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芝加哥大学读博时,有个教国际贸易的教授曾用一个例子解释了什么是比较优势理论。我觉得即使不懂经济学的人也能一听就理解。他说,大家承认,弗里德曼的经济学论文是第一流的,很受大家欢迎。假设他也是世界上打字打得最快的人。如果这两件事情都要他自己去做,那他势必要用一部分时间去打字,他写文章的时间就少了,他出产的文章数量就会下降。假设有一个老太,写的论文连自己都看不下去,打字呢,也打得不快。照理说,两个人之间不可能发生交易。可是,如果弗里德曼请老太专职为他打字,由于专业化了,老太会越打越快。弗里德曼呢,可以用所有时间构思论文,并向老太口述,由老太打下来。如此一来,弗里德曼可以写出更多质量更高的文章,拿出新增加的稿费的一部分给老太作为工资报酬。这种交换是互利的,却发生在一个有两种绝对优势,和一个只有两种绝对劣势的人之间。对老太来说,在两种绝对劣势之间,相对来说,打字比写文章还更有效率些。所以,打字就是老太的比较优势,而写文章就成了弗里德曼的比较优势。
将两个人换作两个企业,或国家,结果也是一样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之间仍然会存在贸易。发达国家可以把一切事情都做得比发展中国家更好,似乎不需要和发展中国家交易。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它们有大量的贸易。什么原因呢?发达国家权衡之后,发现有些事情发展中国家虽然做的慢,毕竟是能做的。那就让发展中国家去做,自己就可以做发展中国家做不到的事。这种分工为什么会互利呢?因为人的时间总是不够用的,如果有些简单的事情交给别人做,自己就可以用省下的时间做价值更高,而别人又做不好的工作,然后进行交换,就一定会是互利的。这就证明了各国参与国家贸易,并通过市场竞争,确立自己的比较优势,然后接受这种比较优势所决定的自身的分工角色,各自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相互交换,就能大大提升自己的福利。
----文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