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614 1
2010-01-17
中国时报20100117江静玲__一场蓄势待发的阶级战
伦敦传真-一场蓄势待发的阶级战
·
2010-01-17
·
中国时报
·
【江静玲】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10011700259,00.html


 曾经有一度,英国人明了自己是谁。英国作家杰里米帕克斯曼(Jeremy Paxman)在《所谓英国人》(The English , A Portrait of a People)中以一长串形容词描述英国人,「彬彬有礼、冷静自持、保守内敛。」;「阶级分明、心胸狭隘、拙于情感表达。」



 现在,英国人当然还是知道自己是谁。只是,这个话题变的愈来愈敏感、沉重,尤其是英国社会长久以来存在的「阶级」问题,从政客到舆论,大多不愿意谈论这个议题。



 英国大众也多宁可相信,这不是一个受到阶级约束的社会。上百万的人守候在电视机前观赏「The X Factor」,参与票选英国明日之星的节目,深信有才能,肯努力的人,最后一定会出头。毕竟,现在已是廿一世纪,何况英国一直是现代民主先进国家。




 可是,英国人心知肚明,预期在今年五月举行的全国大选,卡麦隆领导的保守党若一如预期获得胜利。卡麦隆将是廿一世纪,英国贵族学校伊顿公校(Eton)教育的第一个英国首相。而在此之前,伊顿公校已产生过十八个英国首相。



 卡麦隆组阁,代表的不仅是右派保守党重掌执政权,更是英国上层社会菁英重返政治领袖地位的表征。二战后,英国保守党执政历史中,除了麦克米利恩和道格拉斯赫姆是伊顿背景外,接着的几位首相希斯、撒切尔夫人和梅杰都非权贵阶级出身。撒切尔夫人致力矫正口形,练就一口上流社会的女王式英语,仍摆脱不了「杂货店女儿」的出身;梅杰努力进修成为会计金融专家,大家却仍记得他是「马戏团班主之子」。相较之下,纵使是保守党重新执政,权贵阶级出身的卡麦隆出任首相,对英国政治和社会,自然存有某种显而不见的微妙意义。



 来自苏格兰卡迪市(Kirkcaldy)牧师家庭的现任英国首相布朗是工党执政十二年来,第一位企图戳破英国阶级与特权的政客。布朗借着国会首相质询时间,指称保守党的遗产税制跟卡麦隆伊顿出身,与富人权贵为善的背景相连结。



 布朗虽以嘲讽方式批评卡麦隆,但英国媒体不全然认同;英国国会议员,包括工党政客们,也都不喜欢布朗如此赤裸裸的陈述英国的社会阶级问题。可怜的布朗,反成了国王的新衣中,高喊国王没有穿衣服的人。



 英国社会阶级分隔与差距,其实比种族问题严重。出身家庭和教育背景,依然是社交和职场上的重要指标。深入英国社会,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封闭的社会,私立学校教育体系仍扮演中心角色。英国上层和中上阶级,传统上是菁英私立教育的把持者,这些家族,数个世代来,均就读同一学校,如卡麦隆,他的父亲和祖父也都是伊顿毕业生。从某个角度而言,这是一种社会阶级的保护主义和机会垄断。



 去年底出炉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英国接受私立学校教育的比例只有七%,却有高达七五%的法官、七○%的金融业主管、四五%的高层公务员,以及三二%的国会议员,从这百分之七的私立教育体系中产生。而在这百分之七的特权者中,进入像伊顿这种贵族学校的比例则不到一%。这种精英体制的联络网和影响力,超乎局外人想象。英国社会公平吗?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英国下一世代的专业人士,将全部由目前仅占社会三○%比例的中产阶层和中上阶层家庭中产生。




 卡麦隆打从开始就了解,自己的权贵背景,也颇能以此自嘲,说欧洲媒体指他是「皇室混蛋」,因为他与英国皇室有远亲关系。他清楚自己无法摆脱社会特权阶级出身的事实,索性承认自己幸运外,更呼吁大家,「不要看我从那里来,看我将往那里走。」



 观察一名政治领袖,不看他从那里来,只看他要往那里走,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鉴往知来,放诸四海皆准则。老英国泾渭分明的社会阶级意识,在这次大选中,势将挑起一场新大战。


 (clchiangr@yahoo.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17 12:57:27
看看。有思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