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型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造成一定影响。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出口型企业仍面临资金、成本及订单方面的困境,本文重点从企业和行业两个层面提出增强出口型企业生存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后危机时期,出口型企业,创新,行业内调控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由金融层面蔓延到制造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领域,各国工厂倒闭剧增,失业率上升,我国出口型企业也受到重创。国际金融危机到目前已发展到后危机阶段,根据形势的变化,我国出口型企业怎样突破困境,走上良性发展道路值得研究。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出口型企业的经营困境
(一)企业非计划存货骤增,大量占款使企业陷入资金困境
由于未能预料危机的到来而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计划,再加上外部需求严重萎缩,出口型企业产品库存量急剧增加,占用大量流动资金,使企业资金周转放慢,严重削弱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生存能力。许多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而倒闭。2008年前三季度仅广东省就有5万家企业倒闭,其中多为出口型企业。根据国内8家钢铁上市公司2009年第一季度财报,这8家企业的存货从2008年底的279.62亿元升至2009年一季度末的289.77亿元;根据26家纺织服装类上市公司2009年第一季度财报,26家企业的存货从2008年底的65.27亿元上升至2009年一季度末的94.75亿元,增幅达45%。
(二)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大幅压缩企业利润空间
金融危机前,由于原材料价格不断走高,不少企业大量囤积原材料,占用企业大笔资金。金融危机后,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使企业不得不在需求萎缩时期承担高昂的生产成本。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削弱了我国出口企业的价格优势。新《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加大了企业的用工成本,许多企业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遭到削弱。据广东省东莞市外商协会统计,实施《劳动合同法》增加企业用工成本约30%,最低工资标准逐年提高增加企业用工成本约30%,两项因素造成企业总成本上升8%。
(三)出口订单减少,国外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
据海关总署统计,2009年前10月,我国外贸出口为9573.6亿美元,同比下降20.5%;进口为7981.3亿美元,同比下降19%,出口价格总体下跌6.4%,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均有较大降幅。我国众多出口型企业外部需求仍处于相对萎缩阶段。可以说,只要欧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经济不回暖,出口市场就很难真正复苏。

二、当前造成我国出口型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
(一)国外贸易保护措施升级
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扩散,导致有效需求不断萎缩,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许多行业开始陷入衰退,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各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我国作为出口大国,特别是低端制成品的出口大国,自然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报复对象。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前三季度,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总金额约102亿美元。特别是2009年10月以来,主要发达国家更以前所未有的攻势对我国外贸出口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密集度之高实属罕见。2009年10月6日,欧盟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无缝钢管征收17.7%到39.2%的正式反倾销税,为期5年。这仅是欧盟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对中国产品发起的诸多反倾销措施之一,短短2个多月里,共发起了三项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决定采取两项正式反倾销措施。2009年10月7日美国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无缝钢管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税调查。美方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无缝钢管施以98.37%的反倾销税,并对中国政府征收补贴额外的反补贴税。除发达国家外,来自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针对我国出口的潜在贸易争端也不断升级。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出口型企业一方面要面对外需不断萎缩的局面,许多工厂由于接不到海外订单而不得不停工。另一方面还要承受国外随时可能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而且从长期看,只要世界经济仍然在低谷徘徊,贸易保护主义就会愈演愈烈。
