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149 0
2009-12-18

2009-12-17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完成这项战略任务,必须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一、居民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和阻滞经济剧烈波动的稳定力量
  市场经济说到底是需求拉动的经济。在开放的条件下,拉动经济发展的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三大方面,由此,人们也往往把消费、投资和出口看作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这“三驾马车”当中,投资需求只是中间需求,出口构成国外的消费需求,只有消费需求才是我们所讲的国内最终需求。在我们这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国内消费需求是最主要的部分。因此,作为经济发展最终拉动力的是国内消费需求。在国内需求当中,一般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是指一国居民对产品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包括以货币形式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支出,以其他方式获得的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以及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净支出,公共消费支出包括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险和福利、体育和娱乐、文化等方面。在这两大消费中,居民消费是主体部分。公共消费说到底也是为了国内居民的消费。由此可见,国内居民消费才是我们所讲的真正意义上的最终消费,才是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国内居民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从中长期经济发展来看,没有消费需求支撑的投资将成为无效投资,而无效投资是无法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这一点已为我国多年的实践所证明。不仅如此,国内居民消费需求还是防止经济剧烈波动的稳定力量。因为,它的波动相对平缓并且往往滞后于投资需求的波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投资需求波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动荡。比如,在投资需求迅速上升时,由于居民消费需求上升相对缓慢,限制了投资需求增长的空间,使投资需求最终不得不放慢增长速度直到回落。而在投资需求迅速下降时期,则由于居民消费需求下降缓慢,在投资需求下降初期,消费需求下降很少甚至维持不变,具有一种自发地遏制经济衰退的作用。所以,居民消费需求的相对稳定性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居民消费需求不断下降导致的严重后果
  目前,在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而消费率偏低。根据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我国现阶段的消费率在65%左右,其中居民消费率在50%左右比较合适。但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近年来我国消费尤其是国内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消费率由1992年的62.4%下降到2008年的48.6%,其中居民消费率由1992年的47.2%下降到2007年的35%,为历史最低水平。与此相对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下降,由1992年的72.5%下降到2007年的39.4%。与其他国家的消费率相比,我国的消费率明显不足。1993年到2004年,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为78.4%,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为73.5%,低收入国家为81.2%;而我国这一时期的年均消费率不到60%。
  消费率不断下降,使得经济增长不得不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强力拉动。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消费增长速度。2001年至2008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9.8%,而按累计法计算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高达21%。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2.4%急速增加到2007年的40.9%;同时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65.1%下降到39.4%。这种状况使得消费与投资的结构性矛盾更趋突出,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在消费不足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拉动力是出口。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急剧增加,2007年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投资和出口的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种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弊端,给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高投资引起的能源消耗快速增加,给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2007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6.04%,但能源资源消耗量达到26.6亿吨标煤,占世界消耗总量的15%。最近10多年来,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废水排放量等都增加很快,有些地方已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不少江河水系受到污染,湖泊出现富营养化。
  其次,外贸摩擦越来越大。外贸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出现了日益严重的问题。目前,我国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资源型和低附加值产品,其中大约有90%是贴牌产品。比如,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世界贸易总量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我国彩电、手机、台式计算机、DVD播放机等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要依赖进口;我国企业必须将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外国专利持有者。我国出口量大,但得到的盈利并不多。这种现状,使得我国不得不更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依靠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来换取微薄的利润。由于我国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外汇储备大量积累,造成与贸易伙伴国的摩擦加剧,贸易条件恶化。
  最后,由于投资冲动和出口冲动引发资本流动性过剩,可能形成资产泡沫、通货膨胀和消费物价指数上升。这有可能导致我国整个金融体系变得脆弱,当出现外部或者内部冲击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系统性风险。要防止出现这种后果,防止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出现逆转,根本的出路就在于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
  三、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前提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所占的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制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可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要途径。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调整的就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关系。目前,人们对分配不公的抱怨,多半是指初次分配的不公平。所谓初次分配,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对其经营收入进行的直接分配。它不仅包括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对社会净产值的直接分配,而且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内的所有单位的直接分配。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能否正常运行。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居民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合理调整这三者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关系,是扩大居民收入的一项关键措施。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经济不断发展,国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目前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据有关方面测算,从2002年到2007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2002年为62.1%,2007年为52.3%,下降了9.8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比重下降,使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也相应发生了较大变化。据统计,在同期,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中,居民消费的贡献率从43.6%下降到39.4%。这种变化趋势,影响了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的合理结构以及内需与外需的合理结构。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实现这个转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根本举措之一。要提高居民消费在国民经济分配中的比重,必须做到:一要控制投资过快增长;二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三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四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与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密切相关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是按照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决定的分配,政府一般是不干预的。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虽然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尚不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还未形成,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还没有多少话语权,职工工资增长机制还不健全。而且,大量存在的垄断经营和混乱的分配秩序都会使初次分配关系出现扭曲。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必须做到:一要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二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随经济增长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三要加强国家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对工资水平的引导作用;四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深化改革和宏观调节,规范初次分配秩序。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不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速度长期低于整个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二是城镇居民的非物质性消费增长太慢;三是普遍的公共服务性消费,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公共品的投入相对滞后。因此,扩大居民消费的着力点首先应放在启动农民的消费上。我国有8亿多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将近2/3,但农村商品零售额还不到全国商品零售额的1/3,这样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是一个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启动农村消费主要靠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要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要采取财政、物价、物资储备等各项措施,稳定农产品价格,避免谷贱伤农、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保障机制。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相补充的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又一项重要措施。第一,要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第二,在认真总结各地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发展社会医疗救助,同时,要尽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第三,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形成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祥和风貌,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条件。




作者:百度公司 王睿;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 王天义 来源:《红旗文稿》2009年12月14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