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10-1-5 22:57:56
撒哈拉的伐木工 发表于 2010-1-5 22:43 呵呵,宽容一下又怎么了?
宽容,从来都是相互的。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5 23:02:36
sungmoo 发表于 2010-1-5 22:57
撒哈拉的伐木工 发表于 2010-1-5 22:43 呵呵,宽容一下又怎么了?
宽容,从来都是相互的。呵呵
对滴,张三斑竹不出来了,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5 23:15:40
网上讨论,不欢而散者,居多(个人经验)。

即便是大家们的学术讨论,不欢而散者,也不少见(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足够多)

背负着“版主”的紧箍咒,最明哲的方式,也许就是一言不发。

多数青年人是有锐气的,正如楼主在主楼中所表现的(这里假设楼主就是青年人或年轻人,也假设来论坛里的人大多是青年人——当然,这些假设完全可能错误)。

也许,避免或磨光楼主锐气的有效方式,不是同楼主吵来吵去,而是封楼主一个版主的职位(让其作管理者)。这样,我们就可以用“版主”或管理者的名义来约束楼主了。

(这里绝没有针对楼主本人的意思,上面的“楼主”可以代换为任何一位非版主的相似网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5 23:22:42
一只青蛙 发表于 2010-1-4 21:28
兄弟说错了吗?没错。这个,就叫眼光呢啊。谁叫兄弟我眼光高,水准高呢啊。
这位老兄,戾气怨气太重了。。。

理不辨不明,文人相轻倒也正常,但网络本身虚幻,犯不上如此的。

别的帖子也看了,老兄掐功了得,呵呵。如果注意措辞,于身心有益。妄谈,包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6 00:17:42
prinski 发表于 2010-1-2 16:58 下面谈谈我对宏观滥用数学的感受,以索洛增长模型为例(索洛模型在中级和高级宏观中都有涉及)
Solow模型本身有没有“滥用数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判断——“滥用”的标准应该是什么,恐怕比“宏观经济学”内容本身更复杂。

这里只说一些个人认为“可能更一致”的说法(以下内容,对于方家来说,只是废话,完全可以不屑一顾,略去不看)。

基本的Solow模型仍是“外生增长”模型——增长率由外生因素决定。若Ramsey不是去世得太早,恐怕Solow模型不会有那样的地位。

人们要想“扩大再生产”,肯定不能在当期把当期的产出全都消费掉,而要留出一部分(留出的这部分,既可能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又可能用于提高生产效率)——那么,应该消费多少留出多少呢?以前常把这个问题称作“消费与积累”的问题,现在常把这个问题称作“消费与储蓄”的问题。

Solow模型天然假设在每期产出中总有固定比重(“一成不变”的储蓄率)的部分没有被消费掉,而是用于了积累/扩大再生产/投资/储蓄,那么,这种情况下,(长期)增长率会是多少呢?

为了了解这个增长率,我们显然需要考虑许多其他因素。那么,哪些因素应该被优先或重点考虑呢?——这又是一个众说纷云的问题了。Solow模型(优先)考虑了本模型中的那些因素——至少要考虑“生产”因素吧,这被抽象为生产函数。就算储蓄率是一成不变的,生产力也应该不是一成不变的吧?生产力的变化,被抽象为“技术进步”。生产力要包含人的因素(劳动者)与物的因素(生产资料: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吧?它们被抽象为L与K。它们都应该是变化的吧?这被抽象为人口增长与投资(包含折旧)。
当然,Solow模型在这里偷了懒,但凡涉及“变化”的地方,最后都归结为一个常数。

肯定有人会想到,凭什么假定储蓄率(包括其他种种**率)是常数呢?我们应该“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我们应该可以在各期选择“更恰当”的储蓄率。于是,问题又来了。我们凭什么来判断哪一储蓄率是“更恰当”的呢?

