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1976 0
2010-01-07
 摘  要: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继续保持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是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考验。上海的企业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采取了多样化的方式来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实现企业的平稳过渡,争取继续保持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努力。  关键词:金融危机,人力资源管理,应对措施
  一、金融危机对上海就业所造成的影响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上海从2008年下半年出现就业人员减少速度加快,部分行业劳动力需求增长减缓,新增就业人数呈现逐月下降的趋势。进入11月份,就业形势进一步严峻,企业关停(减)产、休假和裁员现象普遍存在。
  金融业是上海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金融危机对就业岗位直接产生影响。外资金融机构就业岗位急转直下,内资私募基金公司也明显放缓招聘计划,积极进行内部调整。曾一度号称不受影响的中资金融机构目前也开始纷纷取消招聘计划,紧缩人员编制。
  金融危机对制造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上海的制造业原本就受到了商务成本高、产品竞争力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远走他乡,“高附加值产业”,诸如化妆品、高档奢侈消费品、药品、化工等行业也是“奄奄一息”。诸如钢铁业、汽车制造业、机电产品制造、半导体制造业和造船业等制造型企业举步维艰。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在最近的一次500多家中小企业企业抽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对象2009年第一季度的销售(营业收入)相比去年同期上升的占6%,基本持平的占31%,下降的占到63%。可见,金融危机对2/3左右的中小企业的经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另外,调查显示,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的因素主要有:原材料涨价(占24%)、工资成本增加(占24%)、经济补偿金的支付(占16%)、福利增加(占11%)和购买社会保险(占11%)。
  第三产业从2003年开始已经占上海GDP总值50%以上,超过第二产业,除金融证券业外,酒店宾馆旅游业、物流业、软件开发、零售业咨询服务业都出现全面滑坡,业绩大幅度下滑,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有的已经或者即将倒闭。
  二、上海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
  为了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上海的企业采取了下列应对策略:
  第一、全体减薪。全体减薪是上海企业普遍采取的措施,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将近18%的被调查企业统一实施20%-30%的降薪计划。减薪主要集中在某些以前效益比较好的企业,员工的薪酬原本就比较高,降薪在一定幅度内不会影响员工生活。
  “劳动报酬”是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减薪计划的实质是对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的变更,因此企业减薪时必须与员工协商一致,且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所谓协商一致可以有三种途径:一是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员工大会讨论通过;二是通过集体谈判,修订集体合同或者是专项集体合同;三是通过与单个员工的协商来修改劳动合同中的相关劳动报酬条款,但是这种做法耗时长,效率低,可操作性也比较差。
  另外,有部分企业采用直接发出减薪通知,告知全体员工的行政命令方式,该做法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有可能引发争议。即便由于企业暂时性经济困难没有直接导致争议的发生,但一旦经济情况好转,也会由于减薪没有任何法律依据而再次引发争议。
  第二、无薪休假。在被调查企业中,3%的企业采取了增加无薪休假的方式。上海某些智力服务行业(如会计师事务所等)中的专业服务人群,由于普遍薪酬很高,且这类行业的客户群体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大,业务量大规模下降,企业为了应对普遍采用了无薪休假的办法,此举得到了绝大部分的员工的理解。
  无薪休假是企业自行选择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目前并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其实质是员工为企业分担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但是无薪休假并不具有在所有企业普遍实施的价值和意义,对某些低收入员工而言,无薪休假将会直接导致员工的基本生活受到影响。因此,无薪休假一般适用于相对比较高薪的行业中,而对于一般的企业应当持谨慎态度。
  第三、工作分享。在被调查企业中,将近13%的企业采取了工作分享即弹性工作时间的办法,如部分打算新开业的酒店明确不开业或者推迟开业,营业的酒店全面取消招聘计划,清退部分劳务工。由于客房率直线下降,不得不采取工作分享计划,即原来2个人的工作由3个人来分担,如客房整理工作大家分享。
  工作分享实质是一种减少工作时间并减少相应的工作报酬的企业行为,其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目前工作分享并没有法律依据,完全是依据企业同员工之间的协商决定,需要企业员工具备一定的企业向心力才能有序顺利实施。如果没有相应的举措贸然采取这项举动,将追引发大规模的劳动争议。
  第四、战略性转移。上海的英特尔等一些跨国企业采取了企业整体迁移的战略。此举名义上声称产业转移,其实质是因为上海的劳动力成本过高而采取的裁员策略。由于目前政府部门对于裁员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这些企业不得不采取此种变通的办法来实施裁员。虽然公司方面声称欢迎2000名沪籍在职员工随迁,并且其中绝大多数员工与企业订立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实际上有家庭的员工却不得不接受协议解除劳动关系的事实。
  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企业实施经济性裁员有相当严格的限制,除了要符合一定的法定条件外还必须通过一定法定的程序,同时还必须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报告备案。英特尔公司的战略性转移是企业应对限制性措施实施裁员的一种变通方式,此类举动目前尚无有效的法律规制手段。虽然有人指责此类行为为企业的“软裁员”,但由于其完全符合相应的法律规定,即完全属于《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三款所规定的“情势变更”之下的劳动合同解除,只要经济补偿金到位就不会有太大的风险。
  第五、整体关闭。上海已经有不少跨国企业和部分经营不善的内资企业采取了关闭、出售等办法,虽然这类企业并不多,但是也给员工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阴影。
  整体关闭是所有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中最为残酷的手段,并且这种手段对员工造成的伤害最大,一般不能够随便采用。即便是采用整体关闭的手段,也必须做好员工的安置工作,企业除了支付必要的经济补偿之外,还要对员工进行必要的从心理辅导到职业介绍等的全方位服务。
  三、结论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将进一步蔓延,新增就业难度加大,劳动者失业风险增加。当前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稳定就业局势,对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尤为重要。当然,部分企业也会出现暂时性的困难,各级政府机构和企业必须认真对待,采用积极手段,尽量减少负面影响,继续保持稳定和谐,才是企业的长久生存之道。



作者:刘大卫 王大奔 徐群 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年第11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