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劳动价值论的第二个漏洞随之而来,各种不同行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如果产品按照价值出售,那么大家的利润率千差万别,这与各行各业的利润率基本趋同的事实完全违背!
马克思没辙了,只好让价值转型!承认产品不是按照价值出售的,这样一来,劳动价值论就摇摇欲坠了!
马克思只好又坚守最后的底裤:总价格=总价值。
好在这个结论只要一口咬定就行了,别人难以推翻,有本事你去统计所有产品的价格去?然后更严峻的任务等着你:你再统计所有产品耗费的劳动?
但马克思自己也证明不了,他只能证明:如果总价格=总价值,不改变总量而只是让价值在不同行业转移,可以实现利润率的平均化。
市场上参加交换的,都是个别货物、个别劳动。那么,社会货物,是全社会个别货物的加总化、平均化,
那么,社会劳动,是全社会个别劳动的加总化、平均化。
那么,在市场交换中,人们换取、分取的,是社会劳动、社会货物。
那么,个别货物与社会货物之间,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不是一码事,不等同,在质、量上存在差异。
例如,1人天的个别劳动,可能换取100人天的社会劳动,可能换取0.2人天的社会劳动,变来变去,等等不一。
那么,这种交换,有靠拢、趋同的趋势。
同样,个别的资本,有个别的利润率,全社会的总资本,有平均化的利润率,二者之间也有靠拢趋同的趋势。
其实,仅从统计学上来看,搞加总化和平均化,则个体和总体之间就存在这些趋势,既离散又靠拢。
那么,这些趋势,是客观趋势,必然趋势,
但是,并不是既成现实。
总价值是什么?就是总货物的总劳动,均匀态的总劳动。
总价格是什么?就是总货物的总价钱。价钱货币,也是均质的东西,这一元钱和那一块钱被看做相同。
一个是劳动,一个是价钱,不是一码事,是两种东西。
那么,这就有二者的数量关系问题,亦即价值转形问题。是价值转形,不是价值转型。
那么,货物的劳动量,与货物的价钱量,二者总是一一对应的等价关系。
亦即,总劳动计量的总货物=总价钱衡量的总货物。
亦即,劳动是货物的数量,货币是货物的份数。
亦即,价值转形是天然成立。
以上,是总价值与总价格的关系。
那么,生产价格,是平均利润率下的相关的总价格,
所以,引入生产价格后,价值转形依旧成立。
当然,说总价值等于总价格,总剩余价值等于总利润,这个说法,在说法上稍微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