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217 0
2009-12-30
张海冰,徐明棋,王少普:全球治理·拯救经济
作者:新华社  发布时间:2009/12/28  
http://www.sass.org.cn/detailAction.do?method=ShowNewsContent
整体形势
各国猛打“强心针”经济方始“缓过气”

问:从世界主要经济强国的数据分析,2009年世界经济整体形势是出现复苏迹象还是持续衰退?呈现怎样的特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张海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经济比较所副所长)2009年,各国政府携手应对危机初见成效,世界经济出现了局部复苏和企稳回升的积极迹象。但复苏动力依然不足,各国失业率普遍增高,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率明显上升,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复苏和衰退的两股势力并存,世界经济由恢复性增长进入常态化增长的基础依然脆弱。总的来看,2009年的世界经济最突出的特点是不确定性。
一方面,在各国政府大规模刺激政策和联手应对的作用下,全球金融体系基本恢复稳定,实体经济也出现了复苏迹象。美国第三季度的经济同比增长率达到3.5%,个人消费支出和新房屋投资也出现反弹,显示美国正在摆脱衰退。欧委会的秋季经济预测报告显示,欧洲经济已步入复苏之路,2009年欧盟和欧元区将分别出现4.1%4%的负增长,而2010年均将增长0.7%。中国经济第三季度同比增长8.9%,全年8%的增长已无悬念。此外,澳大利亚等国已经率先实施退出机制,开始提高利率,世界经济向好因素逐渐增多。
另一方面,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目前的经济复苏和增长态势并不稳固,集中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上:
一是GDP恢复增长,就业改善迟缓,对经济增长的需求面造成较大压力。
二是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新能源新环保产业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各国政府财政赤字压力较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有限。
三是,保护主义盛行,各国普遍面临结构调整压力和就业压力,以多哈回合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贸易自由化进程阻碍因素较大。
四是,减贫、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全球发展援助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发展不平衡问题将日益突出。
徐明棋(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2009年是世界经济在经历了深度衰退后缓慢复苏的一年。2009第二季度开始,日本走出衰退,实现了0.9%的季度环比正增长,美国在第三季度走出衰退,经济增长按年率计算达到2.8%。欧盟经济第三季度也比第二季度增长了0.2%
缓慢的复苏来自不易,是在世界各国采取了规模空前的刺激计划后实现的。美国布什和奥巴马两届政府共动用了累计高达17000多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来解救金融机构和扩大政府投资,美联储也大幅下调利率到0-0.25%的超历史低位,美联储还直接通过购买国债向经济体投放基础货币。欧洲主要国家也启动了大规模救助计划,比如英国4000亿英镑的救市计划,德国5000亿欧元的救助方案,欧盟启动2000欧元的刺激计划。日本政府更是出台了74万亿日元的刺激计划,使日本政府的债务超过日本GDP190%
大规模的刺激虽然使经济走向复苏,但潜在的后遗症不容忽视,那就是资产价格迅速上升,通货膨胀预期不断积累,大宗资源性商品价格重回高位。在此背景下,一些欧洲国家开始讨论刺激计划退出,但在G20匹兹堡峰会上,与会领导人一致认为退出时机尚未到来。进入10月,伴随着澳大利亚连续两次提高利率以及一些国家采取了抑制流动性的措施,于是该否退出刺激的讨论又重新出现。多数国家实际上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退出计划
复苏根基未企稳想要说撤不容易

问:G20匹兹堡峰会上,各国开始讨论刺激计划是否应该退出、如何退出的问题?为什么要将退出计划如此早地提到议事日程上?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徐明棋:继续刺激,必然会加速资产泡沫扩张并最终引发通货膨胀,届时经济将陷入滞胀。但迅速退出可能使复苏尚不稳固的基础受到损伤,因为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过程尚未结束,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健康性平衡尚未实现,美国今年倒闭了124家银行,尚有552家被列为“有问题”名单,这都是近16年来最高的数字。欧美失业率仍在10%以上的历史高位徘徊,加上迪拜债务危机的爆发让一些国家不敢贸然退出刺激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我认为,主要国家全面退出恐怕要到2010年春暖花开后,因为经济复苏的步伐姗姗来迟。
张海冰:经济刺激计划是继续还是退出,应针对具体国家而定,很难在国际层面采取一个整齐划一的退出步调。主要原因是各国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和经济复苏的进程存在差异。澳大利亚200910月先于其他国家实施退出机制,这与澳大利亚以能源资源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直接相关。紧随之后的以色列、挪威、印度等国都是经济表现相对强劲的经济体。因此,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上述这几个率先实施退出机制的的国家并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对于其它国家也不具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到底要不要退出,什么时候退出?
首先还是要看对经济形势的判断。由于目前经济企稳基础依然不牢,大部分国家都慎言退出。迪拜债务危机造成的市场恐慌再次说明目前世界经济的复苏还是相对脆弱,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起新一轮的全球经济震动。
其次是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自2008年底以来,近60个国家实施了经济刺激方案,财政支出总规模达2.6万亿美元。如此大规模的投入,很可能出现资产泡沫。但在保增长和抑通胀之间,各国政府有各自的权衡,退出时机也有差别。
最后还有一个能力问题。也就是政府是否还有能力和资金支持大规模支出?尤其是美国政府目前的财政赤字已屡创新高,2010财年财政赤字将达到1.5万亿美元。国际金价的飙涨已经反映了国际市场对美元信心的下降。综合上述因素,在没有明确的和充分的经济向好趋势,很难出现一个普遍性的退出。

金融体系改革
G20峰会露峥嵘
亚元区再添一砖

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促使各国更加关注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2009年,在这方面,国际社会取得哪些成绩?如何更实际地看待这些成绩?
徐明棋:G20峰会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跨境资本流动和投资活动及其主体对冲基金加强监管;改革IMF的治理结构,增加发展中大国基金份额,增加IMF资金规模,增发特别提款权等。
这些措施都是G20推动的,是经济实力消长和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结果,因为这些改革措施酝酿了多年,由于美国一直反对,没能被纳入议程。严重的金融危机冲击使美国急需其他国家帮助,因此不得不在IMF改革的问题上对发展中国家作出妥协。而G20中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危机中实力得到增强,他们改革的呼声再也不能被忽视。




待续


来源:新民晚报2009-12-2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