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44249 423
2010-01-01

   

如果你有耐心,花点时间把这篇文章看完,你就会发现如下几点:


1.我们的博士的研究水平到底有多高?


2.我们的著名的经济学家的眼光有多高?


3.期刊的标准、水平有多高,


4.论文的数量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果帖子热了,关心的人多,我会给大家分析一下,让大家看个明明白白。

(有意思的地方我标出来了)





占座现象的实证观察和理论分析


———一个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


阎 伟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生 100871)

(经济研究1998年第八期)


占座是近年来北京大学晚自习教室里非常普遍的现象,那么,占座为什么会被大家所普遍接受和采用? 这一规则是如何确立起来的? 本文通过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和实际观察并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框架对此进行分析。这一分析将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产生某种制度安,而这一制度安排在既定的条件下是有效的,在不改变既定条件的情况下强行改变制度安排只能导致效率的降低。


一、占座现象的描述


近年来北京大学的教室座位非常紧张,与此同时占座成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和采用的规则。每当下午课快结束时会有大批的同学在各教学楼的楼道里等候,下课后这些同学就纷纷涌入教室,绝大多数人各自把一个笔记本放在座位上表示该座位已经被占用了,然后离开教室,


晚饭后再到其笔记本所在的座位上自习,也有少数人是用书包占座位,片刻之间所有教室的座位就几乎被笔记本和书包所占满。而那些下午在教学楼教室里上课或自习的同学更为方便,只需在离开教室时把笔记本或书包放在书桌上就可以了。许多事先没有占座的同学吃完饭后就急匆匆赶往教室,希望能找到一席之地来上自习,他们中最先到教室者或许还能很幸运地找到空座,而稍后一些的人就会失望地发现教室的座位上不是已有人,就是被笔记本或书包所占着,一间一间教室均是如此,对此大部分人已习以为常,找不到座位就默默地离去;个别人则会不甘心地拿起某一个座位上的笔记本看一看,然后带着无可奈何的表情离去;也有少数人会选择一个只放着笔记本的座位坐下学习,等占座者到达后再离开。而那些事先占了座的人则可以从容地吃晚饭后再去自习,有时甚至很晚才去教室。然而在10 年以前,笔者曾在北京大学学习过一段时间,当时并未发现有占座现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占座的出现并为大家所接受呢?



附:【续前篇】一篇大跌眼镜的“博士”文章的分析
这几幅图看上去与文章毫无关系,但是如果你看懂了,你就会发现,他们背后隐藏的逻辑与占座是完全一样的。   

人类走向未来之路
昨天喝喜酒去了,今天早上回来一看,有兴趣的人还不少。
由于原帖子已经不能编辑,没有办法,只有另外发一个新帖以回应网友的期待。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73176&page=1&from^^uid=1299023


