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9998 93
2009-12-31
     出国呆了一阵子,才发觉这所谓的“与国际接轨”就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大忽悠之一。怎说,举几个例子来说说。 
 记得以前中国的银行个人储蓄是不收年费的。后来说要与国际接轨(说国外的银行都收),就开始收了,不同银行收得大小可以不一样,如现在我的中国银行一年收10元,招商银行是12元。后来出了国的一看才知这所谓“与国际接轨”是怎么一回事。
  

怎说呢?首先国外银行叫法上分为本地银行(local bank)与国际银行(international bank)两种。本地银行就是本国自已的银行,国际银行就是国外银行来本国开的分行。如在中国,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在中国是本地银行,而hsbc啊花旗啊在中国就属于国际银行。而在澳大利亚anz啊commonwealth啊westpac啊就是澳大利亚的本地银行,而中国银行啊hsbc啊花旗啊属于国际银行。本地银行网点多,用起来方便,所以大多数人是选择本地银行的。


   本地银行基本上储蓄是收年费的,这是没错,一年收十多澳币吧,而国内银行叫嚷着要接“与国际接轨”就指这个。而国际银行网点少不方便(如hsbc在墨尔本只有五个网点花旗两个),所以大家不大想用,所以它们要想办法吸引大家来用,所以基本上都不收年费的是免费的,而且这些国际银行的储存利息通常都很高,高过本地银行来吸引大家来用它。


     说到这里先说一个题外话,想想在中国的hsbc啊花旗啊多牛B,要大富翁才能用得起它们,开个户都要N十万以上才给开,说它们定位只对有钱人。而hsbc啊花旗啊在澳大利亚象孙子一样,天天想尽办法求大家用它们,到什么地步?前阵子墨尔本的hsbc银行,你只要在它那里开个储蓄帐号,就马上送你50澳元(不是什么购物劵什么的,是真金白银地打50澳元到你的帐号上)。还有上几个月,只要在7月到9月间,你用hsbc银行个人转账总计超过3000元,马上送40元到你帐号。夸张吧。反正除了免费利息高之外,经常有这些促销活动。中国人不争气啊,总是崇洋,搞得在中国的hsbc什么的牛B得很。 




接主题。从上面来看外国银行确是有收年费的,但也有不收的。而中国的银行说要“与国际接轨”就是凭着这个。  但它们话只说一半,还有一半呢?在国外的本地银行你开储蓄帐号,然后它们会寄个信给你说:这个帐号一年收XX年费,目的是对了更好的向你提供优质的免费服务。有哪些免费服务呢?  
 
 第一:银行每个月会寄个帐单给你,把你的帐号资金情况与当月的每笔活动都打印清清楚楚的寄给你。如你消费多的话,这帐单通常都有十几页。想想这打印费与寄信费一个月银行怎都要花一元多吧。也就是说光这个寄帐单服务这银行收的十来元年费就都贴进去了。而中国的银行就根本不提这个。想想也就,要是它们真按“与国际接轨”给我们寄帐单得话,这收的年费赔了还都不够,哪会干这等傻事。注意:即使是免费不收年费的银行每个月也都要给你寄帐单的,这个才是真正的绝对的国际通行的“国际惯例”。 
  
 第二:银行转帐。分两种,一种是你到银行网点找银行人员帮你转帐,这是收费的,象hsbc一次5元不管转多少。但如你用网上银行自已转帐得话,如是转到本国国内银行(不管是同行异行同城异城)都是免费的。转到国外去,收电报费,象hsbc不管多少钱一次收20元电报费。而中国的银行,象招行网上银行,同城同行是免费的,但异城同行,同城异行,异城异行通通都要收钱了。有次用招行的网上银行给老爸转了一万元钱,异地建设银行收了我50元手续费。  
  嘿嘿,这时它们又不提“与国际接轨”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2-31 12:00:29
银行也罢了。但要比比保险公司,那你会更是气个吐血。下面说说“与国际接轨”的国外的保险公司怎回事。别的保险我没买过,不敢乱说,就说我买过的车险。注意,我是买的这里最便宜最普通的车保险不是VIP什么的(aami公司的,人家都说其服务质量比ravc公司差点,但ravc贵得多)。两个例子。一是本人发生的,二是我房东的。
  
