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2-19 14:03 
pengleigz 发表于 2009-12-18 22:27
假如效用用货币来计量,那么,前9罐每罐的边际效用都是大于2元的,即交换是不等价的,用2元去换大于2元的饮料,所以交换会继续下去。第10罐的边际效用等于2元,所以,交换停止在第10罐,此时,饮料的边际效用和2元相等。在这个例子里,也可以发现,正是饮料的价格决定了饮料的边际效用下降到何处。
你可以这么想,但不符合事实。
例如,当你极度口渴时,你去买一罐饮料。此时你可能觉得这罐饮料10元都不止,但售货员只会收你2元而不会额外多收8元。
假设你还想喝,于是继续买。这时你会发现,不管你是怎么想的,从第二罐到第十罐都是每罐2元而不会有太明显的变化。也就是说,从第一罐到第十罐都是每罐2元,并不是到了第十罐才降到每罐2元。
假设到了第十罐你再也不想喝了,此时很可能白给你都不见得要。但是,只要再买一罐,就还得再交2元!
这就是边际效用论的尴尬之处,你怎么想未必会得到对方的认同。因此,常被指责太主观。
这正像维塞尔不得不承认的那样:“没有人能够把他自己的对于货币以及对于财物的货币价值所作的个人估价同他自己分离开来,而应用到别人身上。没有人能够说服一个商人答应自己以一半的价格来购买一种商品,仅仅向他证明,自己付这一半的价格比有些人付双倍价格还要难。也没有人一个商人能够按双倍的市场价格出售一件商品,仅仅因为他能够证明:为了使他能够满足他的最迫切的需要,双倍的进款是他所必需的。” (《自然价值》,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98页。)
这个问题很复杂.我这么看:
对于大宗商品而言,价格不决定于任何一个孤立的方面.而决定于广泛的交换及市场竞争----孤立的迫切需求并不会很明显地影响其价格.同时,这里还有一个信息问题.如果一听饮料并未标价或购买者不知道别人以什么价格购买,那么当销售者索要高价时,购买者可以根据自己需要的迫切程度而考虑是否支付某种价格.而当销售者不解购买者的迫切性时,则可能不会索要高价(经商者的察言观色也是一门艺术,这并非销售者不道德,而是对于需求的正当判断),如果知道了,则可能会索要高价.这就比如我们在旅游景点买饮料一样,销售者知道你在现在需求较迫切,且无处可买.这意味着,决定边际效用的,不必然是价格(如果已经有了这个价格的话)本身,而是最终影响决策的任何一种信息(对方的索价也是一种信息).当我们知道标价或别人购买的价格时,我们虽然需求很迫切,但我们往往会拒绝高价----这种例子并不鲜见,尤其是女同意会宁可不要这件商品,也不愿意被"砸".也许有人会说这说明并不迫切.可是不要忘记,如果在同样的迫切程度下,对方不索要高价呢?
然而,对于销售者而言,即使他成功地索要了高价,但是,长期来看,这对他并不利.消费者将来很可能会选择拒绝再成为他的顾客----如果他将来有选择的余地的话.这也就是说,对于销售者而言,他的劳动价值,并不系于一时,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现在的行为,并不马上表现出他的全部价值收益.这是一个连续的价值行为.这也就进一步说明了,为那么那些旅游景点不怕索要高价的原因,他们知道,他的消费者下一次能不能来根本就是一个未知数(几乎我们很少重复到同一个景点去,即使去,那恐怕也是相当长的时期以后的事情了.到时我们早就忘记是哪个人对他索要的高价了,而人人索要高价,我们几乎毫无办法),而即使有一些索要高价的地方是可以重复消费的.有些人也往往会选择再去时自带相关商品(比如游泳场).这事实上很可能就是对销售者不利的.如果我们能够准确地判断有这样人的比例.则可能会权衡如何确定这种价格.如果损失的顾客所损失的利益超过了高价所得,则说明了其销售者的判断失误或短视.---这也是其价值行为的一种表现.他的行为终要受到社会的评价.
很明显,如果对饮料的需求普遍迫切且稳定,那么相当长一段时间后,这种饮料就会涨价.这就比如销售淡旺季一样,同样一件商品,我们在旺季时的平均价格总要高于淡季,但在淡季时,有个别需求者需求迫切,一般则很难索要高价--如前所述除非我们了解这个个别需求者的心理.但如果我们无法通过察言观色来判断的话,我们却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来从总体上判断.比如服装换季时,需求总是迫切的.你不表现出来.销售者心里也明白.--人们的这种心理,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边际效用.
一个人在饥渴时的重复购买表面上看并没有体现出边际效用递减对价格的影响,但事实上,这种普遍的重复购买行为,却最终要影响到其价格.当供应量一定时,这种重复购买行为越普遍且持久,则价格上升的可能性就越大.很明显,如果不是边际效用递减的或递减的速度是较慢的,那么我们重复购买的量就会较大.那么从总量上需求量就表现为越大,从而就越容易促进价格的上涨.
反效用论者常常指责效用论主观,试想,天气转冷时我们不得不添置衣服是主观还是客观?而这种行为本身,对于生产者而言,是主观还是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