附件列表

占座.pdf

大小:337.57 KB

 马上下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1 11:52:54
二、短缺与占座
          从实证的观察中不难发现,教室座位的短缺与占座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最近几年北京① 北京大学图书馆有一个约300 人左右的大自习教室,每天的开放时间为早6 时30 分至晚10 时30 分,同学可以在里面呆一整天,因此有许多同学希望在此上自习。每天早晨图书馆开门时大批早已等候在外面的同学冲到里面抢占座位,曾经因过度拥挤而挤碎过大门上的玻璃。这些同学往往也是用笔记本和书包占座位,而后回去吃早饭或做其它事。除占座时间外其机制和教室的情形类似。大学的学生人数不断增长,目前在校学生已超过13000 人。而作为同学们主要自习场所的教
室的数量却没有增加①,现在教室的座位大约为12000 个,而且教室座位非常狭小,上自习时如果紧挨着坐则非常不方便,因此大家都是隔位就座,同时每天晚上都有相当数量的教室用于
上课。因此能用于上自习的有效座位大约只有5000 个左右。因此,每周一至周四当大多数同学都要学习时,上自习的人数就多于教室的座位数目,结果是不占座就几乎找不到自习座位,
甚至有时即使是提前去占座也不一定有座位可占。周末和周日的情形则要视教室数量而定,直到上学期末为止,由于在周末和周日学习的同学比较少,教室的座位存在剩余,就没有人会
去占座。本学期由于拆除了第二教学楼,而新落成的光华管理大楼周日不开放,加之为迎接百年校庆学校逐个对其它几个教学楼进行维修,使得教室的座位数量再次少于去自习的学生人
数,势必又有人找不到座位,结果占座现象在周末和周日出现了。从一学期的情形来看,在期末复习考试阶段,大家都要去上自习,教室最为紧张,这时必须去占座才能有位置学习,甚至占都占不到座位;而在考试结束假期开始的头几天,由于去教室学习的人数比较少,任何时候在教室都能找着座位,因此没有人事先去占座;但随着学校在假期关闭部分教室,再次会有人在教室找不到自习的座位,大家就会又去占座。
         那么为什么教室座位的供不应求会引发占座这个制度安排呢?
         假设学校有L 个同质学生,N 个教室座位,每天晚上有M 人S1 ,S2 , ⋯,Si , ⋯,SM 去教室自习,M 为随机变量,M ≤L 。考虑晚饭开始到晚自习结束这段时间,设其长度为T ,以食堂开饭时间为起始时刻,Si 在此时间内要进行吃饭和自习这两项活动,他的效用由这二者构成,设他用于吃饭的时间为xi ,去教室自习的时间为Yi ,效用函数为U (xi ,yi) ,则Si 需要在吃晚饭和上晚自习这两者间分配时间,以使他的效用达到最大。在M > N ,即教室的座位存在短缺时,我们来比较纯粹的排队制度和占座制度给Si 带来的效用。
        按照纯粹的排队制度分配座位,此时势必有M —N 个人在上述由边际效用原则所确定的最优时刻无法在教室找到座位,因此这一均衡就被打破。对于Si 而言,此时在x0i 时刻去教室,他就有可能得不到座位,从而使其效用变为U (xi = x0i ,yi = 0) = U (x0i ,0) ,他要比M —N 个人早到才能得到位置。因而每个人在决定何时去教室时,就不仅要考虑他自己的偏好,还需要考虑别人去教室的时间,因而每个人去教室的时间是其他人去教室时间的反应函数。由于大家都知道必定有人会得不到位置,而且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每个人并不知道别人什么时候去教室,所以对每个人来说,早去教室是他的占优战略,而且如果一个人某一天在教室没有找到位置,那么,他在以后就会把去教室的时间提前,这样大家都被迫以上自习替代吃饭,不断把去教室的时间提前。就象完全竞争使得厂商的利润为零一样,同学们争相早去教室所导致的Nash 均衡是大家在下午课一结束就去教室,吃饭时间变为零②。Pareto 最优状态则无法达到。
         学生宿舍的条件较差,本科生宿舍尤其如此,在宿舍学习的效果远比不上教室,因此,教室是同学们晚自习的主要场所,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只有在教室找不到座位时才不得不回寝室学习,而由于效率的降低这会使其效用大为减少。而在占座制度上,有N 个人可以提前占到座,从而能够象不存在短缺时那样按边际效用原则分配时间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这样相对纯粹的排队制度而言,占座制度给占座所带来的收益包括由于时间分配的改变而增加的效用以及因不确定性的降低而增加的效用;而占座的成本包括占座物品存在着丢失的可能,与未占座者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对那些专门去占座的人而言,占座的成本还包括前面所提到的占座时的等待时间和所花在路上的时间。对未占座者来说,要了解教室的哪些座位已有人坐着只需在门口看一眼就足够了,而要识别一个座位是否被笔记本等物品占着往往需要走过去才能知道,因此占座制度增加了他们寻找座位的成本。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制度变迁具有重新分配的功能(redist ributive function) ,即那些未占座者可能会认为是占座现象的存在使他们得不到位置,但由于在这两种制度下都必定有M —N 个人没有位置,因此占座使一个人得不到位置的同时就必定使另一个人得到座位,由于可以认为所有的同学是对称的,因此这一重新分配的功能所产生的净收益为零,所以可以假设在这两种制度下都是相同的N 个人得到位置,因此占座制度给未占座者造成的损失是由于占座而增加了的搜寻成本。
           在学校的13000 名同学中,有5000 人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由于他们的宿舍条件相对好一些,所以这些同学中有相当比例的人不去教室自习。因此每天晚上教室的座位数与去自习
