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09-12-19 11:13:02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09-12-19 11:01
88# ruoyan
另外应该强调,效用交换不是一物对甲效用与对乙的效用的交换,而是甲或乙自己的两个物品的效用之间的交换。出让低(边际)效用的物,换取高边际效用的物。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54009&page=9

“效用交换不是一物对甲效用与对乙的效用的交换,而是甲或乙自己的两个物品的效用之间的交换”——这句话的意思好像是说:效用交换不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
我也看出是这个意思。不过在西经里,确实存在效用替换的例子,就是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不过如果ruoyan用来解释我在一楼的问题的话,确实说不通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1:56:46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09-12-19 11:01
88# ruoyan
另外应该强调,效用交换不是一物对甲效用与对乙的效用的交换,而是甲或乙自己的两个物品的效用之间的交换。出让低(边际)效用的物,换取高边际效用的物。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54009&page=9

“效用交换不是一物对甲效用与对乙的效用的交换,而是甲或乙自己的两个物品的效用之间的交换”——这句话的意思好像是说:交换不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
在两人互补的效用交换需要下,通过在两人之间的物品交换实现自己的效用交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2:03:39
89# liuyongfei180

欲望强度就是对于一个物品量有多强烈的欲望要消费掉它。
1楼的例子,甲对于要交换出的那个量的物品的欲望强度一定小于要交换进的那个量的物品的欲望强度。乙也如是;但品种上正好互补,你要出的正是我想进的,所以交换有可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2:19:48
ruoyan 发表于 2009-12-19 12:03
89# liuyongfei180

欲望强度就是对于一个物品量有多强烈的欲望要消费掉它。
1楼的例子,甲对于要交换出的那个量的物品的欲望强度一定小于要交换进的那个量的物品的欲望强度。乙也如是;但品种上正好互补,你要出的正是我想进的,所以交换有可能。
其实大多数人知道交换是各取所需,也就是品种上的互补。可问题是是交换比例如何决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2:30:29
liuyongfei180 发表于 2009-12-18 23:31
pengleigz 发表于 2009-12-18 23:08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09-12-18 22:53
75# 赫赫铭儿0
赫赫铭儿:铁匠用1把铁锤交换织布匠的1米棉布——这是正向进行;织布匠用1米棉布交换铁匠的1把铁锤——这是反向进行。
pengleigz:这样理解吗?反向是说,织布匠会用锤子换布吗?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54009&page=8&from^^uid=1123236

没有人会象这样提出反向的问题。
用劳动论是不能解释反向交换的。没人提不等于这个问题不存在。
希望楼上能好好地用效用论回答一下我在1楼提出的问题。然后在用效用论解释一下反向交换的问题。
说明你根本就不看回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2:31:05
93# ruoyan
欲望强度就是对于一个物品量有多强烈的欲望要消费掉它。
1楼的例子,甲对于要交换出的那个量的物品的欲望强度一定小于要交换进的那个量的物品的欲望强度。乙也如是;但品种上正好互补,你要出的正是我想进的,所以交换有可能。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54009&page=10&from^^uid=1123236

           甲对于 “要交换出的那个量的物品的欲望强度”——用什么度量?
           甲对于“要交换进的那个量的物品的欲望强度”——又用什么度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2:32:24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09-12-19 09:33
82# pengleigz
赫赫铭儿:铁匠用1把铁锤交换织布匠的1米棉布——这是正向进行;织布匠用1米棉布交换铁匠的1把铁锤——这是反向进行。
pengleigz:这样理解吗?反向是说,织布匠会用锤子换布吗?
赫赫铭儿:没有人会象这样提出反向的问题。
pengleigz:用劳动论是不能解释反向交换的。没人提不等于这个问题不存在。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54009&page=9

其实即使按照你的“反向”要求,让铁匠和织布匠互换角色,现在仍然是1米棉布交换1把铁锤,仍然是等价交换,仍然有利于双方提高生产率。——这对于劳动论并非难事。
反向交换是不可能的。对劳动论者来说,要理解这点很难。建议花点时间了解一下效用论到底在说什么好不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2:40:00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09-12-19 09:40
73# pengleigz
假如效用用货币来计量,那么,前9罐每罐的边际效用都是大于2元的,即交换是不等价的,用2元去换大于2元的饮料,所以交换会继续下去。第10罐的边际效用等于2元,所以,交换停止在第10罐,此时,饮料的边际效用和2元相等。在这个例子里,也可以发现,正是饮料的价格决定了饮料的边际效用下降到何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54009&page=8&from^^uid=1123236

