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424 2
2011-09-07

从中国开放增长经验显示,在大国快速城市化工业化成长阶段,经济增长过快会加剧贸易条件恶化。这使得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产出增长转换为用实际购买力衡量国内总收入(GDI)时,有所减少——因此,从贸易条件和福利损益角度看,增长过快并不划算。一国贸易条件指该国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比率。如特定年份一国出口价格相对进口价格下降即贸易条件恶化,则表示一国需要出口更多产出品才能从国际市场上买进与上年同样数量外国物品,或者出口与去年相同数量物品仅能交换到较少量外国商品——这意味着一国国民福利相对损失;反之,特定时期出口价格相对进口价格上升,则表示贸易条件和国民福利改善。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贸易条件在波动中呈现显著下降趋势。除2009年外,2001-2010年中国贸易条件持续下降,累计降幅23%,年均下降约两个百分点。同时,贸易条件短期变动与国内宏观涨落关联,即增长偏快加剧贸易条件恶化。在开放成长特定阶段,贸易条件不利变化难以完全避免;但通过提高总需求管理水平减少贸易条件恶化程度,则是可以并且应当谋求的改进。
贸易条件不利变动,导致直接和隐含福利损失。从数字来看,最高为2010年8000多亿元,其次2008年达到4800多亿元;从损失占GDP比例最高值来看,2010年最高位2.2%,其次为2004年1.6%。过去十年福利影响占GDP比例损益相抵之后,累计损失9.46%。
世界银行相关数据显示,中国2008年贸易条件恶化导致超过3个百分点国民总收入损失,十年累计损失近9个百分点国民总收入。
由于度量技术和数据来源方面原因,福利影响年度变动结果有相当差异。不过二者结果均显示:过去近十年来,贸易条件变动造成中国经济总量年均接近1%的福利损失。
也就是说,由于贸易条件不利变动,每年国内产出增长近一个百分点,被动转移给国外贸易伙伴。
上述贸易条件不利变动中大部分趋势性因素,可能与中国特定阶段经济增长特点有关:大国快速追赶阶段,不同制造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推动这些部门国际相对竞争力提升,对这些具有比较优势部门出口品价格构成抑制性压力。
另一方面,快速追赶伴随城市化工业化高速推进,推高各类原料、能源等资源性大宗商品进口增长。“增量大国”需求快速扩张,与这些部门产出供给短中期弹性较小,以及某些大宗商品供应方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相结合,客观上构成推高进口价格较快增长的合力作用。
由此,过去十多年进口价格与出口价格增长速度差异呈现“喇叭口”形状,派生出中国现阶段贸易条件不利变动的基本轨迹。贸易条件朝不利方向变动,可谓“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这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大国开放成长特定阶段难以回避的困难。当然,由于中国出口部门劳动生产率快速追赶,中国“劳动要素贸易条件”实际大幅改进,说明选择开放发展道路对中国根本有利。
从宏观经济分析角度而言,需要重视贸易条件变动同时与总需求涨落因素有关。观察中国宏观周期与贸易条件变动关系,可以发现国内宏观经济过度扩张,会对贸易条件恶化发挥推波助澜作用。货币与总需求扩张派生实体经济扩张并导致进口数量上升,又通过大国效应推动价格上涨和贸易条件恶化。
就“货币扩张—实体经济扩张—进口数量增长—国外商品价格上升—中国进口价格上升——贸易条件变动”传导链条而言,除个别环节统计证据显著度不高,绝大部分传导机制都存在相当程度经验证据支持。我们把上述货币和总需求扩张通过传导效应导致自我不利的福利影响,称作大国开放经济的“飞去来器效应”。
上述结果具有常识性政策含义:经济增长是好事,但是应管好货币,防止总需求过度扩张。即便在封闭小国假设下,过度扩张也会带来通货膨胀、资产泡沫、收入分配等方面消极影响;对于中国这样的开放大国,过度扩张还会通过贸易条件变动,从而导致国民福利不必要损失。
目前,中国宏观形势特点在于,早先超强刺激政策后果的宏调政策正在产生效果。入夏以来重要宏观数据走势出现分化。在外部经济联系方面,宏调政策阶段性结果是贸易顺差快速增长,贸易顺差从年初负值回升到6、7月分别为260亿美元和278以美元相对高位。
顺差额近来较快回升,主要原因应是国民经济增速放缓后进口数量回落,可能也与经济放缓后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导致贸易条件对我有利变动有关。实施宏调政策治理通胀,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也伴随一定程度国际收入转移对我有利变动。
对宏观形势和政策而言,无疑应主要立足总供求、通胀等基本变量状态和走势加以评判;同时,对中国这样大型开放经济体而言,也需适当考虑本文讨论的“增长过快不划算”的制约因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9-8 15:58:54
中国贸易条件变差之后