  先说本人的。本人在车行买了一二手车,在提车时就马上打电话给aami公司说买保险。电话里的aami公司的MM就问我的个人资料与车的资料,当时就评估了我的级别,然后告诉我的年保险费是多少,然后就告诉我一个cover number。之后就挂了电话,前后十多分钟吧。注意:这里我就打了个电话,连保费都没付(当时我没信用卡),MM说是过几天会寄个帐单给我,那时再付保费。然后我就提车走人,出了车行之后,大约十来二十分钟吧,在一路口撞车了。警察来了说我负全责。然后与我撞车的那个鬼佬抄了我的名字,联系电话,车牌号就走了。
  
  我那时急得啊,不知道保险公司认不认帐,我保费还都没付啊。我马上给保险公司打电话,报上我的cover number。保险公司的GG问了一遍事故的经过记录下来,然后又要了事故对方的个人资料,之后就给了我一个claim number。然后告诉我要先去交保费,之后保险公司会全部理赔的。我问对方怎办,保险公司的GG说我不用管,他们会去给他或他的保险公司电话全部搞定的。
  
  然后我问我怎去修车,GG说你自已去找两家不关联的修车厂,把claim number给他们,他们就会报价给保险公司,然后我们再告诉你选哪家修,至于钱吗修车厂会自已向保险公司要。然后问我的车还能开吗?我说开能开,就是前面的保险杠有点压着前轮,GG马上说那不能开了,这样摩擦太危险会着火,说你别动,我们会马上叫拖车公司的来拖我的车走。然后问我有车回去吗?我说没有,他说没关系他会派一公司车来送我回去。我问这些都收钱吗?他说不用钱全包在保险里面的。当时没把我感动的流下眼泪。之后拖车公司来了把我车拖走了,我也被他们公司一个漂亮的大ford房车给送回去了。
  
  之后第二天,我也不等那个帐单了,就马上去保险公司交了保费。三周多后,保险公司来电话,说我的车修好了,可以去提车了,在某某修车厂。然后问我有车去吗?我说没有。他们又派了个大房车来送我到那修车厂。而这又是免费的,包在保险里了。
  
  注意:前面说过我买的是最便宜最普通的车保险不是VIP什么的。这是本人新历的一例子,不知道算不算国际惯例?下面再说一例子,我房东的。
我房东一次被一鬼婆烂车给撞了。鬼婆负全责。那个鬼婆不知道发什么神经居然没买保险,那只有自已赔了。我房东不管这么多,就抄了鬼婆的个人资料走了。接下去怎办呢?房东就给自已的保险公司打了个电话,把经历说了一遍,并把鬼婆的个人资料给了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也给了我房东一个claim number。之后我房东就去找个修车厂把claim number给它把车修了。过了几周后,保险公司来电话说:那个鬼婆没钱想赖帐,保险公司已请了律师去告这个鬼婆了,至于我房东不用管这些了,修车的钱保险公司已经垫付了,剩下的保险公司与那鬼婆的恩怨保险公司自已会去搞定。
  
  明白了吗?在国外,国际惯例是只要你买了车保险,之后发生了车事故,不管是不是你的错,你都是去找你的保险公司。如是你的错,保险公司就赔了。如不是你的错,保险公司也要先赔你的车钱,然后向对方或对方保险公司要钱是你的保险公司的责任,你都不用管,反正你就找你的保险公司就是了。
  