“假如效用用货币来计量”——但不同的效用如何用统一的货币来计量?……看来你应该首先解决这个问题!
效用可以用很多东西来计量。比如说,一个苹果的效用就是一个苹果的效用,这样说当然没啥意义,但是正确的。在这里,2元钱的效用就是2元钱的效用,至于饮料的效用怎么跟2元钱通约呢?这个问题我不管。我只管在我停止购买饮料时(此例停在第10罐),那么,我就说,此时第10罐饮料的效用和2元钱相等。因为如果不等,就会和效用论的最大化原理相冲突。
我觉得,你如果要批效用论,就应该从其根本效用最大化原理批起。如果你不同意效用最大化原理,后面的讨论就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我们推理的基础完全不同,怎么可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2:44:06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09-12-19 11:01
88# ruoyan
另外应该强调,效用交换不是一物对甲效用与对乙的效用的交换,而是甲或乙自己的两个物品的效用之间的交换。出让低(边际)效用的物,换取高边际效用的物。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54009&page=9

“效用交换不是一物对甲效用与对乙的效用的交换,而是甲或乙自己的两个物品的效用之间的交换”——这句话的意思好像是说:交换不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
只有首先理解交换是一个人的事情,才能真正理解交换。没有理解一个人,又怎么能理解两个人呢?

请想一下,一个人,他为什么要参加交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2:45:23
ruoyan 发表于 2009-12-19 09:42
pengleigz1 发表于 2009-12-18 12:20
就效用论的观点,双方都是用效用低的物品去换效用高的物品.即交换双方对羊和鸡的效用认识是不同的.
赞同。交换的结果是一种效用均衡。但不是甲与乙的效用均衡,而是两物对甲或乙的边际效用均衡。就是说,交换完时,甲或乙都不对两物之一有更高的欲望强度。
这是正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2:47:22
98# pengleigz

又要引入货币...... 可是我的问题是没有货币的物物交换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2:48:30
liuyongfei180 发表于 2009-12-19 12:19
ruoyan 发表于 2009-12-19 12:03
89# liuyongfei180

欲望强度就是对于一个物品量有多强烈的欲望要消费掉它。
1楼的例子,甲对于要交换出的那个量的物品的欲望强度一定小于要交换进的那个量的物品的欲望强度。乙也如是;但品种上正好互补,你要出的正是我想进的,所以交换有可能。
其实大多数人知道交换是各取所需,也就是品种上的互补。可问题是是交换比例如何决定?
和劳动论一样,效用论也不能确定交换比例。相反,交换比例决定了边际效用之比。在你的例子里,恰好说明了2只羊换1头牛的比例决定了甲乙牛羊的边际效用之比。
交换比例由供需决定,然后,交换比例决定了边际效用之比。如果你能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理解交换,还会发现,交换比例决定了劳动量之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2:56:08
pengleigz 发表于 2009-12-19 12:48
liuyongfei180 发表于 2009-12-19 12:19
ruoyan 发表于 2009-12-19 12:03
89# liuyongfei180

欲望强度就是对于一个物品量有多强烈的欲望要消费掉它。
1楼的例子,甲对于要交换出的那个量的物品的欲望强度一定小于要交换进的那个量的物品的欲望强度。乙也如是;但品种上正好互补,你要出的正是我想进的,所以交换有可能。
其实大多数人知道交换是各取所需,也就是品种上的互补。可问题是是交换比例如何决定?
和劳动论一样,效用论也不能确定交换比例。相反,交换比例决定了边际效用之比。在你的例子里,恰好说明了2只羊换1头牛的比例决定了甲乙牛羊的边际效用之比。
交换比例由供需决定,然后,交换比例决定了边际效用之比。如果你能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理解交换,还会发现,交换比例决定了劳动量之比。
能否用你的效用论仔细的解释一下我提出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3:04:55
97# pengleigz
反向交换是不可能的。对劳动论者来说,要理解这点很难。建议花点时间了解一下效用论到底在说什么好不好?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54009&page=10

我看不出难在哪里,请指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3:26:59
98# pengleigz
效用可以用很多东西来计量。比如说,一个苹果的效用就是一个苹果的效用,这样说当然没啥意义,但是正确的。在这里,2元钱的效用就是2元钱的效用,至于饮料的效用怎么跟2元钱通约呢?这个问题我不管。我只管在我停止购买饮料时(此例停在第10罐),那么,我就说,此时第10罐饮料的效用和2元钱相等。因为如果不等,就会和效用论的最大化原理相冲突。
我觉得,你如果要批效用论,就应该从其根本效用最大化原理批起。如果你不同意效用最大化原理,后面的讨论就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我们推理的基础完全不同,怎么可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呢。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54009&page=10&from^^uid=1123236

