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0-1-15 21:10:32
pengleigz 发表于 2010-1-15 15:57
嗯,对了,麻烦你确定一下是不是加权平均数啊,免得到时又要换。高深一点不怕,有你的教导,我这块朽木或者可以雕一雕的吧。
    上述两例,你也用不着算了,一眼望上去就能知道哪个的标准差大。因此,很容易就能判断出哪个的平均数更有代表性。

     由此不难理解, 当讨论应以现实为准时,首先该知道什么才是主要的现实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5 22:38:25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1-15 20:50
曾经提到过,简单讲,个人认为的效用只是相对于个人的而不一定代表社会或曰诗客语的众数的
比如,你不论多口渴或不口渴,1瓶汽水1元买1瓶就得交1元。
为什么1瓶汽水1元,这是由汽水的价值决定的。(这个价值,不但反映了生产情况,也反映出了社会平均需求即社会效用的情况。)
价值是怎么决定的呢?并没有看到证明过程。

也可以这么分析:你之所以特别口渴,一定是在该喝水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喝水。
假设,你像其他人一样在一天中分三个时段要各喝1瓶水。结果,你到了晚上还一直没有喝水,此时当然很口渴。要是这时才喝水,你最多也不过就喝3瓶。这与一天分三个时段共喝3瓶的结果是一样的,因此每瓶收你的钱即不会多也不会少。

消费者有剩余吗?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ge=2&from^^uid=969508

        在这个回帖中,提到了“众数”二字。为什么在“众数”二字前加上了“诗客语的”几个字,正是感觉有人在别处已经把此与“平均”的意思相混了。因此我也用着再费力打引号,愿意按平均理解也不妨。

     至于平均数,显然加权平均要比算术平均精确得多。这样在计算误差时,也可直接标准差(也叫均方差)。

    标准差是一组数值自平均值分散开来的程度的测量标准:一个较大的标准差,代表大部分的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一个较小的标准差,代表这些数值较接近平均值。
    例如,两组数的集合 {0, 5, 9, 14} 和 {5, 6, 8, 9} 其平均值都是 7 ,但第二个集合具有较小的标准差。

    只有标准差足够小,小到只有加权平均数的千分之几、万分之几时,才可以说某事“基本相同”(在误差范围内)。
具体解释一下你定义的价值标准差在千分之几以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5 22:40:39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1-15 21:10
pengleigz 发表于 2010-1-15 15:57
嗯,对了,麻烦你确定一下是不是加权平均数啊,免得到时又要换。高深一点不怕,有你的教导,我这块朽木或者可以雕一雕的吧。
    上述两例,你也用不着算了,一眼望上去就能知道哪个的标准差大。因此,很容易就能判断出哪个的平均数更有代表性。

     由此不难理解, 当讨论应以现实为准时,首先该知道什么才是主要的现实了。
晕,麻烦你花点时间说说交换比例是多少,以及每个人的生产和交换情况行吗?
之所以要你确定是加权平均数不要变,是因为后面我有问题要请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5 23:27:58
pengleigz 发表于 2010-1-15 22:38
请具体解释一下你定义的价值标准差在千分之几以内。
什么时候提到价值的误差了,是指需求的。同理,也可用在生产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5 23:32:07
pengleigz 发表于 2010-1-15 22:38
消费者有剩余吗?
这是你用到的概念,无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5 23:45:02
pengleigz 发表于 2010-1-15 22:40
晕,麻烦你花点时间说说交换比例是多少,以及每个人的生产和交换情况行吗?
之所以要你确定是加权平均数不要变,是因为后面我有问题要请教。
看来,p兄好像没学过统计学。要是这样,晕也不奇怪。

当然用加权平均数表示平均,但要先弄明白平均的是什么。

至于“交换比例是多少”,“每个人的生产和交换情况”,你指的两个例子中的哪一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08:52:49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1-15 23:27
pengleigz 发表于 2010-1-15 22:38
请具体解释一下你定义的价值标准差在千分之几以内。
什么时候提到价值的误差了,是指需求的。同理,也可用在生产上。
那就请证明一下需求和生产的标准差在千分之几以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08:55:28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1-15 23:32
pengleigz 发表于 2010-1-15 22:38
消费者有剩余吗?
这是你用到的概念,无意义。
好吧,先不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09:09:31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1-15 23:45
pengleigz 发表于 2010-1-15 22:40
晕,麻烦你花点时间说说交换比例是多少,以及每个人的生产和交换情况行吗?
之所以要你确定是加权平均数不要变,是因为后面我有问题要请教。
看来,p兄好像没学过统计学。要是这样,晕也不奇怪。

当然用加权平均数表示平均,但要先弄明白平均的是什么。

至于“交换比例是多少”,“每个人的生产和交换情况”,你指的两个例子中的哪一个?
我晕,这自然要靠你解释。平均的是什么难道不是你要说明白的吗?倘若你只会卖关子,以吞吞吐吐为乐,以为天下皆醉而你独醒,那就应该待我等以冷眼,袖手旁观即可。
就算真理在你手中,难道你不准备将它传播而只是拿它来到处炫耀吗?如果你炫耀而没有人懂,呵呵呵呵,恐怕你离我等无知的人的笑话也就只有30公里了。
现在,我诚心诚意向你学习,两个例子都请解释一下,越详细越好。不知先生可有意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09:58:04
99# pengleigz