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宋国青


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出现了10.2亿美元的货物贸易逆差,虽然量很小,却是2004年第二季度以来的首次,尤其是考虑到2008年的巨额顺差,变化的确显著。

第一季度出口有季节性偏低因素的影响,季节调整后,第一季度的货物贸易仍为小幅顺差。但是,从2009年开始,季调后顺差迅速下降,占GDP的比例更是大幅度下降。

对于扩大进口以减小贸易顺差的政策来说,这似乎是个好消息。然而,第一季度进口额的大幅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是进口价格的上升造成的,而进口实物量的增长率,反而不及2002年以来的平均水平。按季度数据算,今年第一季度的贸易条件(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比例),打破了2008年第三季度的低记录,创1993年以来的最差水平。

最近几年,贸易条件最好的季度是2009年第一季度,那时金融危机大大影响商品价格,进口价格达到几年来的最低点。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进口价格快速上升。与2009年第一季度相比,今年第一季度的进口价格比出口价格多上升了约25%。按此计算,贸易条件恶化可以导致超2万亿元的年度国民收入损失。


在贸易条件大幅变化的时候,国民收入的真实增长率可能与按生产法计算的GDP真实增长率有相当大的不同。贸易条件恶化使国内生产出来的同样数量的产品换回了较少的商品。在名义额上,国民收入核算的等式是成立的,但是消费和投资的价格涨幅高于国内生产者价格的涨幅,由此引起了国民产品生产和使用的真实增长率的差别。

部分由于价格上升,现在中国进口中,初级产品的份额日益增大,中国贸易条件与初级产品国际价格的关系更加密切。

在2002年以前,按美元度量,初级产品平均价格相对于美国CPI的大趋势是下降的,20世纪70年代有一波显著的上升。2002年以来,初级产品的相对价格快速上升,到现在,金属材料相对价格上升的幅度,已显著超过了20世纪70年代的幅度。

而2002年以来,也是中国城市化进展最快、投资率最高的时期。以中国自身的指标度量,2002年以来的情况并不是特别突出。但是,在此期间,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份额快速上升,中国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更快上升。2002年至今,进口实物量的增长率平均为16.9%,约三倍于除中国外世界其他部分的经济增长率。这个情况,与20世纪70年代东亚经济快速增长的影响类似。

导致20世纪70年代初级产品价格上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甚至最主要的原因是,全球真实利率过低。由于美国等国的货币当局认为控制通胀会抑制GDP,对通胀的控制不力,真实利率不断下降。过低的真实利率不仅推动了存货的增加,也推动了很多地方房地产价格和投资的上升,带动了初级产品的需求。

表面上看起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主要是政治事变引发的,但真实利率太低其实是深层原因之一:当石油输出国将石油卖掉换成美元储备的时候,真实利率太低造成了相对的亏损,与其拿着不增值甚至贬值的美元,还不如把石油留在地下升值。

尤其是在全球真实利率偏低这点上,2002年以来的情况与20世纪70年代非常相似,甚至程度更高。低利率引起了全球房地产价格快速上升和投资热,推高了初级产品的需求。

在中国,低利率也是一种政策倾向,过去30年的真实利率平均为0还弱。以前,由于国际影响不大,低利率造成的扭曲基本限于国内。现在,除了国内影响之外,低利率导致的需求扭曲,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了初级产品的进口需求,成为初级产品进口价格上升、乃至贸易条件恶化的重要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8 16:16:00
好 文  !

中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与应对方法http://news.163.com/10/0722/02/6C5NDP7H00014AED.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