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丰子恺是一件极为自然的事。
他与世无争、无所不爱,他安详睿智、不事张扬。
身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他用一支画笔描绘出前所未有的纯净烂漫,不带半分戾气,
“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他的文字同样也是淡淡写来,自然随意又妙趣横生。
“藏胸丘壑知无尽,过眼烟云且等闲”,这是丰子恺最喜爱的一幅对联,苦中作乐、随遇而安。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将凡事看淡的人,却用一生追随了一个人,一生坚守住了一个承诺,战乱、迫害、恶疾均不能阻止,直到生命的尽头。
01
师者
示以美好,授以希望
1914年,16岁的丰子恺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从未想过专攻绘画与音乐的他,喜欢的是数理化。
直到遇见一位很特别的老师,一切发生了变化。
“他从来不骂人,从来不责备人,态度谦恭;然而个个学生真心的怕他,真心的学习他,真心的崇拜他。我便是其中之一人。”
这位老师名叫李叔同,教的正是绘画和音乐。
当别的老师待学生坐好,姗姗来迟时,他总是早早到了教室,看着学生们吵吵闹闹着进来,上课铃响,他深鞠一躬,课就开始了;
当别的老师总是居高临下,疾言厉色地批评犯了错的学生时,他只是在下课后和颜悦色向对方指出,然后再向这位学生鞠一躬,提示可以走了。
而原本天性散漫,对老师的呵斥多已经麻木不仁的学生,反应也很怪:
只要是他的课,上课铃响前,都已坐得齐齐整整。
至于,犯了错的,也无不表示有些难为情,
“我情愿被夏木瓜(夏丏尊外号)骂一顿,李先生的开导真是吃不消,我真想哭出来。”
后来,丰子恺总结到,李叔同先生,这叫“凡事认真”。
对于一件事,先生向来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他以“才子”之名驰名沪上时,就是上海当时一等的翩翩公子;
他到日本求学时,就是彻头彻尾的留学生模样;
当他从留学生变为“教师”,就用全副精力去当教师,要有人师的“风范”。
人师,以人为本,教育是教书,也是育人。
02
师者
薪火相续,生生不息
丰子恺决意一生奉献给艺术,缘于一场记不清具体是哪天的谈话。
那天,作为年级级长的丰子恺,向李叔同汇报班级事。
汇报完,将要离开之时,李叔同突然说道:
“你的图画进步很快,我在南京和杭州两处教课,没有见过像你这样进步快速的学生。
你以后,可以……”
突然得到表扬的丰子恺,受宠若惊,当即表示:
“谢谢先生,我一定不辜负先生的期望!”
那天晚上,二人敞开心扉,聊到深夜。
在后来的回忆中,丰子恺说:
“当晚李先生的几句话,确定了我的一生。这一晚,是我一生中一个重要关口,因为从这晚起,我打定主意,
专门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几十年来一直未变。”
李叔同是有名的通才、奇才。
他能作曲,能作歌,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精金石。
第一个将话剧带入中国,第一个将裸体模特带到中国写生课堂,一曲《送别》,更是经久不衰。
李叔同教人,更讲求“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简言之,就是“要做一个好文艺家,必先做一个好人”。
“他不是只能教图画音乐,他是拿许多别的学问为背景,而教他的图画音乐。”
入了李叔同门下的丰子恺,耳濡目染,追随老师的昔日脚步,留学日本,学音乐、绘画,最终成长为
闻名于世的画家、散文家、书法家、翻译家,以及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薪火相续,生生不息,
所谓“传承”莫过于此。
03
拜一人为师,生死无关。
1929年,已出家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50岁(虚岁)寿辰。
已成为居士,法名婴行的丰子恺,寄去了自己精心绘制的50幅《护生画集》,为恩师祝贺。
画的内容都是劝人爱惜生命,戒除杀机的。
当时时事动荡,杀戮诸多,丰子恺想借此劝人,“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
李叔同收到后,非常高兴,为每幅画逐一配上诗文,并回信嘱咐丰子恺,希望他能将此画集续下去。
这样每十年收到一集,每集数量正好是自己当年的岁数。
待到100岁,最后一集也是第六集,正好有100幅。
“护生画功德於此圆满。”
收到回信的丰子恺半是感动半是惶恐,家国动荡,正在流亡逃命的他,实在是生死难料。
待到恩师百岁,自己也有82岁了,这样长的寿命根本不敢奢望,但他也不想让恩师失望,于是回信:
“世寿所许,定当遵嘱。”
只要活到那天,就不负恩师所愿!
君子一诺,千金不易。
1942年,弘一法师在泉州圆寂。
这时的丰子恺在贵州、重庆间逃亡,一直到1949年,法师70岁冥寿,丰子恺才找到时机作画。
闭门三个月,完成70幅的护生画第三集。
然后亲自拿着画稿到香港,请叶恭绰先生写上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