(二)企业融资渠道严重匮乏
由于出口疲软、存货激增及生产成本上升,企业急需获得融资支持度过难关。大型国有出口企业由于有国家担保获得贷款并不难,但广大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贷款风险大,商业银行并不愿意给他们融资。我国中小企业无法在商业银行得到发展资金,而能在刚刚运行的创业板市场上融资的企业又非常有限,这造成金融危机后众多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破产。
(三)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持续升值
美国为进一步平衡其收支逆差而实施美元贬值的汇率措施,在过去几年间,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贬值21.2%,降低了我国产品的出口价格竞争优势。人民币的升值压缩了出口型企业的利润空间,特别是对众多出口加工型企业更是如此。许多出口加工企业甚至陷入越生产越亏损的境地。近期,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更强烈。在美国,一些行业组织和工人联合会鼓动政府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这与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合并对人民币升值强烈施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也开始敦促人民币升值。在2009年10月3日召开的七国集团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上,发达国家已重新把注意力投向人民币汇率水平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卷土重来。人民币未来的升值预期无疑给出口型企业造成压力。
(四)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据海关总署统计,2009年前8个月,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5419.8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40.5%。可见,我国许多企业只是单纯的从事贴牌生产,自身并未掌握核心技术,在国际市场缺少话语权和定价权,这种企业极易受国际市场影响,一旦外需减弱,直接威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五)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
在能源匮乏的大背景下,节能环保产品日益深入人心,金融危机的发生更大大加快这一进程,“绿色产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而我国出口型企业却鲜有走“绿色”经营之路,缺乏对产品“绿色化”的深刻认识。更多的从事低端产品的制造和加工,极易受到发达国家贸易壁垒的限制。
(六)行业协会缺乏独立性
我国许多行业协会往往由政府牵头成立,造成行业协会缺乏独立性,过于依赖政府,其代表的利益往往是政府而不是行业,丧失行业协会所应具备的自主性、灵活性、协调性等特点。此外,由于行业协会的利益攸关方是政府而不是企业,其所关注的往往是如何让政府满意,而不是满足企业的要求,这就大大降低企业参与行业协会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提高我国出口型企业生存能力的措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拓经济增长的新领域,是当前和今后我国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出口型企业必须顺应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
(一)走自主创新与海外收购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对出口型企业来说,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不可或缺。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从OEM向ODM、OBM转型是必由之路。即由完全的“代工生产”转向部分自主品牌再到完全的自主品牌和创新生产。当然,在技术和品牌方面加强自主创新需要巨大投入和一定时间。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通过海外收购能迅速实现这一目标。在企业纷纷兼并重组的今天,我国企业遇到千载难逢的好时机,曾经买不到的技术和品牌,在今天不仅轻而易举,而且价格低廉。这从品牌建立的速度和影响力上看,是自主创新不能比拟的。但我国企业并不能一味依靠收购,这可能存在“水土不服”问题。因此,企业要走自主创新与海外收购相结合发展道路,两者不可偏废。
(二)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载体
电子商务在产品营销中的低成本优势是巨大的,后金融危机时期正是其发展的黄金时代。出口企业应抓紧建立自己的网上交易平台,通过B2B(Business-to-Business,指企业对企业之间的营销关系)、B2C(Business-to-Consumer,指企业对顾客之间的营销关系)等模式实现厂家直销。同时,对优化企业生产流程也能发生巨大作用。如,海尔集团利用电子商务,构建以市场链为纽带的整合全部业务流程的运营机制。为进一步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海尔在企业内建立市场链机制,员工之间实施SST,即索赔、索酬、跳闸(如果你的产品服务好,下道工序给你报酬。否则,会索赔和亮红灯)。海尔利用市场机制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保证,同时海尔还利用电子商务实行全集团的统一营销、采购、结算。海尔集团利用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值得很多出口型企业学习。灵活的利用现代技术设计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运营机制,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企业在管理方面与跨国公司问的差距。
