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立至今已整整六十年,这六十年可分两大时期:从1949年10月至1978年间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简称前三十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31年为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简称后三十年)。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认清这两个时期的关系,成为正确认识新中国六十年伟大历史实践的重要一环。
开天辟地的前三十年
新中国的前三十年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三十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随后,我们完成了土地改革,取得了抗美援朝和保卫祖国边疆斗争的胜利,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教、科、文、卫、体等事业不断发展;国防和外交工作取得一系列成就……
然而,往往伟大的事业总伴随着曲折——由于我们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探索中发生了严重失误,导致了国民经济发展三年困难,而错误尚未纠正时,“文化大革命”又接踵而至。这两次大的曲折,让国民经济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后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终于结束了十年浩劫,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邓小平同志早已对前三十年作出了准确的评价:“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的进步。我们的经济建设曾经有过较快的发展。”1985年他又指出:“从建国到一九七八年三十年的成绩很大,但做的事情不能说都是成功的。”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拨乱反正,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为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跃升至2007年249530亿元;从世界第十位上升至第四位。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加强,实现了从制约到有力支持经济发展的转变。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比1978年增长2.8倍,成为世界第二能源生产国,能源自给率达90%。铁路营业里程由1978年的5.2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8万公里,增长了50.9%;其中建成了难度特大的青藏铁路。民用航空航线里程由14.9万公里扩大到234.3万公里;建成了一批大型的现代化机场。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85年的3.1亿吨增至38.8亿吨,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南水北调工程也在积极进行中。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加6.5倍,年均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比1978年增加6.3倍,年均增长7.1%;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4007万。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娱乐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科技、国防、外交等工作,更有新进展。我国自造的载人航天飞船绕地飞行,航天员太空行走成功……
2008年我们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向世界展现了我们不一样的大国风采。
三十年间国际风云变幻,党领导人民从容应对。巨大的成就鼓舞着全国人民,继续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前后三十年的论断分析
新中国六十年来,前三十年为后三十年奠定了牢固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后三十年是对前三十年的扬弃和创新。没有前三十年的积淀,就没有后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没有后三十年的辉煌,前三十年的经验就得不到延续发展。正如群众所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任何把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对立、割裂起来的看法,都是不合乎客观实际的。
用前三十年否定后三十年的看法主要产生在改革开放初期。一部分干部和群众,对一些改革措施不理解,对新举措相当抵触。后来中央反复强调改革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通过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通过改革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要素得到优化组合,进一步发展生产力。
用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的论断主要存在于少数干部和少数学术界人士之中。如他们否定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这种思想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则,又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客观实际。恩格斯1894年指出:“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时候,我们决不会考虑用暴力去剥夺小农,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假如我们……等到最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最后一个小农都变成资本主义的牺牲品以后,再来实现这个改造,对我们可就太糟了”。
我们党就是结合我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的过渡形式,于1956年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即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发生过曲折,但整体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在否定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指导下,有人主张取消农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或者让他自生自灭。有人认为:“退出人民公社体制,就是废除集体经济组织”。还有人说:“现在农村里已经没有集体(合作)经济组织了,没有双层经营体制了”。有的人还提出:“开始搞包产到户时,来了一个大增产。如果把土地公有制这根线割断,实行土地归私人所有或多种所有,还会有一个大增产”。还有的提出把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收归国有,让农民永佃。这些主张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不符合党的基本路线和农村政策,是不可行的。
我们要对新中国六十年取得的成就进行充分肯定,对其所走的弯路要认真接受经验教训,迅速加以纠正;更要与时俱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断添砖加瓦。关于这些,《邓小平文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和党的有关文件,早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认真研究这些文献,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作者:农业部经管总站原负责人 赵明新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