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生产才是经济增长之本
李俊
刺激消费似乎要成了正确的词汇,给人感觉就是,只要老百姓拿钱出来消费,经济就有复苏的希望。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大家都储蓄,都少消费,生产出来的东西就无法卖出去。东西卖不出去,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因此,消费就是帮助企业创造利润,工人有了就业,大家的日子才好过。
刺激消费论似乎很有道理,但是通过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很多荒谬的地方。要明白一点,生产本质就是为了满足消费,所有生产都是围绕着消费而展开的。消费是一种目的,而不是手段。人类欲望是无限的,都是希望自己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要实现这种高消费,就必须保证有丰富的消费品。生产力水平就决定消费水平高低,而不是消费水平决定生产力水平。
人类的生产活动就是为了消费。俗话说,辛苦工作就是为了三餐。设想鲁滨逊在那个荒岛上,要不要对他进行刺激消费?要解决饥饿问题,就需要生产粮食。因此,他所有消费都需要通过生产方式满足。鲁滨逊用自己的双手建立了房屋,蓠芭,做衣服、器具等生活必须品。他把野生的动物圈养起来,种植了许多农作物。鲁滨逊这种自给自足生产方式,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去生产,出现生产过剩的机会很低。
要是没有出现物物交换,就是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生产方式。简单来说,就是我需要什么,就去生产什么。要提高消费水平,就必须提高生产水平。因此,也就没有所谓的刺激消费。他对鸡蛋产生需求,要是他一天能够生产一只鸡蛋,只能消费一只鸡蛋。如果想每天能够消费两只鸡蛋,就必须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一天能够生产两只鸡蛋。人们之所以能够积极从事生产,本质就是人类消费欲望是无限的。这种消费欲望就鼓励人类的生产,将创造更多财富。
经济增长将意味着人类物质生活提高,这就必须依赖生产力水平提高。鲁滨逊的世界里,消费者信号可以很好传达生产者那里,信息基本上是对称的。如果他没有消费玉米的偏好,那么就不会生产玉米。要是生产出来,没有进行消费的话,效用就等于零,完全是一种浪费。除非他个人消费偏好突然发生了,否则很难出现严重的生产过剩。
当然,自给自足生产方式自然不会走得远。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必须要实现专业化分工。亚当·斯密分析了分工带来的三大好处:“劳动者技巧和熟练程度的提高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免除更换工作造成的时间损失;使人的注意力倾注在单一事物上,更易在工作方法的专业化方面有所突破,更有利于发明创造。”要实现专业分工,就必须解决交换问题。鲁滨逊社会里,无法实现交换,就不会出现专业化分工。
专业化分工可以增进劳动生产力。如果产业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程度是极高的,其各种行业的分工一般也都达到极高的程度,这就是亚当·斯密的观点。专业化生产程度越高,市场包含着信息就越多。专业化分工程度越高,消费者要给生产者表达的信息就越困难。因此,促进专业化分工就必须要降低市场的交易费用。一个经济发达体,交易费用占GDP比例是很高的。交易费用只要有所降低,专业化分工就会向前走一步。很多人都以为,传统社会里的交易费用很低,随着专业化分工越来越高。实际上,这种理解完全是错误的。传统社会里很多交易费用并不是很低,而是高得无穷大,所以就无法发生交换。
自给自足生产方式,没有物品的交换,自然就不会产生这些交易费用。专业化生产,产品要实现价值,就必须产生两项费用,一是生产费用,二是交易费用。如果产品生产出来,但是没有实现成功交换,就无法实现真正价值。产品从生产者转到消费者那里,这个费用高于生产费用,都是很正常的。很多商品,零售价格比批发价格高出好几倍,甚至超过10倍都有。可以看出,成功把产品从生产者转到消费者那里的困难程度,比生产本身更加要难。明白这个道理,自然就会对生产出来的东西就无法卖出去有一定的理解。
生产出来的东西无法卖出去,并不是大家都储蓄,都少消费而造成的。实际上,造成东西无法卖出去,一是生产决策错误,市场对传呼机不再有需求了,要是继续进行生产,必然导致卖不出去。二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流通存在困难,有人想买苹果却买不到,有人想卖苹果却卖不出。要是两者信息能够流通,那么想买苹果的人就可以从想卖苹果的人那里获得交换,从而解决生产出来的东西无法卖出去的难题。
