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需求定律不可以成立已经有过多次论述了。基本的理由有三条,即网帖“需求定律不存在的三条理由”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5934所述的内容。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多个方面说明需求曲线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更无需谈论其向上抑或向下了。
西方经济学主流流派对于需求曲线向下往往给出以效用理论的无差异曲线为依据的证明,这个证明过程可见于每一本微观经济学教科书,其不可成立和滑稽也已经在帖子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5577 “主流对需求曲线向下的悖论式证明”当中说明了。当然除此之外,需求曲线存在并向下的错误还可以从多个角度论述。
先谈谈“量”的问题。无差异曲线当中的消费数量变量Q和需求定律当中的需求量Q不是同一个概念。效用曲线当中的数量虽然是一个积累量,但却是从时间0点到t点的累计,在时间轴上从0到t的积分总是可以表达为时间t的函数形式,因此本质上属于存量概念,《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当中谓之“流存量”,即是一个对应于时点t的变量,描述的是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事物存在状况,比如食品的消耗量可以看作是在某一时点上胃中食品的数量。而需求定律当中的需求量一开始就被定义为一个流量,流量是两个时间变量的函数,而不是单一时间变量的函数。
关于需求量被定义为流量这一点大家都十分清楚,因为每一本经济学教材都会特意提到。但是,价格是存量即随时而变尽管大家都感触深切,但是经济学理论却对之三缄其口。倒是搞数学的教授对此说得比较明白,在一本由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北大、清华、人大三校数学教授联合编写的考研数学复习全书(经济类)当中我发现了这样一道例题,题目原文抄录如下:
【设某商品的需求量D和供给量S,各自对价格P的函数为D(P)=a/P^2,S(P)=bP,且P是时间t的函数,并且满足方程dP/dt=k[D(P)-S(P)],其中a、b、k为正的常数。求:(1)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均衡价格Pe;(2)当t=0,P=1时的价格函数P(t);(3)limtP(t)(t→∞)】
这个例题的解答十分简单,不再于此重复。其中明确地将价格变量作为时间的函数来描述,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把供求量看作是价格资自变量的函数,导致了需求量和供给量也变成了时间的函数即存量概念,这就完全背离了经济学关于需求量和供给量是流量的定义。但是,这个概念错误的经济学应用题倒是表达了一个正确的数学变量的逻辑规律,即存量变量和流量变量不能够直接构成一一对应的逻辑关系。
“需求”这个概念,大家都默认为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需求”的简称,而不是指已经过去的时段内的需求历史。也就是说,讨论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是讨论当前价格对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需求量的影响,即时点t上的价格Pt对时间段t+⊿t内的需求量的影响。这样一来,我们难免要疑问:为何时间点t上的价格数值会对⊿t内的需求产生影响?比如,大年初一早上起来市场上的价格或者口袋里的钱是如何影响今后一年的消费的?为何到了中午时口袋里的钱和市场价格对一年的消费没有影响?显然,任何一个时段⊿t内都有无数个时间点,而一个时段内只有一个流量而有无数个存量,故而存量和流量不能够一一对应起来。
::>_<:: ::>_<::
其次,无差异曲线和需求定律描述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需求定律本意是要描述交换当中的量价关系,对象是“交换”;而无差异曲线所要描述的是消费过程,而物品消费过程并非商品交换的过程,交换在前而消费在后。消费过程只能消费原本属于他人而现在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个效用变化过程由于是在交换之后,并不涉及任何价格因素,或者说,价格表现的交换过程已经是历史事实而不可更改了,不存在一边吃喝一边盘算价格的问题。反过来说,交换过程仅仅是换取商品所有权的过程,商品还没有被消费,仅仅是属于自己所有了,商品的效用要待到消费时才能表现出来。即便是考虑“预期的效用”问题,这个预期也是在交换当中“一下子”得到的,并非是一个渐变的效用变量。
这就是说,由于消费过程并不是购买过程,效用理论当中的数量并不涉及到“交换的比例”即价格这个问题。效用无论是否承认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同流派都承认效用有一个最大值点存在。这个认识可以使我们认识到,需求量是一个常数,即对应于最大效用点的量。但是,有人不承认这个“需求量”概念,而是要在胃的入口安装一个计数器,把计数器上反映出来的吃到胃里的数量当作“需求量”,却忽略了这个数值和早已经成为历史事实的价格没有任何关联——在一餐饭食当中,每一口食物都是以一个同样的价格买回来的。
无差异曲线的荒唐我在其它帖子当中多有提及,这个理论其实完全违背了消费者是理性人的假定。“口袋里的钱购买多少某种商品”和“消费者需要多少某种商品”完全是两个概念。因此,钱购买多少商品和需求多少商品不是一回事,不同用途的商品的消费量之间没有可以替代的数量组合存在。萨缪尔森给出的“服装-食品”效用无差异例子总使人百思不得其解:难道一个人会在“穿着华丽的衣服而饥肠辘辘眼冒金星”和“赤身裸体地在酒店里山珍海味大吃大喝”之间取得同样的效用吗?
