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商帮形成的第一个层次,地区浙商的逐步联合。事实上从整个浙江境内来看,地理禀赋都不算太好,再加上国家一直是从战备的角度来考虑浙江的产业布局,所以浙江是轻工多,大的国家级项目、重工少,骨干企业少,所以这么一个大轻工格局,和农业大省地位的存在,本身给浙江的发展,可以说起步并不高,但是就在这样一个不高的起步里面,蕴含着一些可能的起步。浙江刚开始的发展,得益于对国有企业,尤其是上海、江苏等地企业的星期天工程式的利用,还有对国有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利用。当时乡镇企业刚刚起步,是一个积极的利好因素。所谓星期天工程师,就是在每周唯一的休息日—星期天里面,义务地、或比较低廉有偿地到企业里面去,把国有企业在生产技术上的一些问题,提供给进行同样产品或相对低档产品生产的乡镇企业,利用自身具有的know-how和技术支持,对这种一穷二白的乡镇企业进行指导。客观上使得他们能够跳过黑暗中的技术摸索期,一下子掌握国有企业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摸索,才建立的技术窍门和工艺路径,这在今天已经不可以想象,但是当时,这是很多乡镇企业发家的根本。在计划经济过于板结化的大的制造格局当中,乡镇企业轻盈而缝隙化的定位,找着国有企业机制太死板,运作太计划性,产品创新不足,尤其是成本控制乏力,包括如何进行轻型化小批量的生产,如何牺牲一定产品的质量。在形成一个客户可接受的成本方面,国有企业当时也尚未形成思考,所以这个乡镇企业的产生,带来了巨大的空间,这是一个总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