于是,我们必然先于模型设定一个能充当标准的东西,根据这个东西来判断什么是“更恰当”的。于是就要引入u以及rho这类东西——这类东西的由来,不是本模型要解释的,相反,它是本模型的依据(你当然还可以用其他模型来解释u,不过,这不是本模型的任务)。至于这个东西叫作什么,全凭你个人的喜好了——可以叫它“福利”、“效用”、“幸福”、“好处”……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考虑,每期“最优的”储蓄率应该是什么了,在这种情况下,增长率又将是什么(当然,这里还要考虑诸多其他因素——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可以一个因素一个因素的引入)。

以上就是外生增长模型与内生增长模型的一些基本意义(当然远不是全部)。

那么,如果我们真地不用数学,我们容不容易说清楚,在以上两类模型中,(在其他因素给定情况下)储蓄率与增长率的关系,以及最优的储蓄率究竟与其他因素有什么关系?

当然,用了数学,似乎就要用一些“不切实际的”假设。那么,大家真地用了“完全切实际”的假设后,还有可能得出确切的结论吗?人们建立(数学)模型,其实一个很大的目的是为了简化对世界的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6 00:26:45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思路是,把人的行为理解为某种规划的解。于是,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增长率的决定,从属于一个与时间有关的规划问题。

这个思路是否恰当,又会众说纷云,这里只说:这只是经济学家理解或分析现实问题的一个视角。理解或分析现实问题的学说及学者举不胜举,而可能正是这个视角,使经济学及经济学者与其他学说及学者相区别。

*****************

其实,物理学家也有意或无意地采用了这个思路:物体的行为被理解或表述为“最小作用原理”。

(有人甚至想以此证明上帝的存在——上帝是“讲经济的”;当然也有人反对这种证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6 00:44:57
任何人都可以不赞成(或不完全赞成)这些模型,不过,大家也许也应该同时想到,对于同一题材,自己是否能做得更好。

打一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方。比如我们面对一些所谓“名画”或“名曲”。

有人可能极度赞叹、醉心欣赏这些名画或名曲;有人可能虽知它们有名,但“不明就理”,不知它们究竟“胜在何处”,却默不作声;有人可能觉得它们只是垃圾,不值一看,并会厉声斥责。全天下那么多人看不懂名画、听不懂名曲,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我们当然不能苛求全天下所有人都去看懂听懂,不过,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即使不喜欢也只能硬着头皮去临摹或演奏了——除非真地不想在这个专业毕业了。混个及格就可以了,毕业后,赶快远离这些讨厌的东西,这辈子也不要沾它。——这也是经济学告诉你的“废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6 00:54:23
prinski 发表于 2010-1-2 16:58 c)经过一系列很低级的数学变换(涉及合并同类项、求偏导、拉格朗日函数等等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最基本的知识)
这里可以考虑的是,这些“很低级的数学变换”为什么要这样变换,可不可以做其他变换。

(这些变换背后的经济学意义是什么?)

(无论“滥用”的标准是什么,楼主若反对“滥用”数学,肯定不该以数学工具是否低级作标准)

(既然楼主认为所遇到的宏观经济学很垃圾,楼主是否应该反过来想?楼主其实应该高兴才是——楼主岂不是生活在一个“很有机会的”时代吗?既然前人的东西那么垃圾,自己只要稍稍努力便可改造所遇到的宏观经济学,不就可以实现自己的辉煌?如果前人的东西太辉煌了,后人还能干些什么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6 03:57:22
经济学是具有一定解释能力的社会科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6 11:04:13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6 11:28:54
我没有发言权,新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6 12:36:57
回525楼:
【那么,如果我们真地不用数学,我们容不容易说清楚,在以上两类模型中,(在其他因素给定情况下)储蓄率与增长率的关系,以及最优的储蓄率究竟与其他因素有什么关系?

