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业与刘遵义的“信用冻结”问题
林建永2009-5-20 lin0086139@hotmail.com 
 
[1]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2009年4月在香港《信报》(第385期)发表了关于香港经济发展的评论文章。他在文中指出: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尽管受阻,但是其消费下降幅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从1949年以来按季度个人消费最大跌幅为12%,按年最大跌幅不超过10%。他认为当前美国消费下降几乎不可能超过5%,他引用高盛对美国个人消费的预测,认为最多在1%左右。因此他认为美国消费下滑无法解释当前我国出口的大幅度(50%)下滑,能够解释的是由于美国进口商信用被银行冻结,无法向我国出口商开出能够确保付款的信用证。因此原来依靠银行实现资金周转的进口商现在不得不等卖完货,实现现金周转后再向我国企业下单。因此他进一步指出“目前美国很多商店已经到了没有存货的地步”,说明当前由于美国信用证冻结下的我国出口无法满足美国消费的需求。其有一江西企业家朋友说“去年最后一季度业务的确不好,但现在忙得交货都来不及”。
根据以上分析,无疑这种格局是上海等打造金融中心的有利时机。因为金融行业对应的实体经济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也就是说唯一阻碍金融放贷的就是金融本身,或者正如罗斯福所说“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而当前风险的来源与其说来自经济危机,不如说来自信息的不对称。因此建议上海的金融业在政府支持下,实施如下措施,促进上海金融中心建设。
1.提高上海中资银行的资信调查能力:从产业链整体角度分析资信5C资信等级,而不是针对企业单点的个别调研。在当前情况下,中资银行可以和在海外有较多布点的中国银行合作,加强对我国各出口企业进口商的资信调研、零售终端调研、消费者消费倾向变化调研,从而为我国出口企业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从而也为银行支持出口企业的原则指明方向,避免一棍子打死。
2.强化与黄金客户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市场的有效开拓:金融业竞争中,市场占有率、客户忠诚度、社会美誉度和其他行业一样是金融企业必须追求的目标。而上海正在建设金融中心,这一金融中心要求上海的金融机构不仅有很强的国内客户服务能力,同样对其国际拓展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面对金融危机,在确保产业能力(Capacity)资信、品格(Character )资信等调研前提下,帮助国外进口商和国内出口企业的护持力度,无疑对于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有着很大的帮助。
3.以产业链信贷模式代替传统的企业信贷模式:信用证本身是国际贸易史和金融发展史上的伟大创造,信用证本质就是从对一个企业的授信转变为以对方交付条件相关联的进出口双方同步关联授信。但是伴随信用证的规范化及法制化发展,信用证越来越倾向于独立运作,从而不需要严格的调查,从而与授信有所脱钩。因此伴随此次金融危机,建议上海金融企业建立产业链关联的调查与授信的信贷模式。也就是在授信中,比如中国银行,可同时对同一产品的美国进口商与中国出口商进行调查,并互为担保,以此为基础进行双方授信。
[1] 该文被《长三角观察》2009.4期转载,题目为《转型中的香港经济》,p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