。接下来我分析连掷三次硬币的情况,根据排列组合罗列出8种可能,这依然是废话。接下来我把这8种可能重新包装一下,分成4种形态:
1,单边——正正正或反反反;
2,震荡——正反正或反正反;
3,震荡后突破——正反反,反正正;
4,假突破——反反正,正正反。
随便你怎么掷硬币都跑不出这几种情况,未来不过是过去的重演。我们只要根据过去掷出硬币的正反面组合,就能预测出下一次是正面还是反面……现在你还能识破我的废话理论吗?是不是象极了技术分析理论?
技术分析理论里面,把市场状态分为单边趋势与震荡;震荡后的突破分为真突破和假突破;单边趋势分为上涨与下跌趋势;技术形态分为连续形态与反转形态;反转形态分为顶部形态与底部形态……
我们再来看复杂一些的,来看看形态分析里的反转形态。顶部反转形态里有V形反转(单顶),双重顶、三重顶,如果三重顶的中间高一些就成了头肩顶,三个低点在一条倾斜的直线上就是三角形顶,右边向下倾斜是收敛三角形,右边向上倾斜是扩张三角形,此外还有复合头肩、圆弧、纸形……试问,你还能画出除此以外的其他图形吗?好像除了四重顶以外,都被技术分析包圆了。或者说,任何你想象得到形状都可以是反转形态。
那么,所谓技术分析中的顶部反转形态,就可以这么说:画出一根颈线,左边涨上来,右边跌下去,并不再回到颈线之上。至于颈线上面的形态,任何想象得出的形状都可以......这不是跟没说一样么! 20099241857524790.gif
当然,技术分析里也有一些有用的经验总结。例如技术分析说绝不会有四重顶。也就是说当价格第四次达到相同位置的时候,一定会突破而不会形成第四个顶,这就是可证伪的(如果哪天我们看到一个四重顶的技术形态,那就说明技术分析理论错了,可不是我错哦)。这条原则我们就可以加以运用。可惜,在技术分析理论里面象这样有用的原则太少了,掺杂了太多正确的废话,所以一位朋友把技术分析理论的特点精辟地总结为:“一学就会,一用就懵。”
除了废话理论以外,投资市场上还流行着另一类不可证伪理论:在《皇帝的新装》故事里面,两个自称是织工的人,声称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丽,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当那件新装具有了这个奇怪的特性以后就变得不可证伪起来:假如我们看得见这件新装,证明它存在;假如看不见这件新装,证明我们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这件新装还在那儿。
有许许多多人声称他们掌握了投资市场上赚钱的秘诀,通常他们的秘诀都具有一些奇怪的特性:任何意志不够顽强,缺乏执行力,人品不好,不适合……的人都无法用这个秘诀赚到钱。于是,当其他人用这些方法亏损了就只能怪自己人品不好,秘诀永远不会错;赚到钱了(即使胡乱用一种方法买彩票也是有人赚钱的)不仅可以证明秘诀好用,还能为自己加上意志顽强、好人品等等标签,于是他们更乐于传播这些秘诀。我习惯把他们的秘诀称之为《皇帝的新装》理论。
投资市场上流行着许多看似正确的理论,顺着这些理论的思路很容易被带得云里雾里。无论它们包装得如何花哨,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可证伪性——跳出这些理论来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它是错的?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证明其错误,那么我们有理由对这些理论嗤之以鼻。有时,要走出由那些流行的谬见编织的迷宫,我们仅需要一点孩童般的天真与勇气。



包不同


09.12.1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2-18 11:57:04
老包投资杂谈之一
看见那些看不见的……