当然,用了数学,似乎就要用一些“不切实际的”假设。那么,大家真地用了“完全切实际”的假设后,还有可能得出确切的结论吗?人们建立(数学)模型,其实一个很大的目的是为了简化对世界的理解。】

sungmoo拗于这样一个偏见,即:对市场现象之间呈现出的那种规律性,要像物理学家之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一样,找出其中不变的量的关系。然而,我们已很清楚,在经济学领域内没有不变的关系,因而也没有衡量的可能。既没有衡量,数学又有何用?简单来说,试图以“量的经济学”代替“质的经济学”过去不会成功,将来也不会(当然,欺瞒无知的大众取得点学术上的成绩还是可能的)。

关于第二点,先说说所谓“确切的结论”。“其它情形不变,需求增加,价格必上涨”不知是否是“确切的结论”?当然,想必sungmoo的意思是,这种“质”的或“定性”的结论还不够,还得知晓“需求增加a%,那么价格比上涨b%”,如此才算作“确切”。然而,正如上面所指出的,这种定量的关系,即便是有,那也只不过是些经济史的资料。没有人愚蠢到,敢于宣称:这个量的关系在将来也必定会是如此。
回到上述问题。显然,sungmoo一方面认为大家采用了切合实际的假设便难以得出他定义中的“确切的结论”,一方面也深知不切实际的假设所具有的显而易见的缺陷,由此看来,sungmoo是颇感矛盾的,进而退避到“为简化对世界的理解”这一说辞以求自安。然而,这是无用的。你无法回避
在百年前即为攻击经济学的人们所提出的问题(就目前情形看,论坛上的坛友不乏持有这样的观点):经济学的一些公理只有在某些假设下才有效,而这些假设在实际生活中永远不会实现,所以就实际情形的了解来讲,它们是无用的。要维系经济学的尊严,恐怕这样的态度与解释是不足取的。

回527楼:
【任何人都可以不赞成(或不完全赞成)这些模型,不过,大家也许也应该同时想到,对于同一题材,自己是否能做得更好。

打一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方。比如我们面对一些所谓“名画”或“名曲”。

有人可能极度赞叹、醉心欣赏这些名画或名曲;有人可能虽知它们有名,但“不明就理”,不知它们究竟“胜在何处”,却默不作声;有人可能觉得它们只是垃圾,不值一看,并会厉声斥责。全天下那么多人看不懂名画、听不懂名曲,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我们当然不能苛求全天下所有人都去看懂听懂,不过,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即使不喜欢也只能硬着头皮去临摹或演奏了——除非真地不想在这个专业毕业了。混个及格就可以了,毕业后,赶快远离这些讨厌的东西,这辈子也不要沾它。——这也是经济学告诉你的“废话”。】

用这样的说辞来“捍卫”模型的有用性,比上述“为简化对世界的了解”更粗陋。其明白显示了,sungmoo——在其余的网友之中亦不鲜见——那种具有数学、物理学或其他什么自然学科背景的人们对我们普通老百姓具有的那种智力上的优越感。然而,它同样终究是无用的。即便人们被智力低下,欣赏不了名画,看不出模型的优美,也依然解决不了上述提出的问题。更何况,未必所有的人们智力都像这些自命不凡的人们所认为的那般低下。

楼主所提出的根本问题,依然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经济学是合理的吗?除此之外无关问题的讨论,都是废话。不过,sungmoo最后一句,倒的确不是“废话”,如果你想及格、毕业的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6 12:56:43
lwzxy 发表于 2010-1-6 12:36 楼主所提出的根本问题,依然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经济学是合理的吗?除此之外无关问题的讨论,都是废话
沾上了数学,就是在使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吗?

不要以为“数学”只是“算”一类的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6 13:00:44
lwzxy 发表于 2010-1-6 12:36 sungmoo拗于这样一个偏见,即:对市场现象之间呈现出的那种规律性,要像物理学家之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一样,找出其中不变的量的关系。然而,我们已很清楚,在经济学领域内没有不变的关系,因而也没有衡量的可能既没有衡量,数学又有何用?简单来说,试图以“量的经济学”代替“质的经济学”过去不会成功,将来也不会(当然,欺瞒无知的大众取得点学术上的成绩还是可能的)。
(1)这就是你对数学的偏见。

(2)既然已经承认“没有不变的关系”,我们事实上不用提出任何所谓“理论”之类的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6 13:02:00
lwzxy 发表于 2010-1-6 12:36 我们已很清楚,在经济学领域内没有不变的关系,因而也没有衡量的可能。既没有衡量,数学又有何用?简单来说,试图以“量的经济学”代替“质的经济学”过去不会成功,将来也不会(当然,欺瞒无知的大众取得点学术上的成绩还是可能的)。
既然强调“没有不变的关系”,所谓“质的经济学”也不过是虚妄的空想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6 13:05:11
lwzxy 发表于 2010-1-6 12:36 关于第二点,先说说所谓“确切的结论”。“其它情形不变,需求增加,价格必上涨”不知是否是“确切的结论”?
对不起,对于这个例子,首先请你说明什么叫“需求增加”?

