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拜读“今年中国经济三大亮点三大遗憾”一文后,略有感想,在此结合相关原文分析如下:
原文:
“亮点之一,是以GDP衡量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了年初的预定目标:保八。这个速度,在当今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中,是最高的,全球前十大经济体,今年绝大多数是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性,不在于产量数字的增加,而在于维持就业。比如,由于经济负增长,美国今年的失业率突破了10%的心理界限,创下了1983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如果中国不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也必然会有失业率的急剧上升。但是,中美两国的区别在于,美国有较为完整的失业保险体系,能够应对失业的冲击,而中国目前的失业保险体系还很不完善,失业率的急剧攀升是不能承受之重。所以,对中国来说,保持较快经济增长速度,是第一重要的目标。年初,鉴于外部需求萎靡不振,长期主要靠外需拉动的中国经济,能否一枝独秀,多数人并没有信心。所以,必须承认,取得这个成绩,是很不容易的。”
疑问:
笔者一直在困惑,保了“八”怎么就说明保证了就业?这个“八”从何而来?这个“八”是否剔除了通货膨胀影响,又是如何剔除的?
原文:
“亮点之二,是资本市场的活跃和繁荣。2008年,沪深股市一片惨淡,股指跌幅超过60%,留下了在全球主要股市中表现最糟的记录。所以,很多人都悲观地预计,2009年沪深股市将继续领跌全球,更有机构预测沪指会跌破1000点,而且理由言之凿凿:经济增速每况愈下,“大小非”天量解禁,上市公司业绩乏善可陈。可是,出乎预料,2009年的沪深股市,表现异常抢眼,股指几乎翻番。个中,有否极泰来的反弹效应,也有热钱涌入,流动性泛滥的因素,但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即中国经济表现尚佳。10月23日,首批28家创业板企业登陆深交所,中国的“纳斯达克”正式启航,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里程碑事件。虽然初创期有市盈率较高,炒作比较凶狠的毛病,但是,创业板到底为中国催生出一大批创新型民营企业建起了一个平台,这让诸多有志的创业者有了用武之地。”
笔者发现,我们国家的学者在提到有负面影响的事件时,常用的词汇是“比较”、“部分”、“某些”、“个别”,这是否有将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嫌疑?这两年,大家都在谈论“热钱”的问题,那么在我国资本市场未完全开放的今天,所谓“热钱”到底来自哪里?老外的美元怎么就变成了人民币用于炒作股市?我看,说“国际热钱”、“国际游资”不过是转移矛盾、掩盖事实,实际上家贼难防才是问题的根本。在本段,原文作者提到了“流动性泛滥”的字眼,流动性既然已经泛滥,政府为啥还要向经济系统中注入四万亿的投资?我看应当说是,有钱人的流动性泛滥,穷人的流动性短缺才对。但是,为啥有人变成了有钱人,有人相对着越来越穷?如果这四万亿还是按照造成贫富差距的那些分配方式在国民中间分配,有钱人的流动性只会继续泛滥,穷人的流动性只会更加短缺!全民的内需恐怕就会被奢侈消费的内需替代吧?
附带说一句,大家提到“大小非解禁”都好像是在说“大小便失禁”一样,但是,如果股价没有泡沫,那么大小非的原持有者似乎没有将刚解禁股份变现的需要,广大小股东又怕之何来?