先说点题外话,在已经辩过的几个帖子中,都是你先跳起来的吧,我始终都是陪着到你说“歇了”为止。
我曾回答过你,讨论问题以现实和逻辑为准。在经济学领域,很多问题都不是简单的否定关系,错综复杂得狠,因此说别人不对并不意味自己就一定正确。

    讨论的目的不是要证明谁不对,而是想知道事实和规律到底是怎么回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10:03:14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1-16 09:58
99# pengleigz

先说点题外话,在已经辩过的几个帖子中,都是你先跳起来的吧,我始终都是陪着到你说“歇了”为止。
我曾回答过你,讨论问题以现实和逻辑为准。在经济学领域,很多问题都不是简单的否定关系,错综复杂得狠,因此说别人不对并不意味自己就一定正确。

    讨论的目的不是要证明谁不对,而是想知道事实和规律到底是怎么回事!
因此,你并不觉得自己一定正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11:29:04
pengleigz 发表于 2010-1-16 10:03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1-16 09:58
99# pengleigz

先说点题外话,在已经辩过的几个帖子中,都是你先跳起来的吧,我始终都是陪着到你说“歇了”为止。
我曾回答过你,讨论问题以现实和逻辑为准。在经济学领域,很多问题都不是简单的否定关系,错综复杂得狠,因此说别人不对并不意味自己就一定正确。

    讨论的目的不是要证明谁不对,而是想知道事实和规律到底是怎么回事!
因此,你并不觉得自己一定正确?
        注意上下文:说别人不对并不意味自己就一定正确。
    证明别人不对,并有事实佐证,这只能说明这一证明有可能是正确的。但由此不能推论,自己提出的有关理论就一定正确;除非事实证明了,这一理论就是正确的。

    比如,你认为1+1=3。我说,不对,应该1+1=2。由此只能证明,从常识的角度来看,我说你不对是有道理的。
    但我提出的1+1=2能从你的1+1=3不对就能得到充分的证明,证明这一定正确吗?不能!
    我惟有证明1+1=2必然成立,这才能证明我提出的1+1=2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如果是简单的否定关系,问题就简单多了。
    比如,一个正常的人,你说是男的。我说,不对,是女的。
    为此,从哪个角度证明都可以。如果能从这个人身上找到一处是明显女的特征,就足以证明你是错的而我是正确的。反之,我找不出一处是明显女的特征,那就可以证明你是正确的而我是错误的。反过来,则反是。
    在这种情况下,两种理论,一个要是成立另一个必然不成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11:31:54
现在是在学习你的理论,并请你解释一下你的例子。
你在证明我错吗?我现在什么都不认为,只想向你请教。请问,你认为你的理论是正确的吗?你愿意向我解释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11:38:32
pengleigz 发表于 2010-1-16 11:31
现在是在学习你的理论,并请你解释一下你的例子。
你在证明我错吗?我现在什么都不认为,只想向你请教。请问,你认为你的理论是正确的吗?你愿意向我解释吗?
是指上面两个例子吗?
因为是你的帖子,我想说明其中的问题。
至于我的理论对不对,是另外一回事;想要了解,可看我的论文。(价值原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11:40:32
[原创论文]价值原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96950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12:30:13
104# 王志成2010 如果是我的贴子,那请你不要离题。至于你的理论,不愿解释的话,就留给你自己去了乐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12:53:38
pengleigz 发表于 2010-1-16 12:30
104# 王志成2010 如果是我的贴子,那请你不要离题。至于你的理论,不愿解释的话,就留给你自己去了乐吧。
看看前面你问的问题,是你先问了离题的问题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13:12:46
107# 王志成2010



可见你讨论毫无逻辑。我并不限制在我的贴子里讨论任何问题。
算了吧,可否请你不要再跟我的贴子呢?
重申一下,对你讨论问题的热情我一直是钦佩的,之所以不想(尽管试图努了几次力)和你讨论,是因为我根本不懂你的逻辑和观点。大家都歇歇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14:29:35
84# 王志成2010
10×甲:10个苹果/1小时,9斤大米/1小时;
10×乙:9个苹果/1小时,8斤大米/1小时;
10×丙:8个苹果/1小时,7斤大米/1小时;
10×丁:7个苹果/1小时,6斤大米/1小时;
10×戊:6个苹果/1小时,5斤大米/1小时;
10×己:5个苹果/1小时,4斤大米/1小时;
10×更:4个苹果/1小时,3斤大米/1小时;
10×辛:3个苹果/1小时,2斤大米/1小时;
10×壬:2个苹果/1小时,1斤大米/1小时。
======================================================================================
本组:平均可生产苹果 6个/小时 大米5斤/小时 (加权平均)
======================================================================================

