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458 2
2010-01-08

(一)


在中国,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到隋炀帝开挖大运河,再到刚刚完工的三峡工程。水,始终是中央政府治国的头等大事。在古代,处理结果的好坏甚至关系到这个朝代存在时间的长短;虽然现代社会已经消除了这种威胁,但对人民生活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仍有不小的影响。在这篇类似报告的文章中,更多的是对中国水力事业的批评。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孕育了无数的中华儿女。但在造福的同时,这条大河也不断地向人们展示着它的巨大成功。“害河”这顶不小的帽子也因此被扣到它的头上。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下大力整治黄河;但时值人名公社化运动,全国掀起“大干特干”的浪潮,使得很多工程即便现在看来也是匪夷所思的。三门峡水电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黄河上第一个兴建的水电工程,它几乎动用了全国的水电技术人员,还有前苏联专家协助。尽管这样,无论从专业角度还是社会角度,三门峡水电站都是一个败笔。水电站的建设刚刚被提上日程,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黄万里弦声就表示过强烈反对,他认为三门峡大坝一旦建成并关闸蓄水,那么渭河水流入库区的速度就会放缓,泥沙会在河口急速淤积,形成“翘尾巴”的拦门沙,导致渭河受阻,河水倒灌,这将淹没关中平原,威胁西安。这种情况在发洪水时将更加严重:2003年渭河的一次小水灾就准确的验证了这一观点。那次洪水yan魔了102万亩农田和55个村庄,致使渭南东部250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一片汪洋。在灾情最严重的三门峡库区华县和华阴市,有13万人无家可归,5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这是渭河流域50年来最严重的洪水灾害。只不过是三五年一遇的小水情,却有如此多的百姓受灾,这难道还不能让我们警觉吗?!虽然三门峡水库的建设为下游的安澜抗旱做了比较大的贡献,但代价却是把下游的洪水转移到了上游;致使渭河在潼关一线变成一条“悬河”。而从另一个角度讲,三门峡水电站的修建使十几万忠厚朴实的农民背井离乡,从富饶的关中平原像被下放一样送往甘肃、宁夏等干旱地区。如果说渭河水灾致使由于技术问题,那么移民在大坝建成后是否幸福,,就成为一个事关伦理的重要问题。也许在工程师眼中,一条大河处处是大坝,却看不到被淹没之前那“炊烟袅袅的村庄,暮归的羊群,荷锄的农夫”。直到今天,屡屡变更水位的三门峡水电站依然在拆与留之间纠缠不清;不能正视三门峡水库的错误和教训,是中国水电界的隐患。我想,谁也不想看到,“三门峡”这个名词,成为中国水电开发永远的痛。而对一个不能烦死错误的水利水电界,我们怎么能放心的把中国的大小江河交给他们去开发。

(二)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的中国追求一种绝对的发展,而这种发展的背后是资源的大量消耗。于是,当水能发电达到一种极限的时候,更多的的建设项目被提上日程,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大坝出现在中国的大江大河上。建水库时,人们往往设想的很好:洪水季节拦截洪水,枯水季节用库存的水补给河水。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水库一旦建成,就有了它自己的利益和要求,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即异化为下游公共利益的对立面。水库代表的是拥有者的利益,而不是流域的利益。历史上华北平原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到今日有河皆干,湖泊无影。正是因为我们在那些流向华北平原的河流上修建了数不清的水电站,喝干了本应补给干涸河水的雨水。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利益至上的社会,只要有收入地地方上会给予200%的支持。而在这只中唯一受害的就是自然。我们仍然以黄河为例,一位专家曾经说:现在洪水问题已经不是黄河的主要威胁了。因为据他统计,黄河上所有水库的总容量足以把洪水期的黄河水吃干喝尽。这还不包括两岸分布的无数的引水设施,可又是为什么依旧不断矗立起一座座的大坝?

(三)


