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森哲大中华区主席 
李纲, 董事总经理王波 ,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
时间即将跨入2010年,中国经济率先摆脱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快速增长的引擎。中国政府、社会、企业、民众从危机中吸取到什么教训?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它们将以什么方式显现出来?2010年将有哪些不可忽视的、或值得我们关注的趋势和现象?我们将从管理咨询从业者的眼光出发,谈谈我们对后危机时期,特别是2010年的一些展望。
1. 新一波中国企业国际化浪潮兴起
早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企业就已迈出了国际化的步伐。一批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分工,力图成为国际化的企业。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快了世界经济秩序和竞争格局的改变,全球经济力量此消彼长。新的市场空间的出现,相对便宜的资产价格,对资源的需求,使中国企业面临新的国际化机会。可以预见,在2010年,新一波中国企业国际化热潮又将兴起,更多中国企业将走向海外。
新一波国际化浪潮有几个特点值得关注。第一、中国和新兴市场之间的融合和合作将更加受到关注。由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阶段的相近,也由于尚未完全开发的市场潜力和自然资源,中国企业将更多地把国际化的重点放在新兴市场。
其次,从出口消费品为主逐渐转向机械装备产品成为新趋势。中国制造水平的提高,使得其机械装备产品适销对路,具有竞争力。金融危机使西方金融业受到打击,难以继续向客户提供融资。中国机械制造企业在中国银行业的支持下,抓住这个机会,大举开拓市场。例如,不久前沈阳电力集团与美国合作方达成协议,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合作建立600兆瓦的风力发电场。这个项目得到中国进出口银行15亿美元贷款支持。沈阳电力集团将承造项目所需的全部240台2.5兆瓦风力涡轮机,价值数亿美元。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这将是中国制造商首次向美国出口风力涡轮机。从低成本消费品向高附加值机械装备产品转移的趋势,在今后将愈加明显。 
第三,中国开始成为全球的创新中心之一,并将创新成果输往发达市场。中国企业开始摆脱多年来依靠成本优势大规模地向发达市场出口廉价大众消费品的模式,实现从“制造中心”向“创造中心”的转变。例如,最近GE把在中国为农村市场开发,售价为15,000美元的PC操控超声波仪,推向美国市场。这种“反向创新”(reverse innovation)的策略,即跨国公司把在新兴市场为当地开发的产品推回到发达市场,将会成为越来越常见的现象。中国的许多本土企业也具备了这种向发达市场推出创新产品的能力。 
第四,中国企业不再像传统“出口导向型”企业那样,只关注如何向海外市场销售更多的产品。更多的中国企业将关注如何从全球视角出发,以全球化的思维,建立和运用在全球的资源、资本、人才和创新能力,满足客户、特别是新兴市场客户需求,提高全球竞争力。中国企业将从战略、组织、人才、知识和运营管理等各方面入手,开始实现全球一体化运营。
2. 追求城镇的和谐化发展
2010 年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将进一步提速。城镇化将是后危机乃至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中国政府把城镇化作为未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在最近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创造条件鼓励农村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金融危机重挫出口,牵制经济可持续发展,拉动内需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城镇化过程中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创造的新的就业机会,大批新城镇居民改变生活方式的需要,都将成为需求的新的增长点。
但是,未来中国城镇化的规模大,速度快。面临来自能源、土地、环保、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诸多挑战,,实现2030年70%的城镇化目标任重道远。如何成功面对这些挑战,实现和谐化发展,是未来的城镇化的首要关注点。和谐城镇化,就是要实现城镇与农村、人与人、人与社区、人与自然等诸方面的和谐。没有对和谐城镇化的追求,中国就难以兑现向国际社会在2020年实现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减少40-45%的承诺,中国城镇化的目标将难以实现,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也不可能持续发展。
我们将看到,各级政府在保持规模化和高速度城镇化的同时,追求和谐化发展。单纯依靠传统工业化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来实现城镇化将让位于追求和谐的精细化城镇发展模式。规划先行,统筹兼顾,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工业与服务业并重,经济与社会发展并重。
2010 年以及以后的城镇化过程中,现存的以及新建的基础设施,如:交通、电力、能源、建筑、社会和医疗保障等,在满足需求和提高效率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环保、绿色、低碳等可持续发展因素。将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尤其是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基础建设中,使未来的城镇效率更高,更智能,更和谐。
