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与“财富的量”
黄焕金
http://hxhhj.nease.net/dgbsgzl.rar
曹国奇先生喜欢说“财富的量”,并且认为这就是“价值”的意思。这虽然简单了点,但不乏意义。我们也来简单地分析一下这个“财富的量”。
财富的量,准确地说应该是“衡量财富的量”,它一方面是指财富的量有多少,另外一方面是指以什么量来衡量财富。
一般来说,我们都以财富的实体数量来衡量财富的多少,比如我有两台彩电,一间住房,一辆轿车。这是衡量财富的量的实体形式,我们称之为“财富的货物衡量”方式。另外还有一个衡量财富的形式,即以我们需要花费多少代价才能得到一定的财富,比如我们花1万元得到一台新型彩电,这“1万元”就是衡量这个财富(新型彩电)的量的一个指标。这个衡量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财富的价值衡量”方式,即它具有多少价格、花费消费者多少代价而获得的方式。
我们虽然一般都以价钱的多少来衡量一个财富的量,但从理论上说,真正有意义的价值衡量方式是以一个正常人正常劳动多少时间才能得到一个财富,来以价值的方式衡量这个财富的多少。比如在10年前我们以工作半年时间而得到一台彩电,而现在我们则以工作1个月的时间而得到同样一台彩电。不管在这10年时间内这台彩电的价格变化多少,我们都可以用这个方式客观地排除其它干扰(特别是价格波动因素的干扰)而将财富量衡量出来。
按财富的价值衡量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富的价值衡量指数是趋于下降的。比如象前面的事例:10年前我们需要花费半年工作时间才能有购买力购买一台彩电,而今天我们则只需要1个月工作时间就可以有能力购买相同的彩电了;再过5年我们更有可能只需要10天工作时间就可以有能力购买这种彩电了。在此不管这台彩电的价格是多少,有可能今天的价格比10年前高10倍,都不影响这种衡量方式的意义。因此,以这种“价值衡量”方式,我们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富的量在减小,因为财富不断地廉价,但财富的实体的量却在增加,一个国家、整个世界的货物量在成倍增长,但每单位货物的“价值衡量”的量却在减小。正因为这种“财富量的减小”,我们才能更加容易获得财富,使我们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改善。
不过有人又认为“价值”的意义是效用,按这种效用说,价值随着货物财富的增长而增大。但价值在以“边际效用”的方式表现出来时,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了。因为随着货物财富量的增多,它对人的边际效用程度就越小,从而显得其价值越小。
可见,单纯一个“财富的量”,就可以引伸出如此复杂的意义,它与“价值”概念连在一起,也使价值的意义变得相当复杂。人们一般抱价值越大越好的观念,但实际上,正象没有价值的空气对人所具有的无限好处那样,财富“没有价值”,对人也具有无限的好处。
问题是《“财富的货物衡量”方式中》都只能衡量一部分财富的量,没有一种方式能衡量所有财富的量。
至于你的代价耗费只是说明得到一定财富到付出的代价,而这“一定财富”是多少是你的理论不能说明的。你花1万元得到一台新型彩电只说明你为得到这台电视机付出的代价有1万元这么多,没说明这台电视机的财富量有多少。
还是那句话,我不反对你对对代价与财富关系的说明,但是你如果说明财富的量由获取财富的代价来衡量,我坚决反对。我也可以不反对,前提是你必须证明获取财富的代价与财富同比变化。如果一粒谷记数是1,而两粒谷你不能记数成2,你已知道问题有多严重了。你能保证生产力提高后,获取一粒谷的代价与一以前一样?
在论述到以代价耗费的方式衡量财富时,我们是假定物品的客观效用量是相同的。我们是在同一个物品(即同一个客观效用量)上面观察其代价耗费的变化情况。
至于你所说的问题,那要看如何定义“财富”这个术语了。
做理论的就要设定(假设)某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个因素的变化情况。如果不懂得这一点,那么,还没有掌握到研究的要领。
比如我们就设定有“一碗饭”,而去研究获得它的难易程度。有时候,获得这碗饭所需要耗费的代价大些,有时候则小些。这体现了这碗饭(在代价耗费意义上)的价值大小不同。
从没说你这种研究没意义,记得说过你的代价论可以说明人力投入的效率问题。
至于假设,不是不要,但要尽量少。如果两个理论都能说明同一问题,假设少的那个就更正确。别以为假设多是好事。
人力投入的效率,与所有的投入的效率一样,是“代价论”的一种反映形式。而代价论更进一步地认为,所有一切的投入归根结底都是人的生命力的投入,因此它是有价值的,无论这种价值是否能够得到实现。
假设不是多少的问题,而是是否必要的问题,如果必要,那么假设再多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不必要,那么就算只有一项,那也是多余的。
但在上面的问题中,我必要预设物品的使用价值是固定不变的,这样才能有一个鲜明的特征来研究获得这个使用价值所需要耗费的代价。
我觉得这是价值衡量的问题.亚当斯密当初有过论述,他分别用谷物和金银作为衡量的标准,就长期来说,谷物比金银更适合,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等量谷物更有支配等量劳动的可能,如果就短期来说情况刚好相反.
