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5319 19
2006-02-02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教学乃教师之本

如果一个教师成果丰硕、著作等身,就是不会讲课,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那么他或许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研究员,但肯定不是一个好教授。一个人的科研成果并不仅仅体现在学术论文上,也完全可以体现在教学中。

  浙江大学哲学系有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朱淼华老师,他所讲授的《西方艺术史》有口皆碑,是浙大全校的精品课之一。每次上课,能容纳200多人的教室总是坐得满满的,有的同学自带凳子去教室,有的同学站在过道上听完两小时的课,每次上完课大家都会鼓掌,期末最后一堂课还有人献花。这种情况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持续了十年之久,成为浙大的一道风景。2003年,在以学生打分为主的全校老师综合考评中,朱淼华排名第七,前六位都是名望很高的教授。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教学上卓有成就的优秀讲师,却无奈地“下岗”了!理由很简单:没有论文发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朱老师虽然下岗了,却依然活跃在课堂上,课越讲越好,学生越来越多。这种尴尬的境况连朱淼华自己也感到好笑:按规定他应该被“挂”起来,但他还在继续上课;如果这算是“上岗”,他却拿着“下岗”工资。那么他到底凭什么上课呢?有人不无调侃地说:是凭人气上课。朱老师的遭遇看似荒诞,实则反映了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比如如何正确设定高校的评价机制,如何妥善定位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否有必要把所有高校都办成研究型大学,即便在所谓研究型大学中应如何科学区分教学与科研的权重,教师的科研水平是否只表现在学术论文上,如何正确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的科研水平,等等。

按照浙大的有关规定,高校的评价体系大体包括教学系列、科研系列、教育管理系列等几大系列。在教学科研岗位中又分为本科教学主讲岗位、研究生教学岗位、科研岗位等不同种类,由一级到九级。各岗位的聘任标准虽然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有发表论文的要求,区别只在于发表论文刊物的级别和篇数上。这是一刀切的刚性标准,任何人都不能例外。按照浙大负责人的说法:制度面前一视同仁。我国现有高校1050所左右,约有教师80余万人。如果把这些高校都办成所谓研究型大学,那么势必进一步提高对所有教师科研水平的要求。具体说,就是更要看重他们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据统计,我国现有各类学术期刊5000种左右,以每种期刊每年出版12期,每期80页约发表20篇论文计,全年发表论文不过120万篇。这意味着,现有学术期刊的版面还满足不了每位高校教师每学期发表一篇论文。何况还有众多的其他科研人员需要发表论文,还有无数的在读硕士生、博士生需要发表论文获得学位。那么,这些所谓研究型人才都到哪儿去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呢?如此的供求关系,除了进一步导致出卖版面、制造学术泡沫、滋生学术腐败以外,还能有什么其他结果呢!

  近年来,在一些美好愿望和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各地纷纷兴办“大大学”。而且不顾客观实际和自身实力,不办则已,一办就要办成所谓“研究型大学”,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在这种持续的“高烧”之下,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原因在于搞科研写论文容易出易于量化的成果,而教学则看不见、摸不着,出力不讨好。本人供职于一家政治理论刊物,虽然不是所谓单纯的学术刊物,但也是为很多高校教师看重的“核心刊物”。工作中经常能遇到为了评定职称通过各种关系找上门来的高校教师。其中当然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写出了确有水平的论文。但也不可否认,其中也有不少人的学术水平低下,文字功底可怜,不要说评教授,就是当一个合格的讲师恐怕也有问题。


一般说来,高校固然有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但在不同的情况下,二者并不是简单的并行关系,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有所区别。在我看来,大学要以学生为本,教师首先应该以教书为本。教师的科研水平、综合实力,首先应集中体现在课堂上,体现在学生的反映上。如果一个教师成果丰硕、著作等身,就是不会讲课,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那么他或许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研究员,但肯定不是一个好教授。相反,像朱老师那样,把课讲得有声有色,颇受学生爱戴和赞赏,就理应评为副教授,甚至教授。因为一个人的科研成果并不仅仅体现在学术论文上,也完全可以体现在教学中。试想一下,没有平时的精心钻研,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一得之见,朱老师怎么可能长期赢得学生的尊重?长期“占领”讲台?

  谁都知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学校,应该没有比学生更真实、更可靠、更不带功利色彩的评价了。说什么“教学质量很难进行量化评价”,难道学生的评价不足以鉴别一个老师的优劣吗?难道只有期刊编辑、只有某些学术委员会才具有评价的资格吗?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全民教育,而不仅仅是精英教育。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们越发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传道、授业上,应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体现在课堂上。要把我国千余所高校都办成所谓“研究型大学”,我看既不必要,也不可能。那种单纯重科研、轻教学的错误倾向,到了该改改的时候了。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2-4 19:57:00
对于研究性大学而言,科研是主要的,教学是次要的。没有科研,教学将是一潭死水。而一流的研究性大学因为具有一流的学生,因此教学相对不需要太高的要求。因此,这已经成为国际一流大学的惯例。相反,对于非研究性大学,如北外而言,教学是主要的,科研反而不受重视。原文作者拿一个特别的例子,又能说明什么呢?目前中国大学的情况,到底是科研太多了还是教学太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8 01:13:00
学校做法不对,既然让他上课,就不该支付下岗工资,有本事就让他彻底下岗,拿研究型大学借口克扣工资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8 10:14:00
在中国,研究性大学的标准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8 12:24:00
以下是引用nie在2006-2-4 19:57:00的发言:
对于研究性大学而言,科研是主要的,教学是次要的。没有科研,教学将是一潭死水。而一流的研究性大学因为具有一流的学生,因此教学相对不需要太高的要求。因此,这已经成为国际一流大学的惯例。相反,对于非研究性大学,如北外而言,教学是主要的,科研反而不受重视。原文作者拿一个特别的例子,又能说明什么呢?目前中国大学的情况,到底是科研太多了还是教学太多了?

举双手支持nie的发言,大学生是成年人,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不是婴儿,成年人本来就是自学为主,在研究性领域的导师最大的作用是指明方向以及接收反馈并再反馈回学生,最多再加上提供最新的资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8 23:28:00
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基本要求是具有能引领学术前沿的研究精英。而教学为主型的大学其定位则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因此,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具体是要看大学本身的定位。而浙江大学的定位是建设研究型大学,这样的教学型教师则不太适合在此类大学任教,倒是可以在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大学任教。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