“没来的请举手。”这样的调侃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能听到。捧腹之余,我不禁要想到,如何能看见那些没来的人,我们能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吗?
我们在进入金融市场之前,都会听听专家的意见——从利弗莫尔到斯坦利克罗,从杨百万到巴菲特,从经纪人到基金经理,从技术分析到价值投资,从道氏理论到亚当理论......他们都说赚钱不难,难的是控制心态。果真如此吗?
绝大多数亏钱的人,他们不会写书,没人请他们演讲,没有记者采访......他们的投资经历,他们的声音,我们如何才能听见?
在亨利•黑兹利特先生的《一课经济学》当中,我学到了一个有趣的视角——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书中反复提到巴斯夏的最著名的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例如:
让我们效仿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从一面被砸破的橱窗的简单例子说起。话说一个顽童抡起砖头,砸破了面包店的橱窗。当店主怒气冲冲追出来时,小捣蛋早已逃之夭夭,只剩下一群看闹热的围观者。大家盯着橱窗的破洞以及四下散落的玻璃碎片,若有所思。不一会儿,跟通常的情形一样,有些人开始互相议论,宽慰店主和众人的心:玻璃破了很是可惜,可是这也有好的一面。这不,对面的玻璃店又有生意了。他们越琢磨越来劲:一面新的橱窗需要多少钱?要250美元。这笔钱可不算少。不过,这没什么好埋怨的,事情本来就这样,要是玻璃永远都不破,那装玻璃的人吃啥。玻璃店多了250美元,会去别的商家那里消费,那些个商家的口袋里多了几个钱,又会向更多的商家买东西。经这么一说,小小一片破橱窗,竟能够连环不断提供资金给很多商家,使很多人获得就业机会。要是照这个逻辑推下去,结论便是:扔砖头的那个小捣蛋,不但不是社区的祸害,反而是造福社区的善人。
且慢!让我们来分析其中的谬误。至少围观者所作的第一个结论没错,这件小小的破坏行为,的确会给某家玻璃店带来生意。玻璃店主对这起捣蛋事件除了略表同情之外,更多的应该是高兴。但是,面包店主损失掉的250美元,原本是打算拿去做一套西装的。如今,这钱被迫挪去补破窗,出门就穿不成新西装(或者少了同等价钱的其他日用品或奢侈品)。他原来有一面橱窗再加250美元,现在只剩下一面橱窗。或者说,在准备去做西装的那个下午,他本来可以心满意足同时拥有橱窗和西装,结果却只能面对有了橱窗就没了西装的糟糕现实。如果我们把他当作社区的一员,那么这个社区就损失了一套原本会有的新西装,于是变得比以前更穷了。
简单来说,玻璃店主的这桩生意,不过是从做西装的缝纫店主那里转移来的。整个过程并没有新增“就业机会”。那些围观的人只想到了交易双方——面包店主和玻璃店主——的情况,却忘掉了可能涉及的第三方——缝纫店主——的窘迫。围观者完全忘了他,恰恰是因为现在玻璃碎了,他也就失掉了亮相的机会。人们过两天就会看到崭新的橱窗,但绝不会看到多出那套被牺牲掉的西装。人们总是只看到眼前所见的东西。
说老实话,在上述破橱窗谬论当中,那套西装的确是看不见的。那250美元完全有可能变成太太的时装,小孩的玩具,一餐丰盛的晚宴或储蓄什么的。
要看见这些看不见的,《一课经济学》提供了另外两个分析问题的视角:一个叫做“常识”;另一个叫做“退后一点看”——或者叫看远一点,看得全面一点。例如:
我们在分析实例中领会到另一个教训是常识的重要性。在书中我们反复说,研究各项提案的影响时,不仅要观察短期内特殊群体所受的影响,也要考察长期内所有的群体受到的影响。但我们发现,这个结论往往只用普通常识就能推论而得到。即便一个不懂经济学的人,只要他稍微看远一点,他肯定不会觉得:橱窗被砸破、城市毁于战火是件好事;兴建不必要的公共工程,一点都不浪费;政府裁撤冗员让闲人重回劳动市场非常危险;添置机器会令人不寒而栗,即便机器增进财富创造、能让工作更省力;对自由生产和自由消费设置障碍,可以提高财富;迫使其他国家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购买我们的产品,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富裕;储蓄是既愚蠢又邪恶的行为,挥霍享用才能带来繁荣。
亚当•斯密用极其普通的常识,回应当时的诡辩家说:“在每一个家庭的管理中是精明的举措,用于一个大国的管理,很少会是错的。”但很少有人在处理复杂的状况时意识到这句话。即使他们得出来的结论非常荒唐,他们也不会重新检查自己的推导过程。
同样的,当我们运用“常识”来看待金融市场时,就不难发现一些流行观点中的荒唐之处。
记得曾经有位美国的投资专家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
做医生或律师,需要学习许多专业知识,再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巧赚到钱。为什么有人固执地认为,在金融市场当中赚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呢?
我把上面这个常识再引申发展一下——如果我告诉你,一个医生心态好能治好病人,心态不好就把人治死了,一个建筑设计师心态好设计出来的桥梁就坚固漂亮,心态不好设计出来的桥梁造一半就塌了,一个飞行员心态好就能做各种高难度动作,心态不好就机毁人亡......你会做何感想?我不否认心态的影响,但是,从事任何工作,都应该把自己的心态和专业工作区分开来。我赚钱会很高兴,亏钱也会沮丧,但是这跟我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声称我的围棋水平很高,李昌镐会的定式手筋我都会,总输给他是因为心态不好,你一定会觉得我这种说法很可笑。
我更喜欢把金融投资比作物理竞赛。或许,我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公式、定律是比较简单的,但用来解决具体的问题就决不会那么容易。既然是竞赛,就一定有优胜,有淘汰。最后有资格进入决赛圈获得奖金的,一定是少数人。如果要说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多数人被淘汰的话,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技不如人!