1 “至于饮料的效用怎么跟2元钱通约呢?这个问题我不管。”——这个问题其实比你的“效用最大化原理”更重要。
2 不论开始购买还是停止购买,或者是明天继续开始和停止;并且也不论效用上升和下降。——周而复始,1罐饮料的价格始终是2元。
3 推理的基础可以不同,面对的客观事实却是一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3:30:32
99# pengleigz
只有首先理解交换是一个人的事情,才能真正理解交换。没有理解一个人,又怎么能理解两个人呢?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54009&page=10&from^^uid=1123236

        “只有首先理解交换是一个人的事情,才能真正理解交换。”——长见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3:33:30
liuyongfei180 发表于 2009-12-19 12:47
98# pengleigz

又要引入货币...... 可是我的问题是没有货币的物物交换啊
不用货币表示也行啊。两只羊的效用就是两只羊的效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3:44:51
102# pengleigz
和劳动论一样,效用论也不能确定交换比例。相反,交换比例决定了边际效用之比。在你的例子里,恰好说明了2只羊换1头牛的比例决定了甲乙牛羊的边际效用之比。
交换比例由供需决定,然后,交换比例决定了边际效用之比。如果你能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理解交换,还会发现,交换比例决定了劳动量之比。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54009&page=11&from^^uid=1123236

   1 “和劳动论一样,效用论也不能确定交换比例。”——承认效用论不能确定交换比例我很赞成。
   2 劳动论则不然!当1米棉布=8小时个体劳动=8(单)元,4罐饮料=8小时个体劳动=8(单)元时:
                                                           则1米棉布=4罐饮料,即1米棉布交换4罐饮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3:52:07
103楼:
前面的讨论已经比较详细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3:53:18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09-12-19 13:04
97# pengleigz
反向交换是不可能的。对劳动论者来说,要理解这点很难。建议花点时间了解一下效用论到底在说什么好不好?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54009&page=10

我看不出难在哪里,请指教!
织布匠用铁锤和铁匠换布,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发生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3:56:36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09-12-19 13:26
98# pengleigz
效用可以用很多东西来计量。比如说,一个苹果的效用就是一个苹果的效用,这样说当然没啥意义,但是正确的。在这里,2元钱的效用就是2元钱的效用,至于饮料的效用怎么跟2元钱通约呢?这个问题我不管。我只管在我停止购买饮料时(此例停在第10罐),那么,我就说,此时第10罐饮料的效用和2元钱相等。因为如果不等,就会和效用论的最大化原理相冲突。
我觉得,你如果要批效用论,就应该从其根本效用最大化原理批起。如果你不同意效用最大化原理,后面的讨论就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我们推理的基础完全不同,怎么可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呢。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54009&page=10&from^^uid=1123236

1 “至于饮料的效用怎么跟2元钱通约呢?这个问题我不管。”——这个问题其实比你的“效用最大化原理”更重要。
2 不论开始购买还是停止购买,或者是明天继续开始和停止;并且也不论效用上升和下降。——周而复始,1罐饮料的价格始终是2元。
3 推理的基础可以不同,面对的客观事实确是一样的。
1、这里推论是以效用最大化原理为基础的。请问你对效用最大化原理的看法,或者你是否同意我在该原理上进行推理?
2、边际下降有其连续性,周而复始,有可能改变下降过程。但下降结果是一致的。
3、我们必须有个最初的原理作为共同的基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3:58:01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09-12-19 13:30
99# pengleigz
只有首先理解交换是一个人的事情,才能真正理解交换。没有理解一个人,又怎么能理解两个人呢?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54009&page=10&from^^uid=1123236

        “只有首先理解交换是一个人的事情,才能真正理解交换。”——长见识!
如果你不能理解,那你就无法理解我和你讨论所说的内容。

还是回到最初的问题,一个人,他为什么要参与交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3:59:09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09-12-19 13:44
102# pengleigz
和劳动论一样,效用论也不能确定交换比例。相反,交换比例决定了边际效用之比。在你的例子里,恰好说明了2只羊换1头牛的比例决定了甲乙牛羊的边际效用之比。
交换比例由供需决定,然后,交换比例决定了边际效用之比。如果你能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理解交换,还会发现,交换比例决定了劳动量之比。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54009&page=11&from^^uid=1123236