财富和价值的衡量,关键看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我觉得这是价值衡量的问题.亚当斯密当初有过论述,他分别用谷物和金银作为衡量的标准,就长期来说,谷物比金银更适合,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等量谷物更有支配等量劳动的可能,如果就短期来说情况刚好相反.
财富和价值的衡量,关键看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财富和价值的衡量?是价值和财富是两个不相干的东西吗?
我认为价值就是财富的量,度量价值就是度量财富。亚当斯密当初陈述分别用谷物和金银作为衡量的标准,其本质是度量财富,与我的陈述是一直的。HHJ说价值是代价耗费(即投入)的量,自然有这种量,我也从不否认他这种陈述,但是他却否认我的陈述,这就是问题,是牛马不相及的问题。
我觉得这是价值衡量的问题.亚当斯密当初有过论述,他分别用谷物和金银作为衡量的标准,就长期来说,谷物比金银更适合,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等量谷物更有支配等量劳动的可能,如果就短期来说情况刚好相反.
财富和价值的衡量,关键看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我认为,最根本的价值衡量办法就是以人的劳动耗费来衡量,比如,今天一天的正常劳动可以获得多少物品,而10年前同样一天的劳动又可以获得多少物品?如果今天与10年前的一天劳动所获得的物品完全不同,但这两个物品的价值仍然是相等的。
财富和价值的衡量?是价值和财富是两个不相干的东西吗?
我认为价值就是财富的量,度量价值就是度量财富。亚当斯密当初陈述分别用谷物和金银作为衡量的标准,其本质是度量财富,与我的陈述是一直的。HHJ说价值是代价耗费(即投入)的量,自然有这种量,我也从不否认他这种陈述,但是他却否认我的陈述,这就是问题,是牛马不相及的问题。
请在此简单解释一下你所说的“财富的量”的意思,和如何对“财富”下定义。这样才能更好地互相交流的。
在我此贴中所表达的意思是:“财富的量”这个问题仍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我们可以从至少两个方面来衡量财富的量,一个是财富的货物的量,另外一个是获得财富所耗费去人的代价的量。而在今天市场经济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后一种方式往往是最普遍最有实际意义的方式。
一物品有多种质,其财富的质是从经济学角度看的质。所谓量多是质的量。我想这种陈述你也很清楚。物品其它的量是为物品其它质计数的,不是为物品的财富这种质计数的。事实上,物品的其它量中只要有一种量能统一表达所有商品的多少,价值的争论早就结束了。
财富的定义的确是个问题,但这对我们的研究不是致命的。这同物质、能量的定义有问题不影响物理学研究一样。价值是财富的量仅仅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认定,是没有办法回避的。真正的问题是怎样测量这种量。你说可用代价耗费测量财富的量,我认为有这可能,但是你得保证同比定律——量与量的属体的变化率相同。你不能保证这一点,所以我不允许你用代价耗费测量财富的量。
我认为,最根本的价值衡量办法就是以人的劳动耗费来衡量,比如,今天一天的正常劳动可以获得多少物品,而10年前同样一天的劳动又可以获得多少物品?如果今天与10年前的一天劳动所获得的物品完全不同,但这两个物品的价值仍然是相等的。
我认为价值理论的意义,并不在于能够用它去衡量十年前的商品和今天的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和认识决定交换比例的因素是什么;而主要在于它能够认识和决定同一时期内或者比较近的时间跨度内的商品交换。前者通常只有统计分析和历史分析的价值和意义。后者才是经济学要研究的要点。
我看过你的“价值是财富的量”这个命题的解释。我有如下想法,不知当否,就教于阁下。
如果财富的内涵和外延如你定义的,完全是物质性的范畴。则价值是财富的量,就只能理解成和公斤及马力等相近似的范畴。然而,价值范畴,是一个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离开了商品交换,价值就不存在了。这显然和你的物质性定义有矛盾。
如果财富的内涵和外延不完全是一个物质性范畴,它本身就和价值概念重叠了,则你的这个“财富”概念就和通常人们使用的定义不一致,其他读者就不能够理解你的这个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含义。
如果你的“价值是财富的量”,是指“价值是一个商品(一种财富)可以交换到的其它商品(其它种财富)的量”,这倒是一个接近正确的命题。我们通常把一个商品的价值,和它的社会购买力等价,所谓社会购买力,其实就是这个商品可以交换到多少其它商品。