刺激消费就是把生产和消费之间关系完全颠倒了。如果生产出来的苹果,市场上确实没有需求,这就是生产决策错误。这种情况下,就不要继续生产下去。刺激消费就是鼓励人们把那些没有卖出去的东西消费掉,从而维持继续生产。出台刺激消费政策,包括各种补贴政策,就是让人们对物品效用评价扭曲了。企业生产出来产品,卖不出,这可能是决策错误。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会做出反思,改进产品,从而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东西。要是政府通过刺激消费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库存问题,实际上就等于奖励企业犯错误。这样就给企业一种信号,即使东西卖不出去,政府也不会不管。最终将导致企业的错误越来越严重,必然出更大问题。
消费市场出现一片繁荣,这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是结果。要保证每个人都有高消费水平,就必须保证这个社会有丰富的消费品。因此,要实现经济繁荣,一是鼓励生产,二是要解决交换问题。要是产品生产出来,但是不能顺利进行交换,就很难维持继续生产。不管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生产过程都是存在分工。进行分工生产,就必须交换问题。通过命令方式解决交换,可以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但是每个人得到东西并不是自己需要的。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落后地区引起先进技术,经济水平并不能追赶上发达地区。这就是落后地区的制度成本太高,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交换过程中的费用太高了。
如果张三以生产粮食为主,李四以打猎为主。张三只是对猎物有需求,李四只是对粮食有需求,那么张三就可以用粮食交换李四的猎物。他们就可以专注生产一样东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要是李四打到猎物很少,没有剩余的猎物拿出去交换,但是张三粮食却有多余。如果张三相信李四这种情况是暂时的,继续给李四提供粮食,从而产生借贷关系。这样情况下,张三就不用压缩粮食生产,因此合理信贷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要是张三生产不是粮食,而是衣服。实际上,李四对衣服没有产生需求。张三为了解决衣服库存,就找李四买衣服,但是李四不肯买。因为他知道自己不需要这些衣服,效用几乎为零。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管理机构。就对李四说,要是买了这些衣服,对扩大内需做了贡献,就可以享受很多优惠政策。于是,李四就买了衣服,张三的库存问题就可以,继续生产。
要是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张三生产这些衣服有意义吗?就等于他把衣服生产出来,然后一把火烧掉,再继续生产。刺激消费就类似张三的行为,是对社会资源一种浪费。要是李四不买衣服,就可以买更多粮食。刺激李四买衣服,就必然减少对粮食的消费。刺激消费并没有真正繁荣消费市场,只是让人们看到增加消费的机会,但是却看不到被抹杀掉的消费机会。
要保持经济继续增长,就必须解决生产问题。要解决关键问题就是,劳动分工演进的基础是专业化经济和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真正解决库存问题,不是产品生产出来就烧掉,然后继续生产,而是如何找到真正需要该产品的人。真正有价值的劳动就是,生产出来东西能够满足人们需要,满足自己,满足别人都可以。要是生产出来的东西,无法卖出去,这就说明这些东西是没有价值的。刺激消费就是希望别人为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埋单,要是政策上给予补贴就等于拿全体纳税人的钱进行埋单。
很多时候,我们强调要扩大内需。其实,真正影响内需的因素,并不是缺少刺激消费,而是制度成本太高了。很多企业宁可在国际市场上艰难行走,也愿意把目光放在国内市场上。国内企业偏好国际市场,这是有原因的。相对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有一套法治环境,他们交易活动得到保证。只要把货物发给对方,资金就可以安全到达。因此,做出口对国内企业来说,节省了不少麻烦,从而降低交易费用。可是国内市场却不同,没有法治环境保障。很多时候,把产品生产出来,顺利卖出去了,但是还需要花很多费用去和对方要钱。因此,就必须明白一点,繁荣消费市场并不需要刺激消费,而是需要一套完整的法治环境。
刺激消费只能不断制造灾难,鼓励生产才是经济增长之本。把法治环境建设好了,制度成本降低,生产能够顺利完成,经济就可以继续增长。因此,经济获得高速增长,消费市场自然就旺起来。
2009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