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8日 10: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2月28日电 香港《文汇报》28日刊出邱震海的文章《中西心理秩序调适:切忌延伸解读》说,法国总理菲永日前在北京接受中国某电视台专访,因推迟而专门向记者致歉。本来是正常的礼貌举动,被记者等解读成法方终于放弃傲慢举动,而改以谦和心态面对中国。事实上,中国崛起带来东西方秩序调适,面对心理秩序调适,双方需平和心态、成熟的判断尺度,避免做某些简单化解读判断。
文章摘编如下:
法国总理菲永日前访问中国,并受到中方的热情接待并提供大额经济订单。此情此景与去年中法关系发生突变形成截然反差。究竟如何解读此次中方给法方的重礼?究竟是中法关系雨过天晴、柳暗花明?还是中方故意给法国一些筹码?抑或是法方——用一些中国媒体的话来说——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法国总理此行似乎是向中方赔礼道歉?
跳出困扰 梳理情绪
凡是对中欧关系有所了解的人们都知道,所有这些解读都未免有点过于简单。笔者周前发表文章认为,从本质上看,中欧之间永远不可能成为战略敌人。这主要是基于对中欧双方不同国家定位的分析。
对欧洲来说,大国角逐时代早已过去。欧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逐渐开始融合,及至冷战之后再度转型。到了今天,欧盟及其成员国虽然已不可能而且也无意返回大国角逐的时代,同时未来的欧洲就其政治影响力而言,将与中美不在同一层面之上。
但欧洲由于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文明程度,同时欧洲经济和政治整合而导致的“欧洲合众国”现象,决定了未来的欧洲将继续以其二流的政治实力,继续发挥世界一极的重要作用。
中欧之间客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绝大多数属于人性和体制间的正常冲突,属于通过互相了解可以沟通的范畴。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而言,三足鼎立的格局无疑要较中美“二足鼎立”的格局更为安全和少有风险。而且如上所述,从中欧双方不同的国家发展定位而言,双方未来不可能发生本质的战略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中欧双方的人们尤其需要跳出短暂情绪的困扰,站在人类发展的共同高度来审视共同面临的挑战和彼此的情绪。在这方面,尤其需要避免的是做某些简单化的解读和判断。
去年奥运火炬传递和西藏风波期间,人们在中欧双方都看到这一困扰。一年多过去了,当双方试图谨慎走出这一困扰的时候,人们需要的是对这一困扰及其背后情绪的梳理,而非以简单化的思维做延伸解读和分析。
二十一日下午,法国总理在北京接受中国一家著名电视台的专访。当晚,专访片断播出;专访记者和节目主持人并透露当天下午的一个细节,即专访原定在下午三点进行,但后因一些日程原因推迟到四点,法国总理随行人员为此专门向中方记者致歉。
本来是一个正常的礼貌举动,被中方记者、主持人和节目嘉宾解读成了法方终于放弃了傲慢举动,而改为以谦和的心态面对中国。专访记者同时表示,一般外国领导人接受专访,若因时间安排而推迟,并不会专门道歉,而法国总理随行人员此次专门道歉,显然并不因为是出于礼貌,而是因为对去年法国在中法关系中的所作所为有所歉意。
心态平和 理智判断
不知怎么,我忽然想起了百年前国人的“万国来朝”的憧憬、百年后北京奥运在举国发奋之下的宏伟和壮观。所有的这些憧憬和努力,不能说有不合理的成分,但似乎总是少了一点什么。
如果说百年前,当中国正值衰败期,国人缺少的是自信,那么今天当中国开始上升和崛起之时,这种缺乏自信却以另一种形式,亦即过度的膨胀和傲慢折射出来。两者背后的本质都一样,即都是国人缺乏一种成熟的心态和多元观察视角。
以中法、中欧曾经产生的风波而言,笔者在之前的评论中曾有多次论述,这属于随着中国崛起而在中西方之间产生的心理秩序的调适;在东西方秩序(包括心理秩序)过去数百年的历史坐标上,这一次的再调适从宽泛的意义上说,属于十分必然、正常和健康的过程,即便这一过程有时会以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面对不可避免的心理秩序调适,双方需要的是平和的心态、成熟的判断尺度。如上述般对新闻事件过度解读(即便其间有些许合理的成分),对媒体(尤其是媒体的评论及其导向)而言,都是极其危险的倾向。
回到中欧关系层面,中国作为五千年文明大国的崛起,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现象,也是人类遇到的共同挑战。这一挑战的内涵,远远超出了外交和战略的范畴,而随着时间推移,必将嵌入到东西方文化视野的深层。
恰恰在这方面,同为文化大国的中欧双方,可以找到沟通的切入点;中欧甚至有可能借双方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崛起给世界带来的深刻影响方面提炼出属于人类的共同智慧。而这些切入点,往往又可反作用于中欧双边关系中的外交和政治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