   1 “和劳动论一样,效用论也不能确定交换比例。”——承认效用论不能确定交换比例我很赞成。
   2 劳动论则不然!当1米棉布=8小时个体劳动=8(单)元,4罐饮料=8小时个体劳动=8(单)元时:
                                                           则1米棉布=4罐饮料,即1米棉布交换4罐饮料
有说服力吗?呵呵。1米布或4罐饮料,各人付出的劳动时间是一样的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4:02:03
110# pengleigz
赫赫铭儿:我看不出难在哪里,请指教!
pengleigz:织布匠用铁锤和铁匠换布,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发生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54009&page=11&from^^uid=1123236

你这样的“反向”实在是毫无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4:03:53
pengleigz 发表于 2009-12-18 22:27
假如效用用货币来计量,那么,前9罐每罐的边际效用都是大于2元的,即交换是不等价的,用2元去换大于2元的饮料,所以交换会继续下去。第10罐的边际效用等于2元,所以,交换停止在第10罐,此时,饮料的边际效用和2元相等。在这个例子里,也可以发现,正是饮料的价格决定了饮料的边际效用下降到何处。
你可以这么想,但不符合事实。

    例如,当你极度口渴时,你去买一罐饮料。此时你可能觉得这罐饮料10元都不止,但售货员只会收你2元而不会额外多收8元。
    假设你还想喝,于是继续买。这时你会发现,不管你是怎么想的,从第二罐到第十罐都是每罐2元而不会有太明显的变化。也就是说,从第一罐到第十罐都是每罐2元,并不是到了第十罐才降到每罐2元。
    假设到了第十罐你再也不想喝了,此时很可能白给你都不见得要。但是,只要再买一罐,就还得再交2元!

    这就是边际效用论的尴尬之处,你怎么想未必会得到对方的认同。因此,常被指责太主观。
    这正像维塞尔不得不承认的那样:“没有人能够把他自己的对于货币以及对于财物的货币价值所作的个人估价同他自己分离开来,而应用到别人身上。没有人能够说服一个商人答应自己以一半的价格来购买一种商品,仅仅向他证明,自己付这一半的价格比有些人付双倍价格还要难。也没有人一个商人能够按双倍的市场价格出售一件商品,仅仅因为他能够证明:为了使他能够满足他的最迫切的需要,双倍的进款是他所必需的。” (《自然价值》,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98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4:30:44
111# pengleigz
1、这里推论是以效用最大化原理为基础的。请问你对效用最大化原理的看法,或者你是否同意我在该原理上进行推理?
2、边际下降有其连续性,周而复始,有可能改变下降过程。但下降结果是一致的。
3、我们必须有个最初的原理作为共同的基础。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54009&page=12&from^^uid=1123236

1 “效用最大化原理”对于效用论来说是必要的,你的推理也并无大错。——但对于劳动论来说不是必要的。
2 对于劳动论来说,1罐饮料可以定价为2元。而对于效用论来说,1罐饮料逐步降价为2元。——问题是效用和价格如何沟通?
3 等价交换——应该是共同的基础和共同的目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4:47:00
112# pengleigz
如果你不能理解,那你就无法理解我和你讨论所说的内容。
还是回到最初的问题,一个人,他为什么要参与交换?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54009&page=12&from^^uid=1123236

1 我当然理解你的意思,并对包含在如此复杂思维中的那一丝无奈,感到同情。
2 交换——就是按照“等价”的原则去交换不同的使用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4:52:01
113# pengleigz
  赫赫铭儿:劳动论则不然!当1米棉布=8小时个体劳动=8(单)元,4罐饮料=8小时个体劳动=8(单)元时:
                                                           则1米棉布=4罐饮料,即1米棉布交换4罐饮料
pengleigz:有说服力吗?呵呵。1米布或4罐饮料,各人付出的劳动时间是一样的吗?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54009&page=12&from^^uid=1123236

这里说的不是各人付出的劳动时间,而是两种产品各自所包含的(个体)劳动时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6:14:31
在交换过程中等的是产品的社会价值或者说社会效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16:23:19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2-19 14:03
pengleigz 发表于 2009-12-18 22:27
假如效用用货币来计量,那么,前9罐每罐的边际效用都是大于2元的,即交换是不等价的,用2元去换大于2元的饮料,所以交换会继续下去。第10罐的边际效用等于2元,所以,交换停止在第10罐,此时,饮料的边际效用和2元相等。在这个例子里,也可以发现,正是饮料的价格决定了饮料的边际效用下降到何处。
你可以这么想,但不符合事实。

    例如,当你极度口渴时,你去买一罐饮料。此时你可能觉得这罐饮料10元都不止,但售货员只会收你2元而不会额外多收8元。
    假设你还想喝,于是继续买。这时你会发现,不管你是怎么想的,从第二罐到第十罐都是每罐2元而不会有太明显的变化。也就是说,从第一罐到第十罐都是每罐2元,并不是到了第十罐才降到每罐2元。
    假设到了第十罐你再也不想喝了,此时很可能白给你都不见得要。但是,只要再买一罐,就还得再交2元!

