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各种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果是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可通过统计数据得知。统计部门按收入法计算的生产总值中有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根据这些数据可计算出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的贡献。但是,这种计算只是一种对生产过程结果的统计而也。要从理论上分析各种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计算原则目前争议较多。目前较为流行的测算理论依据是边际生产率理论,但这个理论是建立在有两种要素投入不变的前提下计算出来的,这种假设与经济运行的实际不符。事实上,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一种生产要素变化时,其他生产要素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因此,根据边际生产率理论计算出来的各要素贡献率还仍存的一些质疑。为此,我提出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即根据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各种要素的价值投入比例计算要素贡献率更符合经济运行实际。如果按马克思的理论分析,就是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投入比例计算资本与劳动要素的贡献率(土地资本可视为实物资本计算)。长期以来,人们在考虑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时,往往从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的物理功能来分析,因而提出了边际生产率理论。但是,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的物理功能与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没有必然联系,物理功能大不等于对财富增长的贡献就大。也就是说,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的物理功能是一种不同质的东西,无法在量上进行比较。因此,必须找到在量上可以进行比较的东西才能计算各要素对财富增长的贡献率,这种相同的东西就是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各要素的价值投入比例,即把各种要素投入资本化,将活劳动按人力资本投入计算,将物化劳动按实物资本或货币资本计算,然后按等额资本应该获得等额收益的原则列入相应公式进行计算。这个方法可能更科学合理,也更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