包不同
09.10.2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8 11:58:00
老包投资杂谈之二
看不见那些看得见的……

很多投资者自认为对市场分析有独到的分析,并能够准确预测行情,却难以将其转化为盈利。他们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执行力不够,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市场分析转化为账户上的盈利数字呢?说老实话,除了“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俗语以外,我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如果连钞票都不能使人有执行力,那肯定就是活见鬼了。
其实,事情的真相往往是这样的:大多数投资者在市场上都是瞎蒙,对一次,错一次。如果没有付诸具体交易行动的话,因为凡事都是事后比较亮,通常人们又是记吃不记打——光记住看对的时候,不记得看错的时候,于是产生了“不出昏招就是天下第一”的良好自我感觉。而一到做实盘,就会如实地反映出每一次正确与错误。
有家公司的交易员曾经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一开始行情看涨做了多,后来由于不坚定把多头平了,结果明明看对了行情却踏空,如何解决这个心态问题。
我建议他们呢,每次讨论行情时,找个秘书来做一下会议记要,这样可以方便事后总结。人们在研判行情时,很少会有一边倒的意见,通常涨跌两方面的因素都会考虑到。当他们决定把多头平掉时,你去把会议记要翻出来看,一定是看空的意见或者是觉得多头风险比较大的意见占了上风!
这里面的确有心态问题,不过,这个心态问题不在于他们看涨不坚定,而在于他们明明是看空的意见占了上风,为什么在行情上涨以后,他们会自认为“明明是看对了行情”呢?这就是错觉。如同人眼都有视觉误差,人脑的记忆一样有误差,这叫做选择性记忆。虽然当初他们多空因素都考虑到了,并且空头意见占上风,但是当行情上涨以后,他们只选择性地回忆起了当初看涨的意见,把看空那茬全忘了。
换一种情况下:比如他们考虑到调整的风险,但是坚定持有多头的意见占了上风,并付诸实施。当行情出现剧烈调整以后,他们还是会觉得:为什么当初明明看到了调整的风险,还要那么坚定地持有多头呢?
其实这根本就是一个技术水平问题,而不是心态问题。解决这个所谓心态问题的方法,就用我曾经的老板教我的一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次操作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要用客观的方法评估自己的技术水平,避免在似是而非的心态问题上挣扎,才能正确地找到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人脑的记忆并不十分可靠,人们经常都是对自己自由主义,对他人马列主义。丘吉尔就曾抱怨过,选民们总是盯着自己的错误。其实,他说这话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在盯着选民们的错误呢?
前段时间看见一份国内某期货公司的研发报告,说国外投行经常发布错误的研究报告误导投资者——去年上半年他们看涨原油,错了;今年上半年他们看空铜价,又错了......
果真如此的话,我觉得也很简单,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就可以了。可是,他们看对的时候,我们注意到了吗?我记得,当原油在30美元的时候国外投行看涨到50;50的时候看涨到100;100的时候看涨到150;150的时候看涨到200......错冽,你误导市场冽,阴谋啊阴谋。
显然,所谓的阴谋论很有可能是一种错觉。我们自己的研发报告,行情看错的次数,不见得比国外同行少。准确地在行情的拐点上发出预报,不看错任何一次行情,那是对活神仙的要求。真有这样的人,要不了多久他就会成为世界首富。
投资,是一个概率问题。没有谁能完全正确,要找一个总是看错市场的人同样十分困难。许多投资大师告诉我们,赚钱的关键是要对的时候盈利多过错的时候亏损,或者说是要找到一个高成功率(加权考虑)的方法,这需要全面的分析。
由于人们看事情,总是先入为主;总是只见一点,不见其余;总是急于抓住自己最想看到的论据,于是就只能看到自己最想看到的论据。从单一事例推导出结论,是错觉形成的原因。于是,在股票牛市的时候,就会看到满大街自我感觉良好的股神;每个人都有神奇的赚钱系统,损失都是因为没有遵守纪律;他们总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错过原本轻易可以赚大钱的机会;人们赚钱是因为自己水平高,亏钱是因为别人的阴谋……我们多一点客观,多一些全面,就可以发现,这一切不过是选择性记忆的结果而已。人们会轻易地忽略掉那些本来可以看得到的事实。



包不同
09.11.2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4 15:55:16
之四
罗斯柴尔德家族对于《货币战争》的意义