  看了这些,想想国内的保险公司。。。嘿嘿。“与国际接轨”???
 睡觉前再写一段。中国人都有一句话叫:口说无凭。而很多强势对弱势的欺凌更都是凭着这句话。如某某老板刚招你时,给你说了一堆的许诺,之后要兑现时就翻脸不认了。如保险公司也一样,要你买保时许诺得一切皆有可能,要等你真的要理赔时,难啊。这还是有合同在手的情况下,如没合同光口头答应那更不算数。
  
  而在国外,按国际惯例,这就行不通了。国际惯例是不仅纸上的合同是算数的,就是双方的口头约定也是有法律效力的。这个就解释了上面为何我只打了个电话说要买保险,而对方在电话里也同意并报给我一个cover number,故虽然我还没交钱,也没纸上合同(后来我交了钱了,合同才正式寄给我),但是我的保险在法律上就已生郊了,所以我打完电话后二十分钟不到撞车,保险公司也要全部理赔。
  
  而我因是第一次在国外买保险,还本能带着国内的思维,心里大呼完了,这在国内保险公司肯定不认帐了,急得不得了,打完claim电话,才松了一口气。后来我给周围的人(有在这多年的中国人有鬼子)到处说这“神奇”的事,但周围的人一个个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就你一个人在多惊少怪的。看看这就是真正的国际惯例,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的,当然包括保险公司。
  
  我想中国的很多高高在上的XX们或银行保险公司的高管们那是天天出国考察,我想他们不可能不知这些真正的国际惯例的,但他们都不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1 12:00:46
全文转帖,觉得对已经初步完成工业化和原始积累的中国有些启发作用,至少看到一个前进方向,一个梦想,一个希望,因为人都是为希望而活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1 12:01:21
还有一个国际惯例是法律的制定是倾向于保护弱势者,压制强势者的。比说的国际惯例中有一个很经常用的词:cool down period。各位如在国外签各种合同时会经常看到这词。什么意思?cool down字面的意思就是冷下来或冷静下来,period是指时间或时段。明白了吧。就是指冷静时间。有什么用?
  
  如我买了那个二手车,交钱与车行签合同后,合同里就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根据XX法,购车者有一段cool down period,在cool down period这段时间内,购车有权反悔不买要求退钱。还有后来我收到的保险合同也有这段话,根据XX法,购买保险的人有一段cool down period,在cool down period这段时间内,买保险的人有权反悔不买要求退保。还有一次我朋友去买一个连锁的生意(叫franchise),那个franchise条约里也有一句话:根据XX法,想买franchise的人有一段cool down period,在cool down period这段时间内,购买者所签的一切合同均可不算数。
  
  这个国际惯例有什么用?对我们弱势者来说真是太有用了。大家想想国内各种强势者对某一东东吹得神乎其神,很多人头脑一发热就买了,之后冷静下来(cool down)发觉上当或不好,也只好自认倒霉了。很多中国皮包公司不都是靠这个发财?我想中国打法律的XX们也没少出国考察吧?怎就不懂这个国际惯例呢?都不知道他们天天出国考察什么?都考察跳脱衣舞去了?







今天来说说另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国际惯例,那就是个人所得税。中国以前是没有人个所得税的,好象是九几年之后才有的,当然一口号就是国外人人都纳个人所得税,所以我们要“与国际接轨”,所以开始大家都要交个人所得税。
  
  交纳个人所税的确是个国际惯例,而国际惯例的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方法与中国倒也相类式,也是每月从你收入中直接扣去了。在这点上中国是“与国际接轨”了。比如在澳大利亚,个人年收入6000元以下不交所得税,6000到35000打15%,35000到XX打30%,XX以上更高。而中国好象是月收入1000多以下不交所得税,1000多到XX交多少等等,方法相似。当然国外的国际惯例通常还有低收入减税(low income offset通常年收入少于30000元都属于低收入了),如澳大利亚今年低收入减税最高能减免1300元的税,所以通常实际情况是年收入少于15000元以下的都不交税(因低收入减税可以完全把你交的税全退回)。关于这低收入减税无非是各国计税方法不同,所以这个中国没有倒也无可非议。
  
  前面说过中国的银行口口说“与国际接轨”收年费,实际是截了那个要接轨的国际惯例的一半拿回来加到储户的身上,另一半被它们偷偷摸摸地丢到了茅厕里去了,大家都不提。那“与国际接轨”个人所得税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不幸,还真的还是一样。那个人所得税被截掉的是哪一半被丢到了茅厕里去了呢?
  