(当然,对于lwzxy来说,玩文字游戏,是拿手好戏了——大家不妨见见以前诸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6 13:08:51
lwzxy 发表于 2010-1-6 12:36 当然,想必sungmoo的意思是,这种“质”的或“定性”的结论还不够,还得知晓“需求增加a%,那么价格比上涨b%”,如此才算作“确切”。然而,正如上面所指出的,这种定量的关系,即便是有,那也只不过是些经济史的资料。没有人愚蠢到,敢于宣称:这个量的关系在将来也必定会是如此。
如果你想否认“既定前提与逻辑下,a与b必然存在这种定量关系”,你可以去论证并否认这一点。

而不要去想什么“这个量的关系在将来也必定会是如此”。

可见,在lwzxy看来,了解一种理论,关键不是其中的假设与逻辑以及这些假设与逻辑反映的经济现实,而只是一些结论。

当然,如果lwzxy的理论中没有假设与逻辑,说出上面的话,也不奇怪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6 13:12:14
lwzxy 发表于 2010-1-6 12:36 回到上述问题。显然,sungmoo一方面认为大家采用了切合实际的假设便难以得出他定义中的“确切的结论”,一方面也深知不切实际的假设所具有的显而易见的缺陷,由此看来,sungmoo是颇感矛盾的,进而退避到“为简化对世界的理解”这一说辞以求自安。然而,这是无用的。你无法回避在百年前即为攻击经济学的人们所提出的问题(就目前情形看,论坛上的坛友不乏持有这样的观点):经济学的一些公理只有在某些假设下才有效,而这些假设在实际生活中永远不会实现,所以就实际情形的了解来讲,它们是无用的。要维系经济学的尊严,恐怕这样的态度与解释是不足取的。
那么就请lwzxy为大家提出一套或者举出一例“不简化对世界的理解”的“切合实际的假设”的理论吧。

OK?(不要在这里光说不练)

(我只能说,我与lwzxy对“理论”的看法,分歧太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6 13:14:12
lwzxy 发表于 2010-1-6 12:36 你无法回避在百年前即为攻击经济学的人们所提出的问题(就目前情形看,论坛上的坛友不乏持有这样的观点):经济学的一些公理只有在某些假设下才有效,而这些假设在实际生活中永远不会实现,所以就实际情形的了解来讲,它们是无用的。要维系经济学的尊严,恐怕这样的态度与解释是不足取的。
(以前和你说过吧?)你在“现实”中永远找不到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情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6 13:19:29
lwzxy 发表于 2010-1-6 12:36 用这样的说辞来“捍卫”模型的有用性,比上述“为简化对世界的了解”更粗陋。其明白显示了,sungmoo——在其余的网友之中亦不鲜见——那种具有数学、物理学或其他什么自然学科背景的人们对我们普通老百姓具有的那种智力上的优越感。然而,它同样终究是无用的。即便人们被智力低下,欣赏不了名画,看不出模型的优美,也依然解决不了上述提出的问题。更何况,未必所有的人们智力都像这些自命不凡的人们所认为的那般低下
如果lwzxy非要这么说,我也可以说,lwzxy所说的林林种种也无非想表达自己智力上的“优越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6 13:24:16
lwzxy的优越感集中表现在:这些模型有那么多“明显的问题”,还需要lwzxy亲自出马一一指出来,教育大家,那些摆弄模型的人的智力岂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6 13:32:14
lwzxy 发表于 2010-1-6 12:36 对市场现象之间呈现出的那种规律性
既然lwzxy自己也提到了所谓“规律”,那么,

如果你不以某种不变的形式理解或表述这些所谓“规律”,提不提出“规律”这样的说法,有什么区别呢?