(三)实行出口转内销战略,大力开发国内市场
中国经济要想迅速走出低谷,扩大内需是必由之路。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内需市场常被人们忽视。然而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在外需市场急剧萎缩的环境下,出口型企业只能通过出口转内销,大力挖掘内需市场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据调查,未来五年间,作为消费中坚力量的我国中产阶级人数将会井喷式增长,其带来的庞大内需市场将不可限量。当然要承认在转内销的过程中,企业会遇到很多困难,如对国内销售市场的不熟悉、缺乏销售渠道等。这就需要在政策上加以扶持,使外贸企业与国内物流销售渠道实现成功对接。如,在金融危机影响下,重庆市摩托车出口降幅很大,在政府“家电下乡”政策的扶持下,摩托车企业并未出现大规模裁员。出口转内销获得成功,农村庞大的市场加上国家给予的补贴,几乎可完全弥补因出口造成的影响。因此,对外贸企业来说,眼光必须向“内”看,不放弃海外市场,更多依靠国内消费者,做到内外兼顾才能有效降低风险。
(四)大力开发节能环保型产品
当前,消费者日益青睐节能环保型产品,我国出口型企业在产品创新过程中应更贴近消费者的消费理念,这样不仅有利于产品销售,同时还有助于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另外,出口型企业大力开发节能环保型产品,可有效打破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贸易保护措施的威胁。
(五)采取出口国家多元化战略
出口型企业在出口商品时不仅要追求产品多元化,更重要的是地区多元化,以有效降低贸易保护主义对企业生存的威胁。以轮胎出口为例,2008年1~7月间,我国对美国和欧盟分别出口轮胎4054万条和3036万条,合计占同期我国轮胎出口总量的43.8%。而2009年前五个月,我国对美国、欧盟、非洲和拉丁美洲四个地区的轮胎出口量占同期我国轮胎出口总量的71.7%。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贸易保护主义将会愈演愈烈,贸易流向过于集中少数几个地区是十分危险的。2009年6月美国通过的“轮胎特保案”,就使我国轮胎企业的损失十分严重,保守估计影响我国10万人就业。
(六)政府和相关机构加大对出口型企业的政策扶持
政府和相关机构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如进一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中小型银行、农村信用社,加快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步伐,构建多层次的企业融资体系,完善创业板市场,规范民间融资体系等。通过多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七)大力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一国对另一国出口的某项产品增长过快往往会招致贸易保护制裁。因此,在特殊时期明确进口国可接受的产品出口增长率尤为重要。行业协会可与进口国政府及其相关行业协会达成自愿限制协定,其目的是在保持当前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获得一定发展。行业协会作为直接利益攸关方,需要更认真、方便、快捷的对进口国市场进行调查,将限制出口的产品严格细化,明确进口国对该种产品增长率的心理底线,针对每一种出口产品制定周密详细的增长比率。同时由于其本身的成员就是出口商,其对市场的敏感度远远高于政府。可通过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出口比例,这比政府调控更灵活、及时,从而避免丧失发展机遇期。此外,与政府进行行业协调相比,行业协会的内部协调可更好的权衡各出口厂家的利益,能将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利益同时兼顾,使既有的增长配额得到合理分配。总之,大力发挥行业协会的自我调节作用,可使出口型企业更准确、灵活的把握国际市场动向,既可避免政府调控的“一刀切”,又可克服单个企业市场信息不充分的缺点。
(八)注重内地与台湾的产业联合作用
由于海峡两岸产业交流日益密切,被称作Chaiwan现象的两岸合作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显现。据市场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的统计结果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LCD电视市场上的韩国产品份额从去年同期的16.7%骤降到6.7%,而我国企业的占有率却从去年同期的55.6%猛增到77.5%。同时,受大陆政策措施的影响,大陆企业在采购LCD面板时更多的倾向台湾企业。这使同一时期台企在LCD面板的市场份额从35.6%升至56.5%。而在2008年我国排名前50的进口商品中,约有34种主要工业品和基础材料产品既来自韩国也来自我国台湾。可见,两岸产业联合可使大陆企业和台湾企业共同增强市场竞争力。大陆具有巨大的消费人群、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庞大的人才储备,但缺乏先进技术、知名品牌;而台湾虽拥有一批在国际上有很强竞争力的企业和强大的研发优势,却饱受产业软化和空洞化的困扰,可以说两岸产业的互补性极强。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强两岸产业间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无论对两岸出口企业摆脱当前困境还是两岸产业的长远发展都十分有利。
作者:彭金荣 来源:《经济纵横》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