    这就是边际效用论的尴尬之处,你怎么想未必会得到对方的认同。因此,常被指责太主观。
    这正像维塞尔不得不承认的那样:“没有人能够把他自己的对于货币以及对于财物的货币价值所作的个人估价同他自己分离开来,而应用到别人身上。没有人能够说服一个商人答应自己以一半的价格来购买一种商品,仅仅向他证明,自己付这一半的价格比有些人付双倍价格还要难。也没有人一个商人能够按双倍的市场价格出售一件商品,仅仅因为他能够证明:为了使他能够满足他的最迫切的需要,双倍的进款是他所必需的。” (《自然价值》,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98页。)
这个问题很复杂.我这么看:
对于大宗商品而言,价格不决定于任何一个孤立的方面.而决定于广泛的交换及市场竞争----孤立的迫切需求并不会很明显地影响其价格.同时,这里还有一个信息问题.如果一听饮料并未标价或购买者不知道别人以什么价格购买,那么当销售者索要高价时,购买者可以根据自己需要的迫切程度而考虑是否支付某种价格.而当销售者不解购买者的迫切性时,则可能不会索要高价(经商者的察言观色也是一门艺术,这并非销售者不道德,而是对于需求的正当判断),如果知道了,则可能会索要高价.这就比如我们在旅游景点买饮料一样,销售者知道你在现在需求较迫切,且无处可买.这意味着,决定边际效用的,不必然是价格(如果已经有了这个价格的话)本身,而是最终影响决策的任何一种信息(对方的索价也是一种信息).当我们知道标价或别人购买的价格时,我们虽然需求很迫切,但我们往往会拒绝高价----这种例子并不鲜见,尤其是女同意会宁可不要这件商品,也不愿意被"砸".也许有人会说这说明并不迫切.可是不要忘记,如果在同样的迫切程度下,对方不索要高价呢?
然而,对于销售者而言,即使他成功地索要了高价,但是,长期来看,这对他并不利.消费者将来很可能会选择拒绝再成为他的顾客----如果他将来有选择的余地的话.这也就是说,对于销售者而言,他的劳动价值,并不系于一时,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现在的行为,并不马上表现出他的全部价值收益.这是一个连续的价值行为.这也就进一步说明了,为那么那些旅游景点不怕索要高价的原因,他们知道,他的消费者下一次能不能来根本就是一个未知数(几乎我们很少重复到同一个景点去,即使去,那恐怕也是相当长的时期以后的事情了.到时我们早就忘记是哪个人对他索要的高价了,而人人索要高价,我们几乎毫无办法),而即使有一些索要高价的地方是可以重复消费的.有些人也往往会选择再去时自带相关商品(比如游泳场).这事实上很可能就是对销售者不利的.如果我们能够准确地判断有这样人的比例.则可能会权衡如何确定这种价格.如果损失的顾客所损失的利益超过了高价所得,则说明了其销售者的判断失误或短视.---这也是其价值行为的一种表现.他的行为终要受到社会的评价.
很明显,如果对饮料的需求普遍迫切且稳定,那么相当长一段时间后,这种饮料就会涨价.这就比如销售淡旺季一样,同样一件商品,我们在旺季时的平均价格总要高于淡季,但在淡季时,有个别需求者需求迫切,一般则很难索要高价--如前所述除非我们了解这个个别需求者的心理.但如果我们无法通过察言观色来判断的话,我们却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来从总体上判断.比如服装换季时,需求总是迫切的.你不表现出来.销售者心里也明白.--人们的这种心理,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边际效用.
一个人在饥渴时的重复购买表面上看并没有体现出边际效用递减对价格的影响,但事实上,这种普遍的重复购买行为,却最终要影响到其价格.当供应量一定时,这种重复购买行为越普遍且持久,则价格上升的可能性就越大.很明显,如果不是边际效用递减的或递减的速度是较慢的,那么我们重复购买的量就会较大.那么从总量上需求量就表现为越大,从而就越容易促进价格的上涨.
反效用论者常常指责效用论主观,试想,天气转冷时我们不得不添置衣服是主观还是客观?而这种行为本身,对于生产者而言,是主观还是客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