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经济学》之三——生产和消费
(一) 先说说消费中的一些问题
消费的过程,就是损耗消费品的过程。消费品被损耗完后,要进行更换,这就有个消费周期。
什么叫消费周期呢?答:某种消费品的消费群体,全部更新该种消费品一遍所需的时间就叫该种消费品的消费周期。在数值上它等于该种消费品的平均寿命。例如,假设中国每年电视机的产量是一千万台,电视机的平均寿命为十年,那么第一年就有一千万户拥有电视机,电视机的消费群体就是这一千万户;到第二年又增加了一千万户,电视机的消费群体增为两千万户。一直到第十年,电视机的消费群体就达到了一亿户。可是到第十一年,社会上虽然又生产了一千万台电视机,但这时电视机的消费群体却不再扩大了,因为这时第一批用户的电视机已坏,这批电视机全部用于补充消耗了。而且从此以后,电视机的消费群体将不再扩大,固定为一亿户。它们每年对电视机的需求量为一千万台,全部更新一遍需十年,这十年就是电视机的消费周期。消费周期对于消费单位对消费品的平均占有率影响很大。还接着上例来说,在上例中,电视机的消费周期为十年,消费群体为一亿户。若再假设中国共有四亿户人家,那么对电视机的平均占有率就是25%,可是如果把电视机的平均寿命提为二十年,那么在同样的条件下,平均占有率可达50% 。
什么叫坏损速度呢?答:在一个消费群体中,某种消费品在单位时间内的坏损量即为该种消费品的坏损速度。其值等于一个消费周期前,该种消费品在单位时间内的产量。在上例中,第一年生产的电视机要到第十一年才坏损,坏损量等于第一年的产量,故在第十一年电视机的坏损速度为一千万台/年。坏损速度同样也影响消费单位对消费品的平均占有率。在某一年中,若坏损速度低于产量,占有率将增大,否则将减小。坏损速度有时候也可以叫消费速度。
从上例还可以看出,当一种新产品刚刚问世时,社会对它的平均占有率增加得很快,可是当一个消费周期过去之后,增加得就很慢了,这是因为这时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产品要用于补充消耗。所以在比较两个国家或两个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增长速度时,不能光看数字,还要看它们各处在什么时期。
(二)再说说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生产的目的是消费。有人说:“不,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交换。”其实,交换的目的还是消费,所以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消费。
生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原材料的生产,一类是消费品(这里的消费品包括生产性消费品即劳动工具,还包括生活消费品,是广义的消费品)的生产。原材料的生产是创造财富的过程,使物质财富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而消费品的生产则不创造财富,只相当于把鸡蛋煮熟。消费品的生产不仅不创造财富,而且还要消耗财富,例如煮鸡蛋要消耗燃料、锅等。
原材料的生产使原材料增多,使国家(或社会)富裕;消费品的生产使原材料减少,使国家(或社会)贫穷,但使生活消费品增多,使人民富裕;人民的消费使消费品减少,使人民贫穷,必须不断补充才行。这是生产和消费对民富和国富(或社会富裕)的影响。
懂得了民富和国富(或社会富裕)的关系以及生产和消费对民富和国富(或社会富裕)的影响之后,就很容易知道应当怎样调节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来使人民和国家(或社会)尽快地富起来。
在这里,我拿取水和用水做个例子。假设天津地区对水的消费速度是每年1000吨,这1000吨水全部要从长江调来,而从长江调水假设需要三级抽水,在长江边上是第一级抽水,在中间是第二级抽水,在天津边是第三级抽水。如何设计这三级抽水的抽水量?当然要开始从第三级设计起。因为天津地区的用水量是一年1000吨,那么第三级抽水的水量应该是每年略大于1000吨,假设是1100吨(留10%的损耗);第二级抽水量应该略大于第三级,假设是1200吨;第一级应该略大于第二级,假设是1300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天津人民源源不断地有水用,即能源源不断地补充消耗。如果达不到上面的理论值,那么天津整体就缺水用,要么所有天津人民都缺水(平均分配制度下),要么一部分人不缺水,一部分人缺水(不平均分配制度下)。
国家(或社会)的生产和消费与上例很相似,任何一种消费品都可以用上面的水来替代进行分析。我们就来分析自行车吧。
假设中国有四亿家庭,每个家庭最低保证1辆自行车,那么全国就需要四亿辆。假设自行车的平均寿命是10年,那么全国每年最低要消耗掉四千万辆,所以国家每年最低要生产四千万辆进行补充。再假设一条自行车生产线一年能生产1万辆,那么全国就得建4000条生产线。再假设一辆自行车消耗钢铁20公斤,那么一年仅自行车这一项就需要钢铁80万吨,如果也扣掉10%的损耗,就需要钢铁88万吨。这就需要先建一个年产钢铁88万吨的钢铁厂。如果建不出来这个钢铁厂,那么最多就只能有一部分家庭有自行车,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就是空话。其它任何消费品都与此一样。
所以,要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得先建设重工业,使原材料的生产速度达到要求。
要先建设重工业,就得先制造大量的机床等机器,还要造大量的采掘、冶炼设备,还要造大量的运输设备,还要建大量的厂房,那么这就要求把大量的原材料如钢铁、煤炭、水泥、石油等投到这些方面来,生活消费品的产量势必要压低到最低限度。如果不只能做,只想享受,有一点原材料就造生活消费品,那么重工业的规模就不可能扩大,原材料的产量也不可能提高,那么生活消费品的产量也高不到哪里去,就永远只能有少部分人享受。即使你也天天喊着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其实你的做法是与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做法背道而驰的,你的话也就永远是美丽的谎言。
生活消费品的总产量不够,这就是穷人贫穷的一个原因。为什么会造成总产量不够,是因为大量原材料都被富人提前享受掉了,没能追加到原材料生产上去。
总结:
人类最科学最合理的生产规律是:生活消费品的生产量要根据全体人民的生活需求量进行生产,原材料的生产量要根据生活消费品的生产量进行生产,原材料的产量要保证能源源不断地提供给生活消费品的生产部门,这样人民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活消费品。这是一个供水系统。
而要实现上面科学合理的生产,全国(或全社会)没有一个统一的计划是做不到的。而要实现统一计划,就得要求全社会的生产资料归公有,这样才能接受统一指挥,否则,私人是不愿意接受统一的计划安排的,他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他自己说了算。所以,只有公有制才能有统一的计划,所以公有制才是最合理的,才最符合全体人民的要求。而全体人民却没有人知道公有制的这个好处,以为只要自己奋斗就可以了。而自己在私有制制下勤劳奋斗的结果,是永远都有大多数人贫穷。
补充说明:粮食也包括在原材料之内。传统经济学都把粮食看作生活消费品,这是不对的。用粮食加工成的馒头、米饭才是生活消费品。
找到了人类最科学最合理的生产规律,《穷人经济学》到此就可以完结了。你看经济学简单不简单,哪需要什么高深的学问;和货币也没有关系,我这里没扯到货币吧;和利润也没有关系,我这里也没扯到利润吧。可是,传统经济学都把货币也拉过来研究,把利润也拉过来研究,这就使经济学变得异常复杂起来,也就俨然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了。究竟货币是什么,利润究竟是什么?下面就要谈货币和利润了。要谈货币和利润,就得谈商品交换,就得谈市场经济。而且即使不谈货币和利润,也得谈市场经济,要把市场经济的生产规律找到,把它和上面的最科学的最合理的生产规律相比较,看看到底谁好。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光吹不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