一物品有多种质,其财富的质是从经济学角度看的质。所谓量多是质的量。我想这种陈述你也很清楚。物品其它的量是为物品其它质计数的,不是为物品的财富这种质计数的。事实上,物品的其它量中只要有一种量能统一表达所有商品的多少,价值的争论早就结束了。
财富的定义的确是个问题,但这对我们的研究不是致命的。这同物质、能量的定义有问题不影响物理学研究一样。价值是财富的量仅仅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认定,是没有办法回避的。真正的问题是怎样测量这种量。你说可用代价耗费测量财富的量,我认为有这可能,但是你得保证同比定律——量与量的属体的变化率相同。你不能保证这一点,所以我不允许你用代价耗费测量财富的量。
我习惯于在使用一个概念(特别是关键的概念)时先力图弄清楚它的基本意义,比如当我们说“财富的量”时,我们当然应该知道我们所说的“财富”是什么意思,这样也才能知道所谓“财富的质”又是指什么。实际上,“财富”这个詞只是一个笼统之詞,它甚至不比“使用价值”更具意义,也比“效用”更差些。我倾向于将一个效用(具有客观性质的)的程度设定好后,再去探究获得它所要耗费的程度,比如我们设定一个手机,它今天耗费去人的代价与过去1年前所耗费去人的代价的比较。
因此,我可以按你的意思,将一个方面的“量”设定,然后去探究另一个方面的“量”的变化情况。这样就可以不需要考虑复杂的“同比定律”了,或者将其简化了。
我认为价值理论的意义,并不在于能够用它去衡量十年前的商品和今天的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和认识决定交换比例的因素是什么;而主要在于它能够认识和决定同一时期内或者比较近的时间跨度内的商品交换。前者通常只有统计分析和历史分析的价值和意义。后者才是经济学要研究的要点。
我并不强调10年间的比较,我只是以此说明价值的“耗费”意义。无论你作何种比较,是当今即时的比较还是100年间的比较,我们都会将衡量标准归结为“劳动耗费”的程度。实际上老百姓就是这样观察他们自己的生活水平的变化的,因此他们并不单纯地看他们自己的货币收入的多少,而是看他干一天(一个月)活能够换来多少东西,如果能够换来的东西多,那么,他的生活水平则高,相反则低。据说温总理到某地方见人们的货币收入提高了,便表示满意,但人们却指出,由于物价貴得多,所以实际上一天的劳动所换来的东西并不见得明显增长。
我并不强调10年间的比较,我只是以此说明价值的“耗费”意义。无论你作何种比较,是当今即时的比较还是100年间的比较,我们都会将衡量标准归结为“劳动耗费”的程度。实际上老百姓就是这样观察他们自己的生活水平的变化的,因此他们并不单纯地看他们自己的货币收入的多少,而是看他干一天(一个月)活能够换来多少东西,如果能够换来的东西多,那么,他的生活水平则高,相反则低。据说温总理到某地方见人们的货币收入提高了,便表示满意,但人们却指出,由于物价貴得多,所以实际上一天的劳动所换来的东西并不见得明显增长。
你这其实是用工资来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尽管这个工资,你偏向为实物工资,而不是货币工资。而你的所谓“劳动耗费”似乎并不与工资相一致,而是隐含为资本更新后的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即近似于凯恩斯的复合劳动概念。
我看过你的“价值是财富的量”这个命题的解释。我有如下想法,不知当否,就教于阁下。
如果财富的内涵和外延如你定义的,完全是物质性的范畴。则价值是财富的量,就只能理解成和公斤及马力等相近似的范畴。然而,价值范畴,是一个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离开了商品交换,价值就不存在了。这显然和你的物质性定义有矛盾。
如果财富的内涵和外延不完全是一个物质性范畴,它本身就和价值概念重叠了,则你的这个“财富”概念就和通常人们使用的定义不一致,其他读者就不能够理解你的这个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含义。
如果你的“价值是财富的量”,是指“价值是一个商品(一种财富)可以交换到的其它商品(其它种财富)的量”,这倒是一个接近正确的命题。我们通常把一个商品的价值,和它的社会购买力等价,所谓社会购买力,其实就是这个商品可以交换到多少其它商品。
先对你与HHJ的一贴作个答复,如果十年前与十年后的价格没有比较意义,那就不用研究价格运动了,从而也不用预测经济发展了。去看看张春津的文章是怎么说的。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9273
“价值是财富的量”就是说价值完全是物质性的范畴,理解成和公斤及马力等相近似的范畴就对了。至于你说“价值范畴,是一个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离开了商品交换,价值就不存在了”,只是重复老马的推脱之词而已。作为经济学应能说明所有经济形式,做不到这一点,只能说理论有问题。价值作为财富的量,商品交不交换都有这个量,毫无疑问价值是经济学中特有的量,这同质量是物理学特有的量没有什么区别。做为一门科学总不至于连个基础量都没有一个吧?你意识到这问题没有?