3. 低碳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
“低碳”概念2009年在中国获得了广泛瞩目。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11月温家宝总理发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强调加强低碳技术开发。在哥本哈根联合国全球气候变化都会前夕,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的目标,表达了中国政府加快实现低碳经济的决心。
低碳经济将为各行各业在新的一年中提供增长机会。首先,新能源产业持续升温,除传统风能和太阳能的应用将步上新规模,生物燃料的发展也或将在2010年取得突破。例如,除玉米、大豆、油菜、甘蔗等第一代原料外,草本木本植物的象草、海藻、柳枝稷、芒草、竹子等第二代原料的开发、也将被提上议事日程。2010年,成品油与电价或将继续上升。这与实现减排目标,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相一致,也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对原有设施实施低碳技术改造也将受到重视。新型节能材料,对内燃机等进行持续效率改良的技术仍有巨大潜力,将得到进一步投入。
第三,中国70%的能源依靠燃煤,燃煤发电是最大的碳排放源。中国政府降低碳排放的目标和相应激励政策,会激发企业投入清洁煤技术研发的热情。相关技术(如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脱硫装置,碳捕集和储存等)具有经济和政治的潜在价值,会逐渐引起企业的更高关注,从而会有广泛的市场。
第四,消费者已经对低碳概念产生了兴趣,要求企业开始着手研究和提供低碳产品,例如应用于家庭的节能系统。在这一领域,由于尚无准入限制和垄断存在,对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来说尤其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些企业应及早着手,将自己纳入到低碳产业链中。
我们预计,2010年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将逐步开始落地成为各项具体的政策或产品标准,从而启动低碳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低碳技术普及可能会率先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智能电网建设稳步推进。将有更多的城市加入电网升级的行列中来,而作为智能电网终端的应用和设备,如;智能电表,也将开始小范围试点。(二)工业技术改造持续进行。在重点行业重点设备改造深化的同时,一般企业也将推广通过对各项生产和管理系统实施统筹设计的低碳整合方案。(三)绿色建筑开始推广。建筑标准中将更明确的包含节能目标,而新型绿色建筑也将成为建筑开发商的新卖点。(四)以社区为单位的循环环保系统(集中太阳能系统,社区能源、水循环系统,社区废物处理系统)有望试点运行。
4. 绿色IT受到关注
绿色IT,即通过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减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2009年10月Gartner公布2010年十大战略性技术,绿色IT位列其中。据估计,IT行业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约为3,500万吨,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不可小觑。企业运用绿色IT 能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低成本运营中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如何实现绿色IT?首先,通过引入环保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以实现IT设备制造过程的节能环保。其次,利用节能的芯片设计,运营过程中虚拟化、集中化,远程化(如云计算),删除重复数据等技术,提高现有设备利用效率,有效减少IT设备购置和使用,进而减少运行中的能源消耗(据估计:2007年中国IT设备耗电总量300亿—500亿千瓦时,而三峡工程 2007年全年的发电量是616亿千瓦时)。此外,企业利用IT技术对生产设备和业务流程进行以降低能耗为目标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如建立智能物流系统),可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能耗。这使得IT在推动企业“信息化”的传统功能上,又叠加了实现“低碳化”的功能。
绿色 IT理念业内早已流行,国外厂商走在前列。如:英特尔、Sun、AMD等处理器厂商推出的45纳米的处理器,具有高性能、低功耗的特点。Avaya公司则通过部署远程办公、电话会议,使2,200多名公司员工可以灵活地在家办公,每年减少由于上下班交通带来的碳排放8,000吨。又如: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达德郡的公立学校采用节能的电脑管理工具,对电源设置进行了集中控制,使电脑不工作时自动置于低能耗的状态,将电脑的平均开机时间由原来的21小时缩短到10.3小时,每年可节省200万美元的能源开支。
据市场研究机构“计世资讯”的统计数据表示,在中国尽管有 86%的企业表示听说过绿色IT的概念,但对此了解的程度非常有限。明确表示对绿色IT很了解的企业只占6%,至于实际运用的企业则寥寥无几。随着全球能源价格高居不下,低碳时代的来临,2010年绿色IT在中国将受到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