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9351 8
2009-12-25
怎样理解“理性经济人”假定这一概念?它的含义是什么?在现实世界中“理性经济人”又是怎样一种现实?它与这一假定之间产生怎样的矛盾?
    请经济学方面的高手能不吝赐教,对这个问题做一下详细的解答!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2-25 18:36:16
理性认识以利益为准的,永远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5 18:45:36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5 19:23:30
看看Robbins的《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science》吧,对你理解经济人有帮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5 20:03:47
有一点需要注意,很多人一提到“经济人”,就认为人是自私的,我不这样认为。
“经济人”假设是用来分析现实世界中的经济行为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尽可能搜取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依靠它来做决策、选择,尽可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极大化。他在经济活动中尽可能做到理性,尽管并不是完全理性。我们不能从他的行为去推断他的属性是自私还是利他或者其他混合体。我们从行为来推断人的属性(如果可行的话,其实这点需要证明 )的前提是行为与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但我们不能保证这个前提是没有问题的,有时候人的内在的思想活动跟他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周其仁教授认为:经济学关于人性假设的重点并不是人性为私,而是人在约束条件下尽可能追求他的私人利益。我比较认同周教授的观点。我们不能说人们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就说人是自私的,也不能说人们的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负的外部性时,就说人们是利己的,而是可说没有一个作用机制,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就像科Coase在"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中表明的那样,负外部性给人们带来损失是因为没有产权的完整、清晰的界定。“经济人”假设并不需要自私来支撑,只需要理性就够了。
Adam Smith 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是自爱(self-love)的表现。
我们可能受到政治立场的熏陶,一提到自私,就大加排斥,予以驳斥。其实我认为这种观点不合理。
我只是强调我们不能从经济活动中人们的表现或从“经济人”假设推出人的性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4 23:58:58
所谓的理性选择,是指经济主体在面对众多的决策时,能选择其中带来效用最大的决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