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后金融海啸策略 风控至上
即使全球经济已走上复苏,国际金融市场大大小小地雷不断,金融机构的资金管理与投资策略备感挑战,国际信评机构标准普尔认为,业者现在需要谨慎投资,但不是把自己关在家里,国际金融业者在后金融海啸的策略,重心全数移到风险控管上,一则采用更绵密的风险控管系统工具,另则确认风险胃纳(Risk Appetite)评估量,以便于加大投资筹码的弹性。
金融机构的跨境投资部位,向来处于高风险曝露,从雷曼事件的高杆杠结构债,到近日杜拜事件的联贷债务违约,均反映出台湾金融业无法避免全球化的影响。事实上,金管会所掌握的前后不一之曝险数据,并非官僚作风或业者不诚实,而是普遍缺乏适当的信息系统来追踪跨境的债权、债务关系。标准普尔副总经理安马克(Marc Anthonisen)表示,过去评等机构多是专精于单一产品领域,并准此作为服务客户,金融海啸让金融产品与投资机构相关联的灰色地带浮出,因此内部乃针对此问题在技术上着手,试图从风控系统工具的改善,降低复杂金融商品和政商关系所潜藏的投资风险。
标准普尔香港董事吴志杰认为,金融业客户在后金融海啸时期的需求改变,不再只把盈收、营业额摆在第一位,而是同步思考资产部位的风险程度。在作法上,除了检视投资项目及其价值的频率增加,更重要的是,要更深层地掌握投资标的所关联的发行机构财务健全度,一层层地追踪各家的信用评等,由风控部门确实明了可能的曝险情况。
标普与telekurs、邓白氏破例联手,把各自专长的全球第一手数据库结合起来,包括企业财务实力、企业集团、企业资金管理等等,成为Security to Entity CrossWalk客制化风管数据库。吴志杰说,很多国家的金融监理机构现在也派专人学习使用此套风控系统,可是能否真正从工具中找到最适当的风险控管,还是要看各机构内部对风险胃纳的共识,否则面对风险的危机不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