从现在的情况看,中国的水电发展呈现失控的状态,尤其是在西部。只有促进大干快上,修大坝高坝的因素,而无限制因素;钱是国有银行的,不考虑还的;土地是公有的。不需要赔的;地方是支持的,因为有收入;移民是忠厚的,拆迁费用低;缺的只是招牌,招牌也有了:“西部大开发”。
作为几乎所有东西向大河的源头,中国西部有着崇山峻岭、高峡险滩,更处在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在这样的地质灾害高发区修建的水坝,尤其是高坝、大库一级梯级大坝的存在,将极有可能对灾害起到放大作用。而且,现在西南地区大江大河干流和一级只留上,规划建设上百座大坝,其他支流测规划了更多的电站。当大量水坝项目在未来15年中完成后,其累计的负面效应也将对河流生态、移民生活等多方面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另外,在中国。水电大坝有严密的组织为其奔走论证,移民却没有。仍以西部一些地区为例,当地居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此地,到了非搬不可的时候,他们宁可搬到山上,也不愿外迁。生活在怒江边的一些居民就是响应退耕还林政策,从山上搬迁下来的。去年山上的陡坡地区种上林木,生态刚有所恢复,移民向上回迁势必导致新一轮的毁林开垦,恶化生态环境,加剧水土流失。更何况有些地区干脆淹没河谷台地和河谷耕地牧场,淹没区的农牧民由于海拔原因向高处迁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例如雅砻江和大渡河流域梯级水电站的修建。而这样蓄起来的水回流速度慢,循环周期长,几乎是一库死水。由此导致本身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这让我联想起以为欧洲水力官员对中国水电事业的警告:你们正在走欧洲的老路,我们干过的蠢事,你们正在进行。

(四)


三峡工程刚刚完成,一个百年的梦想终于完成了,我相信它足以载入史册。作为一个世界级的水电工程,三峡电站的确会发挥很大作用。长江的航运能力也会因此而提升。但百害终有一弊,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弊端会逐渐显现在人们面前,并带来严重影响:
1. 因受长江上游流域地质结构的影响,长江河床堆积的主要是卵石,且随流水向下游缓慢推移。三峡大坝修剪后,部分泥沙仍可排出,但由于水库长达600多公里,随着流速大减,卵石只能在库尾堆积,无法排出,从而导致水库末端以上的河床不断淤高。由于卵石粗糙,阻力系数大,在库尾导致河床抬高的河段要长很多,这将极大威胁长江上游农田和城镇的安全,其害将三倍于三门峡。类似这样的李子最典型的莫过于1983年的山西安康水灾。
2. 指望大坝能一劳永逸的解决防洪问题是不切实际的。例如,三峡的有效库容为221.5亿方,扣掉满足发电、航运等,只剩库容165亿方,世纪放佛那个库容只有56.5亿方,急事把221.5亿方的有效库容均作为防洪库容。对于历时一个月的降水量就可达1000亿方以上的长江洪水而言,仍然是杯水车薪。何况,对于因长江中下游降雨形成的洪水,三峡大坝根本无能为力。具有讽刺以为的是,许多大坝在以防治下游洪水为目的的同时,确实以永久淹没库区的大面积农田和城镇,以及加剧上游洪水灾害为代价的。这方面最典型的又莫过于三门峡。
3. 长江的一些支流淤积情况严重。例如,沿三峡大坝至宜昌的公路就位于长江左岸的一条支流——乐天溪的沟口。在二三十年前,乐天溪的沟口是一个深深的峡谷,谷底巨石错落,清澈的溪流奔腾而下,但现在的乐天溪沟口,已被泥沙淤高成一大片滩地,溪流几乎被堵死。这更像一个天然的泥沙模型试验。实际上三峡大坝以上的许多支流都面临这种情景。在重庆主城区汇入长江的嘉陵江,就是一个放大的乐天溪,一旦嘉陵江口形成拦门沙,后果就非同小可了!
4. 现在的三峡景致,是一种再造。在这种再造过程中,我们失掉的是地质地貌演化上亿年、文明历史沉淀上百年的独特遗产,而代之以一种泛化的、失掉许多个性的景观。
5. 三峡库区目前已查出两岸的崩塌。滑坡2490余处,大小泥石流沟90余条。与世界上许多大型水库库区不同的是,三峡库区到处是人,可利用土地的承载量已到极限甚至超过极限。即使一个不算太大的地质灾害事故,都可能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使库区的交通运输发生了深刻变化。不管是坐船去长江上游还是下游,只有经过船闸,不想被耽误几个小时的话,乘客就要离船登陆。而滚装船上的货车要想经过船闸到达坝前,都要下船经过大坝,转乘停在坝下的其他滚装船。这是迫不得已才为之的节约时间的“航行办法”。大坝蓄水可以使险滩变通途,库区船闸的通过能力不足,以及电站运行造成下游航道流态紊乱或水深不足,又会限制通航,库区航道的改善就可能被抵消。这样不仅船闸成为瓶颈,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之间以及葛洲坝下的江段,也变得不利于航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5-21 17:15:01
鼓掌!鼓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21 21:15:23
如果水电不够只有建煤电       又会增加碳排放           那电动车又有什么环保效果?

所谓的太阳能,多晶硅生命周期消耗的能量还大于其产生的能量,并且会消耗大量空间,风能也是很占地的,而且现在的非智能电网很难利用。水电、核电相对环保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