既然讨论应以现实为准,那么,在上述例子和下面例子中,哪个数据更为现实呢?
1×甲:9.6个苹果/1小时,8.5斤大米/1小时;
6×乙:9.7个苹果/1小时,8.6斤大米/1小时;
10×丙:9.8个苹果/1小时,8.7斤大米/1小时;
13×丁:9.9个苹果/1小时,8.9斤大米/1小时;
30×戊:10个苹果/1小时,9斤大米/1小时;
13×己:9.9个苹果/1小时,8.9斤大米/1小时;
10×更:9.8个苹果/1小时,8.7斤大米/1小时;
6×辛:9.7个苹果/1小时,8.6斤大米/1小时;
1×壬:9.6个苹果/1小时,8.5斤大米/1小时。
=====================================================================================
本组:平均可生产苹果 约9.877个/小时 大米8.84斤/小时(加权平均)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14:44:45
109# pulutake 在有可能发生交换的情况下,生产情况会发生变化。有些人会只生产苹果,有些人会只生产大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15:29:03
在没有弄清价值概念之前就讨论等价交换,犹如在没有学完加减乘除就学乘方开方,没有上完小学先读中学,能不惑乎?同样的问题还发生在:还没有弄清劳动概念却偏谈按劳动分配,还没有弄清需要概念却偏谈按需分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20:59:53
84# 王志成2010
10×甲:10个苹果/1小时,9斤大米/1小时;
10×乙:9个苹果/1小时,8斤大米/1小时;
10×丙:8个苹果/1小时,7斤大米/1小时;
10×丁:7个苹果/1小时,6斤大米/1小时;
10×戊:6个苹果/1小时,5斤大米/1小时;
10×己:5个苹果/1小时,4斤大米/1小时;
10×更:4个苹果/1小时,3斤大米/1小时;
10×辛:3个苹果/1小时,2斤大米/1小时;
10×壬:2个苹果/1小时,1斤大米/1小时。
======================================================================================
本组:标准差,苹果 6.66...  大米 6.66...
======================================================================================
既然讨论应以现实为准,那么,在上述例子和下面例子中,哪个数据更为现实呢?
1×甲:9.6个苹果/1小时,8.5斤大米/1小时;
6×乙:9.7个苹果/1小时,8.6斤大米/1小时;
10×丙:9.8个苹果/1小时,8.7斤大米/1小时;
13×丁:9.9个苹果/1小时,8.9斤大米/1小时;
30×戊:10个苹果/1小时,9斤大米/1小时;
13×己:9.9个苹果/1小时,8.9斤大米/1小时;
10×更:9.8个苹果/1小时,8.7斤大米/1小时;
6×辛:9.7个苹果/1小时,8.6斤大米/1小时;
1×壬:9.6个苹果/1小时,8.5斤大米/1小时。
=================================================================================
本组:标准差 苹果 0.0277  大米 0.043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21:30:38
用标准差表示的产量的平均误差:

前例
苹果:6.66/6=1.11=111%
大米:6.66/5=1.33=133%

后例
苹果:0.0277/9.877=0.00280=0.280%
大米:0.043/8.84=0.00486=0.48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22:41:12
112# pulutake

这是在完全没有交换的情况下计算的结果,一旦考虑交换,并且随着交换比例的变化,计算的结果会完全不同。简单地说,这样来定义价值,价值会随价格变化而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23:02:26
这是两类生产事实,是有很大区分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23:11:05
王兄,如果你愿意跟帖,诚心诚意地讨论问题,且不会顾左右而言他。我愿意再努力一次。

在这两个例子里,只要存在交换,就必定有人只生产一样物品,而不会两样物品都生产。

还记得生产转换点的讨论吗?随着交换比例的变化,有些人的生产情况会从生产这一种物品转到生产另一种物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23:25:23
在后例中,在千分之五的误差范围内,可视为每个生产者的生产情况都是:

苹果:9.877个/1小时;
大米:8.84斤/1小时。

不必交换,每人都是两样东西都生产。


在前例中,误差太大,可认为每个人的生产情况都不同。

正因为每个人的生产各不相同,即便有交换,也没有统一的价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23:34:36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1-16 23:25
在后例中,在千分之五的误差范围内,可视为每个生产者的生产情况都是:

苹果:9.877个/1小时;
大米:8.84斤/1小时。

不必交换,每人都是两样东西都生产。


在前例中,误差太大,可认为每个人的生产情况都不同。

正因为每个人的生产各不相同,即便有交换,也没有统一的价格。
1、如果不考虑交易成本,后例交换也是必然的。大家的生产情况虽然相近,但比较优势存在。
2、前例应该说比较优势比较大,所以价格的变化区间比较大。这也恰好说明,价格不是什么价值决定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23:44:30
1、每个人的生产都相同,还怎么比较比较优势?
2、没有统一的价格,理论的唯一性体现在哪里?与事实相符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23:51:25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1-16 23:44
1、每个人的生产都相同,还怎么比较比较优势?
2、没有统一的价格,理论的唯一性体现在哪里?与事实相符吗?
1、完全相同吗?什么叫比较优势?不要说这种比较优势可以忽略不计哦。
2、什么叫理论的唯一性?为了唯一性可以牺牲事实吗?什么与事实要相符?价值决定价格与没有统一的价格相符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