  举个例子,在中国个人所得税是1000多到XX打多少,XX到XX打多少,反正是钱赚得越多,打得百分点比例越高。上面说这点是国际惯例,各国都这样。但大家有没想到一点,假如你今年打工打了二个月,月工资是3000元,交了个人税,之后你失业了一直找不到工作,那其实全年你的收入才6000元,但你之前已经交个人所得税,一年赚6000元还要打税?在中国,是的。还有一情况是假如你今年打工打了十个月,月工资是20000万,每月你都是按20000万元交税的,之后你失业,后二月没收入,所以你的全年实际收入是20万,但之前你交得税都是按全年收入24万交的,前面说过工资越高交的百分比比例越高,也就是说按24万计得税率肯定比按20万计得高得多,也就是你实际上多交税了。那这两种情况下,该怎办呢?中国怎办,大家都清楚。“与国际接轨”的真正国际惯例是怎做得呢?下面我来说说那被截掉被丢到了茅厕里去那另一半国际惯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1 12:02:03
真正的国际惯例是每年结束(国外通常叫财政年度finance year),就有几个月时间(各国可能不一样,在澳大利亚是每年7月到10月)专门给大家向税务局要钱(这边叫apply for tax return),我们都叫退税。要什么钱?一大部分就是上面所说的二种情况下你多交的税钱。另一大部份就是要那个低收入减税的那部分钱(low income offset)。低收入减税就不说了,大家国情不一样嘛 。但那个多交的税钱,你是不是要退还我们啊?尤其是有些人命不好(尤其是中国这种人还是相当多的),经常失业,一年打点散户,才赚个几千块钱,吃饭都不够,还要打税?!这个再怎么说也说不过去了吧。
  
  但是这时,国际惯例就没人提了。
  
  大家明白了吧。去税务局退税是真正的全球通行的国际惯例,是国外人人每年都要做的一件大事。也就是一段完整的个人所得税国际惯例是,你有纳税的义务,但你也有退税的权利,可以把你多交的税退回来。而我们要“与国际接轨”的国际惯例是被阉割过的,只有上半截,没有下半截。
对了,补充一下。前面说的完整未阉割国际惯例的个人所得税退税部分,除了退那说的两部分钱外,还有第三部分钱。那就是个人所得税抵扣(tax deduct)。什么是个人所得税抵扣?一是各位为了能够工作赚工资从而个人支出部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大头。打个比方,现在中国竞争压力大,大家为了更好前途一个个都不断地上夜校,英语补习班又或考这个证书哪个证书之类的。这些都要花钱。
  
  按国际惯例,我们搞这些东东是为了能够工作或更好工作,所以在国外大家是可以把花的钱用来抵扣税的(tax deduction)。还有大家做业务的要天天拜访客户要开车去或坐车去,如公司掏了这个钱,那就不能抵扣了,但如是自已掏这钱,如是坐车去,每年你坐车花销的钱是可以抵扣税的,如自已开车去,那为了工作所花的那部分油钱汽车保养都可以抵扣税。还有自已买工作服啊(如公司买的就不能抵扣了)公司要求的体检证明啊(自已掏钱的那种)都可以抵扣税。总之是一切你为了工作赚钱的所有个人支出都可以抵扣税,把这抵扣税的钱退回来。
  
  另一种抵扣税的钱是捐款与礼物(donation and gift)。也就是说大家每年为慈善机构或灾区所捐的钱或礼物所花的钱是可以抵扣税的。如去年中国四川地震,我在这边也捐了钱了,去年我报退税时就把这笔捐的钱抵扣我的收入退了钱回来。
  