“价值是一个商品(一种财富)可以交换到的其它商品(其它种财富)的量”这层意思,是指分配价值。我的那么多规律、原理都是在谈财富的分配(价值)。价格是由分配价值决定的。比如一商品本身有10个价值(即本身的多少),但是社会分配给它的价值有20个,则该商品将以20个价值与其它商品交换,它本身的10个价值与其价格基本没有关系。如吉祥号的价格。再如粮食的价格,你能说它与粮食本身的多少有多大关系?中央要富下农民,粮价就高了。这仅是分配而已。美国很富,要分给其的士更多财富,于是其的士价格就高。
分配是实际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价值理论中没有“价值分配”这一环,是不可能说明实际的。
你这其实是用工资来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尽管这个工资,你偏向为实物工资,而不是货币工资。而你的所谓“劳动耗费”似乎并不与工资相一致,而是隐含为资本更新后的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即近似于凯恩斯的复合劳动概念。
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在我看来,无论实物的“货物量”与工资量是多少,只要它凝结着相同的劳动耗费,那么它们的价值就是相等的。
如果十年前与十年后的价格没有比较意义,那就不用研究价格运动了,从而也不用预测经济发展了。
我的意思并不在于价格的前后比较,我在于比较获得相同的货物所耗费的人类劳动的程度。至于这种耗费程度是否用价格和货币来表示,那完全是无关紧要的技术问题。
“价值是财富的量”就是说价值完全是物质性的范畴,理解成和公斤及马力等相近似的范畴就对了。至于你说“价值范畴,是一个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离开了商品交换,价值就不存在了”,只是重复老马的推脱之词而已。作为经济学应能说明所有经济形式,做不到这一点,只能说理论有问题。价值作为财富的量,商品交不交换都有这个量,毫无疑问价值是经济学中特有的量,这同质量是物理学特有的量没有什么区别。做为一门科学总不至于连个基础量都没有一个吧?你意识到这问题没有?
老兄在此暴露了“价值是财富的量”的实际意图了。它只是被理解成“公斤”与“马力”等“货物”性(物质性)的衡量尺度。这是我的“财富的量”的一个意思,但我更侧重于另外一个意思,即以“耗费的程度”来衡量财富的量的意思,而这就不再是物质性的衡量尺度了。
1,也许你没有看到我在论及今天和今天以及今天和十年后商品价值比较的条件:当社会商品结构变化不大时,比较是有意义的;否则,比较则意义有限。如果拉长到一百年,由于商品结构调整太大了,则价值比较就仅有历史和统计意义。
2,依据你的观点,商品经济不存在了,价值依然存在,那就是说,价值不仅仅是商品经济的范畴,你能告诉大家:价值是自然界天然的,还是人类社会固有的。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一个经济学者,把价值看成具有物质性的东西。你把它看成物质性的东西,那你是把商品,看成是和人类社会相独立的自然界的东西了。这个推论,不知合乎你的意思否。
3,张春津的观点,我觉得他不知所云:还从来没有一个经济学家,不把商品看成是产品在特殊社会具有的特性的。
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在我看来,无论实物的“货物量”与工资量是多少,只要它凝结着相同的劳动耗费,那么它们的价值就是相等的。
你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现实中的商品交换比例,可以证伪你的观点。
我习惯于在使用一个概念(特别是关键的概念)时先力图弄清楚它的基本意义,比如当我们说“财富的量”时,我们当然应该知道我们所说的“财富”是什么意思,这样也才能知道所谓“财富的质”又是指什么。实际上,“财富”这个詞只是一个笼统之詞,它甚至不比“使用价值”更具意义,也比“效用”更差些。我倾向于将一个效用(具有客观性质的)的程度设定好后,再去探究获得它所要耗费的程度,比如我们设定一个手机,它今天耗费去人的代价与过去1年前所耗费去人的代价的比较。
因此,我可以按你的意思,将一个方面的“量”设定,然后去探究另一个方面的“量”的变化情况。这样就可以不需要考虑复杂的“同比定律”了,或者将其简化了。
如觉得财富太笼统,那就将我的价值叫使用价值的量,效用的量,这不改变我的陈述。就怕你说财富、使用价值、效用等统统没有量。
1,也许你没有看到我在论及今天和今天以及今天和十年后商品价值比较的条件:当社会商品结构变化不大时,比较是有意义的;否则,比较则意义有限。如果拉长到一百年,由于商品结构调整太大了,则价值比较就仅有历史和统计意义。
