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983 0
2019-02-10

4175.核聚变、核裂变与热浪、寒潮

2019.2.10

核聚变包括光子聚变和原子聚变,光子聚变是正负电子聚变为光子的过程,原子聚变是光子聚变为原子的过程,原子聚变是光子聚变的继续。

环境温度由环境中的光子密度决定,所以光子聚变表现为升温过程,带来热浪;原子聚变表现为降温过程,带来寒潮。

纬度温差表现为低纬度区域温度较高,高纬度区域温度较低,说明光子形成与两极的距离有关,或者原子聚变与两极的距离有关。高度温差、深度温差表现为光子密度的另一种梯次分布,形成原因更为复杂,因为有宇宙射线的影响参与其中:核裂变带来高温,核聚变产生低温,连续核聚变可以产生非常低的环境温度。所以,地球大气热层下面的环境温度最低,然后逐渐上升。热层下面的环境温度,两极附近反而高于赤道附近摄氏30到40度左右。

地下的环境温度变化我们难以深入考察,通过层次现象和《元素周期表》不同元素的熔点变化分析,也存在升温、降温的交替变化。

地球拥有地日、地月两个星际磁场,分别与两个星球交流正负电荷,会带来磁场温差的叠加效应。与纬度温差不同,高度温差和深度温差可能与磁轴的距离有关。

正负电子不仅可以聚变为光子,光子也可以裂变为正负电子。前者表现为升温过程,后者表现为降温过程。强对流天气可以产生冰雹,说明大量光子在局部磁场中裂变为正负电子,带来电闪雷鸣的同时,还带来了局部降温、升温过程。星际正负电荷的交流不仅可以产生光子,也可以裂变光子,完成正负电荷交流的过程。这又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可以产生光子积累,也可以消除光子积累,达到环境温度的相对稳定。

季节温差是变相的纬度温差,源于星球轨道倾角和磁轴“漂移”。昼夜温差源于昼夜宇宙射线的强度不同,产生核裂变的影响不同。

环境温度是光子形成、裂变和原子形成、裂变综合反应的结果,不是单一因素所致,但有主要原因形成。所以,还是可以分析预测的。

本文只是分析了环境温度形成的主要原因,仅供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