的学生人数之比不超过1∶2 。现在假设这个比例就是1∶2 ,因此Si 平均每两天占到一次座位,则占座制度取代纯粹的排队制度时,Si 平均每两天的效用变化为他所占到座位那天的占座的收益与成本之差再减去未占到座位那天他受到的损失,而对于生活方式为“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Si 来说,他从占座中获得的效用显然是能弥补这些成本而有余的,否则他就不会去占座。因此,就长期而言,占座提高了每一个同学的福利水平。所以,占座制度在长期中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Pareto 改进。而就某一天来说,由于同学们的同质性,因此根据上面的分析,一个占座者所获得的净收益要大于一个未得到座位的同学的损失,所以同学们的总效用增加了,这就意味着占座制度使全体同学的福利水平获得了一个Kaldor 改进。所以,无论是长期还是就某一天而言,在短缺条件下,占座制度都提高了同学们的福利水平,这是短缺条件下占座制度之所以在北大确立的原因。
因此,即使是学校的学生人数或者每晚去教室上自习的人数只比教室的座位数多一个,占座制度所带来的收益也会使旧的制度失衡从而引发制度变迁。当然,M —N 越大,即短缺的强度越大,占座者从占座中所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大,因而其进行制度变革的动力也就越大。正是由于占座制度能带来福利上的改进,因而与这一制度相类似的制度安排被广泛采用,例如,医院采用的是挂号制度,而不需要病人一直排队等候在医生的诊室门外。上面的分析还表明,由于占座是有成本的,因此在不存在短缺时,大家自然就不会去占座。这与前面的实证观察结果是一致的。
三、占座制度确立的过程
在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转换中都会存在着一系列的阻碍因素,因此制度变迁需要一个过程。占座制度的确立也是如此,尽管在短缺条件下,占座制度比纯粹的排队制度更为有效,但这并不意味着占座制度就会顺利地取代旧制度,事实上,从纯粹的排队制度向占座制度的转换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最终才作为一种教室座位使用权的分配制度而被普遍接受和采用。
          在纯粹的排队制度下,大家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他们被迫用上自习的时间代替吃晚饭的时间,去教室的时间越来越早,因此这一制度的交易成本越来越高;同时随着学校学生人数的增加,短缺强度也在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大了去上自习的成本。交易成本的不断增加使得这一制度逐渐失衡,由此产生了对新制度的需求。第一个占座者的姓名以及其占座的时间已无从考证,也无法知道是什么原因促使他采取了这一行为,也许第一次他是无心而为,然而一旦他发现可以占座,占座所带来的收益就会促使他继续占座,同时这一收益也会产生示范作用,使得他的同学和朋友以及观察到这一现象的其他人也去占座。正是这种个人对利益的追求导致了占座制度的确立。占座的成功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占座者去占座,二是那些没有找到座位的人对占座行为是否认可。如果这些同学使用了占座者所占的座位,而在占座者到达后不让出座位,则这些使用者就会与占座者发生冲突。在占座者与使用者发生冲突时,占座现象的多少对双方的谈判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占座
现象开始出现时,占座人数较少,占座行为不被别人所认可,占座者的成本较高。当占座者到教室时往往发现他所占的座位已被他人所使用。由于学校明确反对占座,所以当占座者与使用者发生冲突时,这一点成为使用者强有力的理由,而占座者对此无言以对;而且如果二者的冲突影响了教室里的其他同学,则由于占座者违反了现有的规则,因此大家主要是谴责占座者。所以在这一阶段,如果与使用者发生冲突,占座者的谈判能力非常有限,结果总是占座者被迫让步。为了降低占座成本,提高占座的成功率,占座者就用书包占座,而且要把书本等物品摆放在桌上,以给别人造成一种他只是短暂离开教室的假象。
        随着占座人数的增加,占座者的谈判能力增强了,在与使用者发生冲突时,双方往往各不相让,使用者仍坚持学校反对占座、占座是不应该的等观点,而占座者则会告诉使用者:“别人都在占座”“, 你也可以占座”,而如果冲突影响到别人的学习时,则这些同学不再会明显支持使用者,而只是希望双方尽快平息争吵。争执的结果往往要取决于占座者和使用者的个人能力。由于用书包占座,丢失的可能性大,而且如果丢失造成的损失也较大, ① 因此随着占座者谈判能力的增强,他们再次力争减小占座的成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旧的笔记本占座,这种笔记本没有什么价值,只是纯粹作为占座者先占有座位的象征,因而丢失的可能性大为减少。在这一阶段由于占座者和使用者互不相让,势均力敌,因此新旧规则的对立和冲突最为尖锐。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同一个人,当占到座位时,他就拥护占座;而没有座位时,他就可能反对占座。
        象其它制度变迁一样,从纯粹的排队制度向占座制度的转换有一个自我加强( self - en2forcing) 的特点,随着占座者的增多,不占座的成本越来越高,这就使更多的人加入了占座者的行列。最终,占座被绝大多数的北大同学所承认和采用,占座也就成为了在短缺条件下解决北大自习教室座位安排的公认规则。当这一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确立以后,它通过占座者和教室里的其他同学来实施,未找到座位者也有自我实施的意愿,如果占座者到教室时有人在使用他的座位,使用者就会离开,若使用者没有察觉到占座者的到来,占座者就会礼貌得说:“对不起,这是我的座位”或轻轻敲一下桌子以引起使用者的注意,使用者也会无言地离开;而更多的情况是,占座者所占的座位不会被别人使用。有一次,笔者在教室自习,我的邻座用一张白纸占座,上面写着“占座专用”,碰巧,他那天晚上去得非常晚,其间有几十个人到我所在的教室寻找座位而未找到,但是没有一个人使用那张座位。