原文:
“第一,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结构调整,被认为是比增长更根本性的经济目标。在出口不可能短期回复,而低碳经济初露苗头的当口,更凸显了结构调整的必要和紧迫。但是,现在的经济结构是过去体制和计划下的结果,现在的调整如果继续依靠计划,调整就必然是缓慢甚至是无效的。因为经济的结构应该如何,要交给市场去解决,任何人都没有能力预见未来。人为压缩某些行业,鼓励某些行业,都不是明智之举,过去的教训已经够多。何况,每次的结构调整,受损失的,都是民营经济,强化的都是国有经济。今年的财政刺激计划以及10万多亿的信贷资金,大部分流入国有经济,包括产能已严重过剩的部门,使得调结构的举动付之阙如。所以,2009年有“国进民退”之说,甚至有论者认为有向旧体制回归的趋势,虽然统计部门负责人用一系列数据予以否认,可是,更多的事实却印证了这个判断。这是今后的改革中,不可不察的。”
第二,房价高企。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部分城市的房价过高。高房价的最大危害,是吞噬刚刚才有了点起色的中产阶级的收入,剥夺靠多年储蓄才能买房家庭的正常消费需求,给内需以重创。房价高,有正常的供求因素,如新增人口以及改善住房的要求,土地的相对稀缺;也有尚属正常的投资和投机需求;但更有城市土地财政依赖,国土部门的少作为,“央企”逐利争当“地王”的制度性原因。高房价虽然可以推高一个地方的GDP,但是,从长期看,它是经济的巨大绊脚石,而治理高房价,需要下猛药。
第三,失业率较高。“保八”维持了就业的基本稳定,但是,仍然有2000多万农民工,五分之一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出口导向的发达地区和民营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过大,经济增速的下滑,这些仅是部分原因。户籍制度、金融制度、市场管制的弊端,都借着金融危机暴露出来,是到了彻底消除就业和创业中过多歧视性规定的时候了。
对201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我想,没有多少人担心,可是,很多人的心理已经投下了通胀的阴影,加上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的涨价,正在各地如火如荼进行,更让人加重了忧虑。可是,在笔者看来,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流动性虽然容易泛滥,但是收缩起来也不难,何况,在产能严重过剩,失业严重的时候,严重的通胀还不会到来。实际上,适度的通胀,对宏观经济并无大害,反而有小助。”
所谓“低碳经济”,其实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消除经济发展的外部效应的具体化而已,并非什么“初露苗头”。同时,“低碳经济”有可能是“高污染经济”,哪多哪少,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这还是要拭目以待。说开了,还是老话题:避免本位主义,避免本本主义。中石油在北京石油大院新建的家属区(外加一个微型人工湖的豪华花园)是不是就是本位主义的既得利益凝结而来呢?
说房价高有“正常的供求因素”,好像“正常的供求”仅能存在于理想化的自由市场假设之下吧?没听或哪个开发商哭着喊着要降价而同时买房人哭着喊着要提价的,房子的供不应求已经被证明存在开发商恶意炒作的因素,只能说,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说明:在房地产开发的既得利益集团与社会公众的博弈中,既得利益集团显然是强势的,而公众仿佛是无助的。而所谓的“投资需求”,恐怕不是普通家庭能够奢望的,开发商、中介和媒体鼓吹的购房可以“保值”、可以“投资”,恐怕是用来套取普通家庭有限的银行存款的工具吧?
提到“央企逐利”,那么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央企是每人能管得了的,在这个节骨眼上,国资委和发改委都到哪里去了?我想,应当把地方从业人口(而不是有户籍的“常住人口”)的平均收入增幅做为考核地方政绩的标准。
“因为流动性虽然容易泛滥,但是收缩起来也不难,何况,在产能严重过剩,失业严重的时候,严重的通胀还不会到来。”美国的金融危机是不是就是在收缩严重泛滥的流动性呢?看上去收缩起来的确不困难!说严重过剩?失业严重?原文作者在“亮点一”里好像说,失业的危机似乎已经被“保八”消除了呀?再说了,如果产能过剩的时候严重的通胀不会到来,那么“滞胀”这个词形容的是啥呢?
原文:
“所以,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决策,是必要的。在2010年,我们希望看到,在市场取向下,经济结构调整,能取得实质性进展,高房价能有明显回落,而农民工兄弟和大学毕业生们找工作不再那么困难和辛苦,公用事业的涨声不再此起彼伏,如果这样,国人呼唤了太久的扩大内需,就有可能实现,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能回归中性,由此彻底打消大家对通货膨胀的疑虑。”
笔者发现,原文作者用了“我们希望看到”的字眼,我们希望的事情有很多,不由得让我想起以前网络上流行过的“猪的四大希望”,原作者在此段的阐述中,设定了过多、过理想的假设,这些假设好像也与“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决策”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原作者做这样的论述,就仿佛是在说:“如果在欧氏几何的范畴中,两条平行直线没有交点,那么在欧氏几何的范畴中,两条平行直线没有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