*************************

天下大道,乃凡规律者,不规律也。(“我们已很清楚,在经济学领域内没有不变的关系”)

这样的“大道”,知不知“道”,有什么区别呢?

************************

对于lwzxy上面的种种说法,我做一下解读:市场现象之间呈现出的那种规律性,其实就是“不规律性”。

(这种话好辩证、好深刻、好玄妙啊——只是觉得一点:知不知道它,没有什么区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6 13:42:09
lwzxy 发表于 2010-1-6 12:36 楼主所提出的根本问题,依然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经济学是合理的吗?除此之外无关问题的讨论,都是废话。
那就请楼主亲自出面澄清一下,自己提出的根本问题究竟是什么。

(当然,无论这个根本问题是什么,从楼主在主楼中的话来看,必然涉及的问题是:是不是沾上了数学,就成了“科学主义”,就成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6 14:21:15
经济学的发展无非就是两个方面:思想和技巧。我认为思想的突破导致的是经济学大师的出现,而能够熟练运用当代数学技巧从不同角度模拟和解释经济学问题,层次则大为降低,充其量也就是一流经济学家的水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6 14:33:49
tobyliu 发表于 2010-1-6 14:21 经济学的发展无非就是两个方面:思想和技巧。我认为思想的突破导致的是经济学大师的出现,而能够熟练运用当代数学技巧从不同角度模拟和解释经济学问题,层次则大为降低,充其量也就是一流经济学家的水平。
关于技巧对于思想的作用,可以看看两个例子。

杨小凯的《比较优势理论为什么可能错》;Mirrlees的最优税率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6 15:16:39
To sungmoo:
关于所要表达的观点,我已没有什么多讲的了。
但让我感兴趣的,是sungmoo君的态度。当然,这是除去sungmoo对我的观点的不求甚解和断章取义,以及发挥其顾左右而言他之本领和人身攻击之外(对于以上诸点,当然是sungmoo又会要玩弄拿手好戏的“文字游戏”咬文嚼字断然以否认的,好在网友可以不必看其以往诸贴,仅看本帖就可以了解了)。
sungmoo有一句是对的:“我与lwzxy对‘理论’的看法,分歧太多了”。其实,其它的分歧也一样多。譬如说,我就很难理解sungmoo曾说到的“宽容”。他的诸多表现,至少对于我而言,着实颠覆了我对传统意义上的“宽容”的理解。在童话中,据说,骆驼攻讦其它动物,只因它们没有驼峰。个人感觉,sungmoo,对于别人与他不同的地方都看得不顺眼。而这恐怕就是在sungmoo所谓的“宽容”!
另外,敬告sungmoo:不要再说我是为回避你提的什么问题,以及拿什么出来练练什么的。如打算如此,看我第一句的回复就可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6 15:21:14
lwzxy 发表于 2010-1-6 15:16
To sungmoo:
关于所要表达的观点,我已没有什么多讲的了。
但让我感兴趣的,是sungmoo君的态度。当然,这是除去sungmoo对我的观点的不求甚解和断章取义,以及发挥其顾左右而言他之本领和人身攻击之外(对于以上诸点,当然是sungmoo又会要玩弄拿手好戏的“文字游戏”咬文嚼字断然以否认的,好在网友可以不必看其以往诸贴,仅看本帖就可以了解了)。
sungmoo有一句是对的:“我与lwzxy对‘理论’的看法,分歧太多了”。其实,其它的分歧也一样多。譬如说,我就很难理解sungmoo曾说到的“宽容”。他的诸多表现,至少对于我而言,着实颠覆了我对传统意义上的“宽容”的理解。在童话中,据说,骆驼攻讦其它动物,只因它们没有驼峰。个人感觉,sungmoo,对于别人与他不同的地方都看得不顺眼。而这恐怕就是在sungmoo所谓的“宽容”!
另外,敬告sungmoo:不要再说我是为回避你提的什么问题,以及拿什么出来练练什么的。如打算如此,看我第一句的回复就可以了。
(1)既然如此,你也连第一句都不用回复吧?

