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对于这个现象,改变其实是非常简单的。问题是因为管理者的冷漠与无智,使得这个“坏”规则能够持续。
无智我就不说了,我说说冷漠。
我读大学上自习的时候,很多座位上的灯是不亮的,于是本来就很稀缺的座位更加紧张,可是管理者为什么就不去修一修呢,如此简单、份内的事都不做,又怎么可能会去关心座位的使用效率,同学们占座的痛苦呢?
只是因为冷漠。
为什么冷漠?一个好问题。
作者建议“学校可以规定一个最大占座时间,即规定一个时点,如果占座者在这一时刻后仍未到,则其所占的座位无效,其他人可以自由使用。最大占座时间规则制定和实施后,那些必定要在规定时间后才能去教室的同学就不会再去占座,而那些由于占了座才晚去的同学就会把去教室的时间提前至规定的范围之内。”
你说可能有效吗?
6.“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产生某种制度安排,而这一制度安排在既定的条件下是有效的,在不改变既定条件的情况下强行改变制度安排只能导致效率的降低。”这是作者整篇的重要结论,你看懂了吗?
我是不懂。
7.最后的结论,更是画蛇添足,太过于牵强了。记得小时候写文章老师怎么教结尾的吗?就是这个样子。
8.再看整个文章,有一个特点非常明显。那就是专业的词汇不少。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制度变迁、效用、逆向选择等等,我倒是觉得是花里花俏、装饰门面的噱头,就像那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有些甚至根本就用错地方。
就像交易成本,占座越来越困难,这叫做交易成本?
有兴趣的同学看看这个案例,要比占座复杂、棘手一百倍。至少我这么认为。
我们70年代出生在农村的人应该都还有印象,那时候流行放电影,谁家有喜事就放电影,在坪中拉块幕布,附近村民们自己带来凳子,但是远处赶来的人不可能带凳子(我们小时候经常跑很远去看电影),没有凳子的人坐在后面地上又看不到,因此就只有站着,或者坐在最前面,但是太近了,看的不爽,既然反正得站着那就哪里都是站,于是就到处窜,再加上村民们的凳子高矮不一,身高也高高矮矮的有,何况还有小孩,于是就出现了有趣的现象,绝大多数人站着看,登子往往不是用来坐,而是用来站,而且经常因为挡住了后面的人,一言不合就开始打架,我的印象中好像不打架的次数比较少,当然也有其他原因,象上次打输了,特意寻报复的。那种一边幕布上过招(武侠片),下面看电影的人也在“过招”,当时主要注意看打架去了,不怎么觉得,如今想来甚觉好笑。其实还有一种”秩序”,大家按高矮次序排好,象电影院一样,同样是看电影,但大家都舒服,也不太会起冲突。
但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附:
让你大跌眼镜的“博士”论文,以赏读者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71135&page=1&from^^uid=1299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