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劳动产物,当为某些人所有,是否可以作为新财富的产生要素,其投入新财富的生产是否构成原所有者的损失,要不要予以补偿;还是只有劳动才是财富生产要素,才形成财富的价值。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释形成不同的理论;而对于有产者与无产者,这两个理论意味着不同的道德基础;意味着“上帝”站在哪一边。这大概是经济理论阶级性的由来。
理论本身也许只是纯客观的描述和抽象,但是它对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甚至矛盾的意义也是客观事实。当阶层模糊时,理论的阶级性也就消失了。理论如果只是阶段性的工具是理论的悲哀,也是理论还不完善的证明。
不以某些人的利益为准,而以逻辑和事实为准,是理论学习、研究应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