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孽的纸币(4)
——纸币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一)
人民币是纸币,人民币作为纸币在改革开放的流通中成为唯一的流通手段这就是改革开放的事实。这个事实表明,人民币不是按照价值规律发生作用,而是按照纸币的流通规律发生作用,也就是按照纸币的流通或交换价值是随纸币的流通数量的增加而减少的规律,或者商品的价格随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的规律发生作用。
按照纸币的规律,一方面,人民币发行的数量越多,人民币的交换价值就越少,人民币贬值就越多。另一方面,人民币发行的数量越多,商品的价格就越涨,人们的购买力就越低,商品就会出现积压,通货膨胀就会出现,危机就要发生,商品要寻找出路,自然就要寻找市场,寻找市场自然就要和国际接轨。这实际上上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走过的道路。
人民币贬值和商品价格的上涨的发展趋势就是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所以,人民币作为纸币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就是推动改革开放朝着人民币贬值和商品价格的上涨的方向发展,或者说朝着通货膨胀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就是不断增发纸币的三十年,就是人民币不断贬值的三十年,就是物价不断上涨的三十年。党和ZF的一切大政方针和具体政策就是为了适应纸币的规律的这些作用而制定的,社会生产就是在纸币规律的作用下进行的,十三亿人全都是在纸币规律的作用下生存的。纸币规律成了改革开放的统治者。
改革开放把国民生产总值翻三番作为目标把GDP的增长作为目的就是把纸币的增加作为目标,社会生产把增加利润作为目的就是把纸币的增加作为目的,工人把工资作为生活的手段就是把纸币作为生活的手段。所以,随着纸币规律的作用发挥的结果或者造成的矛盾对国民生产总值,对利润,对工资都有决定意义的影响。因为纸币规律是朝着通货膨胀的方向发展,所以GDP,利润,工资也就必然随着纸币规律朝着通货膨胀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是致命的。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作为纸币规律的作用表现为五个连续不断的阶段:第一,增量发行,第二,纸币贬值,第三,物价上涨,第四,通货膨胀,第五,经济危机。这五个连续不断的阶段在全国不同地方,不同部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时间有不同的表现。但是它们的发展方向却是完全相同的。
随着每年增发人民币的量的变化,投入流通中的人民币的量就积累起来,随着人民币数量的增加,每年人民币的贬值程度就按照数量增加的程度而积累,同样每年的物价的上涨程度就按照人民币的贬值程度而变化。
人民币每年投放流通中的数量是可知的,这里撇开发行债券不说,每年积累起来也是惊人的。例如,2000年狭义货币M1余额是5.3万亿,2004年M1余额是9.6万亿。9.6-5.3=4.3万亿,这样算来三年共新投放流通中的数量达4.3万亿元,平均每年新投放1.4万亿。人民币贬值就与每年新投放的纸币数量相适应。而物价的上涨程度也就和人民币的贬值的程度相适应。对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老百姓感觉最灵敏。但是ZF部门总是掩盖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事实,这样做只会掩盖矛盾,掩盖的结果就是矛盾爆发时束手无策。
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是随着纸币投入市场的数量同步的。而通货膨胀的程度与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程度是相一致的。虽然经济学家们和ZF总是找一些理由否定通货膨胀的程度,这样做只能起掩人耳目的作用,根本阻止不了通货膨胀与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的作用的不发生。
由于改革开放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币必然在市场经济中按照纸币的规律,连续不断地反复地按照上述五个阶段发生作用,既为改革开放带来了成绩,也为改革开放带来了灾难。成绩是暂时的灾难则是一种趋势,尽管经济学家门、社会精英们、主流媒体一而再再而三地掩盖,但是灾难这种洪水最终要冲夸改革开放的大堤,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私人所有制、人民币作为纸币的赚钱活动、企业生产的计划性和社会生产的无ZF状态的矛盾,加快了恶性通货膨胀的到来,这是任何强权政治、任何法律手段都阻挡不了的。
劳动者
2009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