(未完,要审核,苍天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 11:53:16
生的约束力使得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这一规则。近两年来,我只见到一个使用者不肯让出座位
而引起了争端,占座者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我的座位”,而那个使用者仍以学校反对占座为理
由不肯让座,这引起了教室里其他同学的不满,最后仍然是以使用者的让步结束了这场争执。
在占座制度的确立过程中,学校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反对和禁止转变为目前的
默认,我们可以从学校在不同时期贴的几张标语看出这一点。由于占座现象降低了教室座位
的使用率,所以占座行为与学校的目标是不相符的,因此在占座现象出现后校方开始时持反对
态度,这体现为学校不定期地派人去教室没收占座物品,以示对占座行为的惩罚(以加大占座
的成本,从而减少占座行为) ;同时学校还在教室张贴“杜绝占座,提高座位使用率”等标语,希
望通过这些宣传活动使更多的人反对占座,以刹住占座之风。由于采取没收行为的实施成本
很高,而且会遭到同学的反对,因此学校只是偶尔为之;而尽管宣传活动增强了使用者的谈判
能力,但随着占座人数的增加,这些宣传很快就失去了效力。因此学校逐渐转变为中立态度,
其张贴在教室的标语变为“占座失物,责任自负”。最后,当占座被同学们普遍接受和采用后,
学校对占座者的态度转变为默许和保护,本学期贴在教室的两张标语是“保卫部提醒同学:请
勿用书包占座以免丢失”和“请保管好贵重物品以免失窃”。从这两张标语不难发现,保卫部显
然已认可了同学们的占座行为,其张贴标语的目的是减少同学们占座的损失;同时学校还加大
了保卫力度,连续抓获几个做案的窃贼,保护了同学们的利益,为占座制度的执行提供了便利
条件。巧的是,在图书馆的大自习教室里,这几张标语都保存着,很容易从纸张的新旧程度而
看出其张贴时间的远近。
四、制度的改进
与纯粹的排队制度比,占座制度确实降低了教室座位的使用率,而且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
风险问题的存在,使得这一问题加剧了。逆向选择是指那些越是知道自己要晚去教室的人就
越要占座“, 今天我去得晚,帮我占个座”这句话许多人都对室友或同学说过,有时有些同学晚
上还有其它事情,要到9 点以后才去教室,但事先也要占座。道德风险是指由于占了座而知道
自己已有位置,因此就可能先做其它事情,结果很晚才去教室。对这一问题,在同一教室学习
的同学有完全的信息,然而集体行动理论告诉我们,这些同学缺乏足够的激励对这一行为进行
监督,而且也缺乏监督的标准。
正规规则能贯彻和增进非正规制约的有效性,它们可能会降低信息、监督和实施成本,因
而使得非正规制约成为解决更为复杂交换的可能方式(North ,1990) 。因此,如果学校不能把
教室的座位数增加到充分满足同学需求的水平,则学校应该承认占座制度,并且制定一些规则
对占座制度进行补充以提高这一制度的效率。学校可以规定一个最大占座时间,即规定一个
78
时点,如果占座者在这一时刻后仍未到,则其所占的座位无效,其他人可以自由使用。最大占
座时间规则制定和实施后,那些必定要在规定时间后才能去教室的同学就不会再去占座,而那
些由于占了座才晚去的同学就会把去教室的时间提前至规定的范围之内,因此这一规则就会
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提高教室座位的使用率。学校可以最优化这一最大时间,
直至全体同学由此得到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为止。学校并不需要自己来实施这一规
则,那些没有座位的同学为了自身的利益会自动利用这一规则从而使其得到实施和贯彻,学校
只需对这些同学的行为表示明确的支持即可,以提高其在与占座者所可能发生的冲突中的谈
判能力。
五、结论和意义
这一分析的意义在于它说明了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产生某种制度安排,而这一制度安排
在既定的条件下是有效的,在不改变既定条件的情况下强行改变制度安排只能导致效率的降
低。例如,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由此导致了高度集权的公有的计划
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利润全部上交,而其所需的资金由财政部和人民银行通过
计划来配给,同时这一体制不允许民营经济等经济成分存在,而且由于收入水平低下,居民的
剩余资金非常有限,因此在传统经济下既不存在对民间资金的需求,也没有民间资金的供给,
金融体制是大一统的单一银行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经济形式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对资金的需求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而我国的正
规金融体制的改革严重滞后,加之资金的紧缺,银行主要是面向国有经济,而很难满足乡镇企
业和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这些嗷嗷待哺的企业就只好寻找其它的资金来源,形成对民间借贷
这一新融资机制的需求;与此同时,利率仍然被政府人为压低,被利益所驱动,部分资金就不进
入正规金融系统的循环,而是转向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以获取较高的利息收入,民间金融市场
由此产生,打破了原有的均衡状态。正是由于民间金融适应我国经济成分多元化和经营方式
多样化的发展方式,同时民间金融具有资金来源广泛、资金周转速度快、投向自由、借贷期限灵
活和手续简单等优点,因而逐渐被广泛采用和接受,形成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尽管被政府所