(2)那就请诸网友看看本帖吧(当然,大家真地也想去看看以往的帖子,我也会支持)

(3)我说的很简单,“宽容是相互的”,就这么简单(理不理解,与愿不愿意理解,也是不同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7 19:56:37
有点意思,有点认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7 20:40:16
说得好
欢迎大家来学习政治经济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9 21:38:05
非主流书生 发表于 2010-1-3 16:53
zhaojumping 发表于 2010-1-3 16:32
非主流书生 发表于 2010-1-3 12:13
zhaojumping 发表于 2010-1-3 10:50
LZ如果把宏观经济学的“伪科学性”和宏观模型设定的随意性(包括变两的选择和模型结构的设计)相联系的话,不妨看看这个文章,看起来应该不是太“伪科学”。这篇文章至少告诉我们即便是一个看起来是如此“伪科学”的模型,居然也能很好的模拟“宏观经济的运动特征”。
这个模型能用来预测未来经济状况吗?忘了哪个经济学家说的“在经济学里预测本身就是个难题,预测未来那就更难了”。
这个模型就是搞预测的,效果如何你仔细看完再说。当然,我猜得到你又会说“它预测得到经济危机吗”等等无穷无尽的循环问题。

我不得不说,这个模型要是什么都能宏观经济事件都能预测,它就反而不是科学的了,天文学家不是导到现在对宇宙的命运如何这种没多大“不确定性”的问题都还不知道确切答案的么。气候学家、地震学家对天气、地壳的预测不也只能做到很短期内的“预测么”,谁也没去否定二者的科学性。宏观经济预测之所以困难,就是在于有太多的“不确定性”问题,人们对于未来的信息和预期的掌握总是复杂而不完全的,因此经济预测尤其的困难。考虑到这些现实,目前的一些宏观经济模型确实是已经做得相当不错的了,何况这部分模型很多只是最简单的标准模型,还需要增加更多的细节。

我想说的是,无论现在宏观经济学是否是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复杂社会经济问题,总需要一门学科去认真研究,你可以给他按上各种的学科名称,不一定非叫做宏观经济学,也可以叫“算命经济学”嘛,呵呵,但是不论叫什么,不论我们认为它是科学还是算命,不论这门学科是科学的还是伪科学的,都不能抹杀它的极端重要性——总要有人有学科去研究这个(宏观)经济问题。

话说到这儿,我的意思应该是很明白了,说为伪科学与否,对于经济学只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概念,认为目前的方法论不科学,可以研究其他的方法论吗。目前中级以下教的是凯恩斯的方法论,高级就有了新古典的方法论,大家对目前的方法论的科学性不满,就用该的自己开发方法论,说不定能出现中国第一个诺奖呢!但是以这个学科不科学为借口而逃避深入学习和研究,就显得并不高尚了,如果是这样,那就“请你绅士一点,把嘴闭上然后走开”。
真的是搞预测的吗?虽然文中有预测二字,实际上不会是检验模型对数据的解释力度,并不涉及预测。还别说有关“资本存量”等数据的估算是否准确,其实作者用的是别人估算的数据。你会不会是传错了文章?

要求宏观模型预测有些刁难,你给说说这篇文章提供了什么有用或有趣的见解?下面是文章最后的结论,能不能用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话来解释一下?什么叫“改革后中国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一定是多少啊?

结果表明,单一的技术冲击或者技术冲击与劳动供给变动的复合影响都不能较好地解释中国的实际经济波动,科技进步、劳动供给、财政支出都对中国经济波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纳入政府部门的RBC 模型的模拟结果有了很大的改善。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是技术冲击、劳动供给变动和政府支出冲击综合影响的共同产物,技术因素、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都是影响中国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治理我国经济波动问题时,不能象以往一样只关心需求因素的影响,也应该对供给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得到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改革后中国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
这个挤出效应你可以自己核算啊!如果你有兴趣的话。
话说回来,你说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来讲,那你倒也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给我讲讲“相对论”啊!这些东西正是因为用“老百姓听的懂的话”说不清楚,所以才要做理论的研究。你想听的懂,就去看比如“牛奶可乐经济学”啊,那个很贴近生活,就是给老百姓看得。就好象你可以去看“时间简史”来满足自己了解宇宙的愿望,但是别忘了,那个是科普读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