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 每个年代的金融愚行 从未间断
·
2009-12-31
·
工商时报
·
【萧丽君、林佳谊】
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之际,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凯伊(John Kay)撰文回顾过去各个年代。他指出,各个年代各有不同的金融愚行,反映出当下的时代精神,但愚行从未间断过。
凯伊表示,1950与1960年代是经济黄金年代。已开发世界的经济成长稳定,许多时候甚至迅速。该年代就如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Harold Macmillan)的格言,「我们从来没有这么好的时代」。
到了1970年代,这样自满的秩序被石油危机所打破。银行循环运用全球的盈余与赤字,对发展中国家大幅放款。当时的花旗银行
执行长瑞斯顿(Walter Wriston)解释该逻辑,表示「国家不能破产」。在阿根廷与墨西哥拒绝偿债后,短短时间当中,多数拉丁美洲国家也都跟进。国家不能破产,但这不意味他们需要偿债。缺乏处理主权债务违约的有效架构,显然是一大问题,而非银行信心的来源。
所以到1980年代,银行把注意力转移到国内信用的扩张,个人部门借贷开始激增,当时德崇证券(Drexel Burnham Lambert)的米尔肯(Michael Milken)发明垃圾债券,以为岌岌可危的企业筹资。米尔肯解释他是受到社会责任所驱使。澳洲创业家庞德(Alan Bond)表达该年代的精神,「富有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您可以借多少钱」。
但不久德崇证券宣告倒闭,米尔肯与庞德则锒铛入狱。金融愚行的焦点转向了股市。联准会前任主席葛林史班曾在1996年描述当时市场气氛为「非理性繁荣」。但很快他的话遭到轻忽。该年代的女英雄是
网络天后玛莉.米克。她认为我们住在「估价方法论的新世界」,「这是大赚一笔的良机」。针对葛林史班的警告,她宁可把此解读为「这是理性鲁莽的时期」。
如何针对此下结论?也许套用多数人常用的话说「投资最贵的4个字是『这次不同』」。或是就如网络新创公司当中最为挥金如土的Boo.com创办人玛斯楚(Ernst Malstrom)所说,「你确定这是个梦想?」
玛斯楚的话和下场凄凉的雷曼兄弟前执行长傅尔德(Richard Fuld )正可遥相呼应,傅尔德说:「我每晚都翻来覆去的想,当时难道我可以有别的做法吗?」葛林史班在2002年时不也曾这么说过:「大批衍生性金融商品,以及相关风险管理或侦测措施的应用,可以强化大型金融机构的适应力,不仅可使个别机构本身更能承受潜在风险的冲击,整个金融体系也会更加稳固。」
最能精准捕捉过去10年光景的,当推前花旗集团执行长普林斯(Chuck Prince)一段话:「只要音乐还没结束,你就该起身跳舞,我们都会一直跳下去。」普林斯这段话就说在信贷紧缩爆发前一个月,他的话不仅反映出这些大权在握的金融巨子有多么无能,也反映出群体思维的盲点,亦即人们不但会互相模仿彼此行为,还会强化彼此的想法。
对此股神巴菲特曾说:「贪婪的人们都
计画好要在午夜前一秒离场,不过问题是:这间舞厅的时钟是没有指针的。」
或许我们可以用亚当斯密的话,来为过去以及当前的金融愚行作结:「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高估自己赚钱的机会,而多数人却会低估输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