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之我的看法
对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质疑中,最为关键的一条是没有坚实可靠的微观理论基础,而我认为因为凯恩斯的理论不可能对人类社会中的现象面面俱到,当出现了所谓的凯恩斯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70年代的滞涨时,就简简单单否定它是不可取的。凯恩斯理论的根基在于对宏观经济现象的尝试解释,正是因为它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人类社会的实际,所以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值得信赖的(就像现而今的中国所做的一样)。于是可能是这样的解释并不完美,但是我们更应该怀疑的是我们已有的规范化、标准化的微观经济学当中有相当多假设并不合理的地方。这里我就觉得有一个值得商榷(根基在于系列5的价值理论):
1.理性最优化的个体行为(系列5中的价值理论基础说明了单个供给需求均衡、局部均衡、一般均衡成功实现的结果未必是一个点,一个具有稳定状态的点,可能是一个集合 或者是均衡不存在即市场是失败的,注意到我的价值理论中假设极少,于是能反映出很多情况,并不需要什么“不完全信息”、“交易成本”、“制度成本”的概念,它们都是现实中抽象描摹出来的例子,在我的理论当中是能找到这些所谓“不完美”的存在可能的,于是它更适合作为微观基础,这有些像Post Walrasian Macroeconomics的提法------在分析市场的作用之前,确定市场本身的形态。而市场本身的形态是不能穷举的,所以需要一个更一般的方法把它们都包括进来,然后需要做的是将实际现象同一般方法的例子做匹配。对于“竞争性均衡”的提法,因为人类的欲望是膨胀的,实际上均衡态是不断挪动的,即便真的存在极其短的时间内静止于均衡,我相信这正是Lucas等人转而猛攻动态经济学的原因,而实际上,从整个时间直线看去,不均衡的时间应该占有绝大多数,实际上我觉得它的概率测度就是1,所以凯恩斯的理论才会有那么多追随者。)
2.我认为凯恩斯的理论之所以不能描摹70年代的现象就在于没有纳入货币,对于Hicks、Patinkin 等人纳入货币后仍不能给出满意解释是他们对货币的理解因为受前人的影响过于严重所以是错误的,如Patinkin对货币中性的假设,而我以为货币是非中性的(无论短期还是长期,见系列1-4)。如果货币是非中性的,也许Patinkin的均衡不存在就要改改了。事实上,纳入货币后,我就能解释Phillips曲线,尽管Milton Friedman关于Phillips曲线的说法或多或少我会觉得有些说得通(稍后系列给出)。
3. 对现今宏观和微观研究的看法。现在大家很一致的想法是,需要使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经济学理论相协调,当然我也不怀疑微观经济学应该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只是怎么成为那个基础是值得研究的。很可能的是依据现在那种微观到宏观的加总方式不那么对,或者是微观基础理论不和谐而且是不是存在更一般的微观假设能够推出更广泛的宏观结论,而表现出来的宏观现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之所以是一部分就是因为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是更复杂的,或许 Post Walrasian School 的想法很值得借鉴------微观经济学的宏观基础(即宏观会交互影响微观,其实只是很合理的,因为人们大多数的从众心理,即便有大家所公认的“竞争性均衡”突出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