阴谋论调贯穿《货币战争》的始终。但是从常识上讲,我们很难接受这样一个说法:200多年前的英国人亚当.斯密、100多年前的奥地利人欧根..庞巴维克、当代的美国人米尔顿.弗里德曼……这些经济学家穿越时空,勾结在一起,编造了一个弥天大谎欺骗世人;同时,他们还勾结了小布什在总统就职演说上做秀,勾结了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在哈佛大学的学生面前作秀……
所谓阴谋,只能是少数人的谋划。所以,需要有一个拥有30万亿美元资产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存在,忽悠并操纵了以上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不明真相的人们,阴谋论才能成立。至于罗斯柴尔德家族是不是真的有30万亿美元这个问题么,既然是阴谋,自然就看不见,既然看不见,就没法有证据,于是也就不需要有证据。或者说,解释得通就是证据。
不过在我看来,史上最强的阴谋论著作不是《货币战争》而是《圣经》。宇宙如何开始,生命从哪里来……面对许许多多无法解答的问题,同样也需要有一个上帝的存在来解释这一切,并且,用上帝可以轻易地解释得通这一切。
比如:苹果砸到牛顿的头上——这是为什么呢?牛顿通过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但是这万有引力又是从哪里来?牛顿卡壳了……这时候过来一神父,他告诉我们:这就是上帝的安排。看,牛顿解决不了的问题神父都能解决。
我们换一个场景:苹果熟了从树上掉落到地上,牛顿……不在,呵呵。为什么苹果熟了会掉到地上呢?这时候过来一神父,他告诉我们:这就是上帝的安排。哦,原来这位神父什么问题也不解决,只能解答已知的问题。
有人说,证明一件事情存在很容易,证明一件事情不存在太难了。不错,不过证伪主义的哲学思考方式在此时再次发挥作用: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办法证明一个理论是错的(不具有可证伪性),那么这个理论往往就是没有用的。
还是来看一个具体些的例子吧。
十二年前我刚接触有色金属行业的时候,铜铝价差很小。那时铜的全球平均生产成本大约是1600美元/吨,铝是1200美元/吨,但是在1997~2003长达6年时间当中,铜铝价差大部分时间在400美元以下。铝企业日子很好过,铜企业日子很苦,经常被迫减产。
当时有这样一种论调:世界上主要生产铜的国家都是赞比亚、智利这种穷国,而铝的生产企业多来自发达国家,当时最大的三家铝企业分别以他们国家的名字命名——加拿大铝业、美国铝业、法国铝业,这三家企业的铝产量占据全球40%以上的份额。所以铜价就该低,铝价就该高。
19996月铜价跌到1360美元的时候,铝价在1260美元。随后必和必拓公司关闭了北美年产20万吨的铜矿(这些铜矿的现金成本高达1900美元),费尔普斯道奇公司也跟进减产,才逆转了铜价的颓势。
不过好景不长,2001年科技股泡沫破灭,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全球铜市场供应过剩达到了70万吨,铜价再破新低跌至1335美元(铝价1250美元)。铜价下跌过程中,费尔普斯道奇公司、墨西哥集团、必和必拓已相继减产,仍不足以扭转供应过剩的局面。市场把目标锁定到更低的价格,因为世界最大的产铜国智利的平均生产成本在1100美元。但此时的智利国营铜工业公司已更换了总裁,改变了以往血汗生产方式的经营思路,仅在必和必拓宣布减产后的第二天就声明跟进减产10万吨,甚至都没来得及拿出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这成为扭转供应过剩填饱肚子的最后一个馅饼,铜价仅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回升到了1500美元。
2002年美国经济在复苏之路上颠簸的时候,铜价再次跌落至1450美元(铝价1290美元)。智利国营铜工业公司又率先在行业内宣布减少20万吨销售,并且认真履行了他们的承诺,虽然铜出口是智利的主要外汇收入来源。他们的这一举动马上在价格上得到回报,后来铜铝的价差就开始不断扩大,犯了经验主义错误的买铝抛铜的套利者就悲剧了。
今天在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铝价涨到了2250美元,而铜价已是7400美元。智利仍然是一个欠发达的国家,他们那里也没有金属期货交易所,智利国营铜工业公司销售铜的时候都是参考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价格,但并不防碍他们获得超额利润。这一切源于他们自身的改变,只有按市场规律办事才能真正拥有定价权。
有市场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胜负。阴谋论最大的用处,就是给失败者挡上一块宿命论的遮羞布,除了能增加点茶余饭后的谈资以外,并不能解决任何具体的问题。
本文无意探讨罗斯柴尔德家族究竟是否拥有30万亿美元的财富,也无意研究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上帝。就算有上帝吧,可是他老人家也没有告诉我们宇宙的中心究竟是地球还是太阳抑或两者都不是,否则布鲁诺又怎么会被烧死?一切隐藏在事物表象背后的规律,终究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包不同


2010.1.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4 17:07:28
呵呵,要顶上,
没想到包大人也经常来这个坛子,做个沙发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4 18:39:47
驾驭自我,这就是看不见的能力,而且是最重要的能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