  总之每年退税的这几个月(tax return period)是广大穷人最开心的日子,大家多多少少都会退不少钱回来,故那几个月各个商店赌场啊什么的生意都会好一点,因对大多数穷人来说,这笔退税拿回的钱通常是计划开支外的格处一笔bonus。就以本人来说今年上面三部分退税总共拿回了近1500元钱,出去吃了一顿,又去赌场“捐”了二百,当然这笔“捐款”明年就抵扣不了税了,哈。对于本人个例来说,这个年度我共有36000元收入。之前税务局共收刮了6000多元个人所得税。今年退税共三部分,最大头是低收入减免(low income offset),近1000元(最高的能减免1300元,年收入要在30000以下,超过30000元这笔钱就不段递减,好象超过40000多就没这笔低收入减免的钱了,谁叫你是高收入者,这里是劫富济贫),第二部分是之前多交了几百来元个人税,第三部分是为了工作个人支出而抵扣的钱300多,然后补交医疗税(medical levy)年收入的1.5%共500来元吧,扣除完共退回1500多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1 12:02:36
什么是医疗税(medical levy)?下面有空会说说。这个就不能算国际惯例了,是澳大利亚个例。除了这个医疗税(medical levy),以上其它部分绝对是国际通行的惯例,只不过我们没接上轨。下面先来说说那个医疗税(medical levy)是怎回事,之后再回来谈其它国际惯例的例子。
  
  医疗税(medical levy)可能澳大利亚的个例(新西兰是一样的),其它国家可能是不一样的,这个我不了解,所以不能把它归于国际惯例。
  
  前面说过低收入减免(low incom offset)是这里劫富济贫的一种方式,那医疗税(medical levy)呢?是另一种更狠的劫富济贫方式。说这个医疗税(medical levy)就要先说说澳大利亚的医疗,也就是大家病了怎办?一个本人亲身的例子。前年我在这里莫名其妙地得了急性肾炎,发近40度高烧。之后急急忙忙去了医院挂急疹,中间没几个病人在排队但我有等了1小时多才轮到我(这个是这里人对医院最不爽的地方就是要等,除了是救护车送来的不用等马上进去,那通常是很急的有生命危险的)。
  
  之后医院对我尿检血检等等判断出是急性肾炎,因是高烧,所以医院决定要先住院一天治疗,等24小时治疗后再根据情况是决定继续还是出院。之后我就住进了病房,一人一小单间,面积小刚好放下一个可以上下活动的病床加一小电视一洗手台。这里每个普通的穷人就都只能住这咱小单间了。有钱人自已加钱可以住大房子。之后24小时内医院是十八般武艺用出来给我治病,过程不表了,护士是每一小时不断地过来记录我的体温啊什么的,即使是半夜在我睡觉的时候也没停过。第二天白天,医院就送来了早餐,午餐,晚餐三餐吃饱。24小时后,我的烧全退了,护士又把我推到B超室做了B超检查,最后判断我没必要再住院了,开了后续药让我回家去。这前后我发了多少钱?0。是的,是零,一分钱都不用,拍拍屁股就走了。之后三个月后,医院给我打电话,让我再去趟那做了次复检,也是免费。明白了吧,这里是全民免费医疗住院还包吃。
  
  但这些免费实际上不是免费的,毛还是出在羊身上的,钱哪里来的?就来至于前面说过的医疗税(medical levy)。为何说医疗税(medical levy)是另一种更狠的劫富济贫方式?下面我来说说这可爱的医疗税(medical levy)。
再说一次,写这些主要是给没出过国的人看看,多长长见识,也为了以后为了建设更美好更完善的中国出点力,知道一些建设未来中国的目标和我们努力的方向。毕竟中国还是在发展过程中,所以请不要对XXOO等等进行攻击之类,或谩骂之类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