反对和禁止,民间金融还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而形式则趋于多样化。民间
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经济尤其民间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没有民间金融的存在,
目前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占据半壁江山的格局就不会形成。同时民间金融还改变了我国金融
体制的格局,对正规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然而,无论是政界还是理论界对民间金融持否定和怀疑态度者大有人在①,国家至今未承
认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民间金融的产生和发展一直是自发性的。由于民间金融不具有合法
性,民间资金的供给者存在着被处罚的可能,这加大了民间金融经营的风险性;而且由于民间
借贷的合约不具有法律效应,借贷双方都得不到法律保护,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就使得
民间借贷中的违约风险很高。而无论是对民间资金的供给方还是对民间资金的需求方而言,
民间金融市场中的高风险性就会导致“旧车问题”或“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从而进一步加剧了
79
① 请参看姜旭朝,1996 。
民间金融市场上的风险性。这是因为,对于民间金融市场上的贷款者即资金的供给方来说,由
于民间金融市场的风险性高,那些风险回避性的资金供给者就会退出民间金融市场,而那些偏
好风险的投机者则会进入以期获取高额的利息,从而加大了民间金融市场上资金的投机性。
近年来我国民间金融市场上的高利贷和投机行为猖獗,这是主要原因之一;对民间金融市场上
资金的需求方而言,由于民间金融市场的风险性高,则资金的供给者必定要求高的利率以使收
益与风险相对称,高的利息负担使那些正当经营者往往无力支付,而那些违约动机强的投机者
为了得到资金则会承诺支付高额利息,这些投机者在得到资金后就会投资于高风险项目,如果
项目获得成功则投机者获利,而如果投资项目失败则投机者就会违约使得贷款人遭受损失①,
因此逆向选择问题的存在就会使资金流到那些最具违约风险的借款人手中,而道德风险问题
的存在则会进一步加大违约风险。
此外,由于民间金融不具有合法性,为了逃避国家的干涉和处罚,民间金融只好以各种隐
蔽的方式处于地下经营之中,结果使得我国民间金融市场处于分割状态,各市场的规模很小,
融资方式原始而且单一,因此这些资金市场对付不确定性的能力低下,很容易引发局部性的金
融动荡;而且由于民间金融市场的规模小,所以当民间企业和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
大量的资金特别是长期资金而扩大经营规模时,无法从民间金融市场上得到满足,因此民间金
融市场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民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规模。
的确,在民间金融中存在着高利贷现象,但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民间金融;而且,多种所有
制的并存就决定了民间金融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政府应该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性,上面的分
析说明,民间金融市场的合法性和公开性会降低民间金融市场上的风险性,从而减少高利贷和
投机行为。同时政府可以制定有关规则管理和规范民间金融的运作,对其积极的方面进行引
导和支持,对高利贷等现象则坚决打击,以提高民间金融市场的效率。
参考文献
姜旭朝,1996 :《中国民间金融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Douglass C. North ,1990 ,“Institutions ,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ornal ,1980 , Economics of S hortage ,North 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J ustin YiFu Lin ,Jeffrey B. Nugent ,1995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Volume Ⅲ,Edited by J .Behrman and T. N. Srinivasan n Elsevier Science B. V.
后记:
本案例研究的理论知识来自我的导师林毅夫教授的教诲;在文章的构思过程中,周其仁教授关于案例研
究的讲座以及姚洋教授的建议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启发,在此谨向我的这三位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 11:57:20
博士 也是被逼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 12:01:32
这样的题目有意义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 12:03:25
这是经济学啊还是行为学啊?
我认为论文应该揭示经济规律 预示经济发展方向与速度 提出相应的对策
可这个论文只是在分析啊分析。。。。说不上来啥感觉 反正感觉不是一个学术论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