2,依据你的观点,商品经济不存在了,价值依然存在,那就是说,价值不仅仅是商品经济的范畴,你能告诉大家:价值是自然界天然的,还是人类社会固有的。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一个经济学者,把价值看成具有物质性的东西。你把它看成物质性的东西,那你是把商品,看成是和人类社会相独立的自然界的东西了。这个推论,不知合乎你的意思否。
3,张春津的观点,我觉得他不知所云:还从来没有一个经济学家,不把商品看成是产品在特殊社会具有的特性的。
1:如你能证明社会商品结构变化不改变交换比例,那你就对了。或你能将一百年前与今天分成不相干的两段历史,那你也对了。
问题是你的理论不能说明这些,但我的理论却说明了这些。当然你可以说我那是胡说八道,但是那要以你能证明我的四个价格规律是错的为前提。——至今还没人能说我那四个规律是错的。
2:我可明确告诉你,我不知道价值是天然的还是人类社会固有的,因为没人能告诉我量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你提了一个不该提的问题。
3:张春津的观点我一直在说,你能说我就不是经济学家?但是另一方面,我能说已有的经济学家就没一个人将经济学弄科学了,他们怎么说过不重要,我和你正在批判他们呢!
如有人说到我的痛去我会接受的……。如你问量是主观还是客观,我就承认答不上来;如HHJ说我没定义清楚财富,我也从没抗争过。
你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现实中的商品交换比例,可以证伪你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在现实的商品生产中,所有的生产费用都可以归结为劳动耗费。因此,商品的交换比例自然也可以归结为这种劳动耗费。我赞同马克思的这个“物化劳动”的思想。
如觉得财富太笼统,那就将我的价值叫使用价值的量,效用的量,这不改变我的陈述。就怕你说财富、使用价值、效用等统统没有量。
应该更通俗地说:货物的量。如果价值就是“货物的量”,那就差远了。比如空气与水都是最重要的货物,也具有非常大的量,但人们却认为它们几乎无价值可言。不过我是非常欣赏它们的这种“无价值”性的,因为这样可以无偿供给人们利用。
3:张春津的观点我一直在说,你能说我就不是经济学家?但是另一方面,我能说已有的经济学家就没一个人将经济学弄科学了,他们怎么说过不重要,我和你正在批判他们呢!
如有人说到我的痛去我会接受的……。如你问量是主观还是客观,我就承认答不上来;如HHJ说我没定义清楚财富,我也从没抗争过。
我没有办法将经济学弄成科学,可我却可以把它弄成哲学。因为我揭示了“价值公理”:价值是表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个理念。我不会将价值理念仅仅停留在什么“量”上面,因为在黑格尔看来,单纯的“量”太没有思辨意思了。
财富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能够发挥效用的物品。一切能够促进与提高人的生存发展程度的物品,都是财富。衡量财富的尺度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财富的货物量,另外一个是获得财富所耗费的代价程度。实际上,现代社会都是以后者来衡量前者的,脱离后者,前者就变得毫无意义。
财富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能够发挥效用的物品。一切能够促进与提高人的生存发展程度的物品,都是财富。
那你就找出一个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没能够发挥效用的物品吧!
衡量财富的尺度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财富的货物量,另外一个是获得财富所耗费的代价程度。
衡量财富的尺度有N方面,一方面是财富的货物量,二是物理量,三是形态量,四是化学量,……最后是获得财富所耗费的代价程度。你乱扯什么呀?
财富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能够发挥效用的物品。一切能够促进与提高人的生存发展程度的物品,都是财富。
那你就找出一个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没能够发挥效用的物品吧!
这样的物品并不在于少数,比如毒品之类不仅不能够发挥这样的效用,反而对人具有反效用,这样的东西人你就不能称之为“财富”。不过如果用它来骗取别人的财富,那么它也被某些人称为“财富”。
我一直问你,你所谓的“财富”是什么?给出你所用的一个定义来。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