^Q^ ^Q^
再次,由于经济学在“价格”概念上其实是十分模糊的,我们反观需求定律就会发现,这种概念模糊也反应在其中。价格和价值概念的差异是经济学一直没有解决的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明确了两个基本概念的不同和联系,指出价值变量是用于描述一个人对一种物的价值判断的,是1+1的逻辑关系;而价格变量是用于描述交换的,是“交换的比例”,是2+2的逻辑关系。个人对两种事物的价值计量的结果,只能决定他对这两种物的交换比例的认可程度即底价,而非决定了交换的比例。交换比例是由两个交换者共同决定的。任何一个交换者如果不具有或者放弃对成交比例的决定权力,他就不是一个经济学所要求的“理性人”了。
因此说,用于描述单一消费者对自己所有的物品的消费过程的效用理论,其中的“价格”概念其实只是“价值”概念,并非作为交换比例的价格概念,因为这里是1+1。如果认为存在一个作为自变量的市场价格,而消费者只有接受的权力,那么这个消费者就不是作为交换比例的价格的决定参与者了,也就不是一个理性人了。显然,在这里效用理论和供求理论犯了同样的错误:描述的问题都属于1+1的问题,和交换无关。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将价格明确定义为“交换的比例”。有人指出,这种定义其实是狭义的,更进一步的、本质的定义应该是“代价”。然而,一个商品从生产制造到被消费掉,经历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代价”:生产的成本、交换的比例(支付)和消费时的费用。如果执意要让“价格”概念广义化,就要指明所说的“价格”是哪一个阶段的“代价”。为清楚起见,我们当然可以P1、P2、P3来分别代表不同阶段的“价格”,但是,要注意,一码归一码,不要在进一步的讨论中把不同阶段的代价在“价格”的名义下混用一气。比如不能够将P1的变化当作P2用来讨论交换,也不能把P2当作P1或者P3来讨论生产和消费。对于P1和P3,其描述对象是1+1式的,即一个所有者对一种商品;而P2是描述2+2的交换问题的,是两个所有者面对两种商品,不可同日而语。
而用效用理论来佐证需求定律的成立,其实就是将P3拿来描述P2过程了。
^_^ ^_^
此外,大家都清楚,需求定律是在遵从萨缪尔森的教导“一定要保持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个教导是一个严重错误的教条!——参见)用以描述量价关系的。什么因素是被“保持不变”的条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当中的注释是“偏好和收入”(至于“供给量”有没有变化或者不变,则没有一本教科书提到这个问题,更不要谈为何变化或者不变了。此话题暂且按下不表)。现在我的问题是:偏好不变的情况下,效用会发生变化吗?或者说,按照效用理论的说法边际效用是逐渐递减的,在这个边际效用递减的过程中,偏好也没有变化吗?或者说,当我们吃饱喝足心生厌倦的时候,是不是我们的偏好还没有改变?
假如在随着消费量的递增逐渐达到需求之量的过程当中,我们逐渐厌倦了,可以被解释为我们对物品的偏好在逐渐改变,那么,无差异曲线描述的过程就不是一个“偏好”保持不变的过程,而用一个偏好逐渐变化的过程来证明一个偏好要求保持不变的过程,是不是有点牛头不对马嘴呢?
关于这一点,我们有必要看看经济学是如何定义“偏好”的:
【偏好】preference,对一种货物、事件或项目的喜好,其程度高于对一种或多种其它货物等的喜好。偏好函数,就是这些偏好的一种序数排列。如果一个人对X的偏好胜于Y,那么我们可以说,他得自X的效用大于得自于Y的效用(《现代经济学辞典》,戴维·皮尔斯主编,毕吉耀谷爱俊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
因为我们总是可以把后一个单位的消费量看作是Y商品,而前一个单位消费量看作是X商品,从以上偏好定义可以看出,效用的渐变过程其实就是偏好的变化过程。
西方主流用一组无差异曲线对需求曲线向下的证明过程在萨缪尔森《经济学》当中演绎得十分清楚。然而,每当我看到这个证明过程的时候,都会想到一个词俗语,说得雅点儿叫做“熟视无睹”“视而不见”,说得难听一点就是“信口雌黄”“睁着眼睛说瞎话”。为何如此评价?如果用单独一条无差异曲线可以证明量价负相关即需求曲线向下,我们当然可以说效用无差异就等于是偏好保持不变,然而,明明是使用了一组不同效用值的无差异曲线,明明是均衡点从一条无差异曲线上跳到了另一条效用值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上(即当价格增加的时候,由于预算线的旋转而从以一个较高效用的无差异曲线相切,逐渐变为和效用较低的无差异曲线相切),明明所推导出来的需求曲线就是由不同的预算线和不同效用的无差异曲线上的切点连接而成的,萨缪尔森老先生还是执意地说,“请注意,推导需求曲线并未涉及到‘效用’概念——我们的推导完全建立在水平相当的无差异曲线基础之上”。
显然,主流的理论已经认识并注意到了当效用变化就是偏好变化这一点,因此,萨缪尔森才刻意地强调用效用无差异曲线证明过程“并未涉及到效用概念”,只不过这个“刻意”犹如掩耳盗铃,显得欲盖弥彰,反而成了笑柄。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认为,效用概念和价值概念其实是相通的,同时认为作为交换比例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当然不是一个价值变量而是两个变量决定一个底价)。这样一来,结合上述“偏好”的定义,我们就知道,偏好和效用相通,效用和价值相通,而价值又决定价格,因此,价格其实和偏好是相通的概念,或者用数学语言叙述为“偏好和价格是正相关的”。一个人如果对某种商品的偏好改变了,也就等于是他对这种商品的价值判断改变了,当他获得并消费这种商品时其效用也就会随之改变,那么他对通过交换获取该商品时的价格预期也会发生变化。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改变了对交换的价格预期,我们只能判断说他对商品的偏好发生了变化。偏好preference的同义词first choice(首选)对理解“价格和偏好相通“这一点或许更有帮助。
或许以上绕的弯子有点远了,大家可以回头看看西方经济学当中的效用理论的思想。《西方经济学的终结》认为效用概念是经济学在对价值概念不得要领的情况下给出的一个叠梁架屋的多余东西。效用理论自身一直声称效用是价值背后的东西,即效用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价格。由此我们就知道了,如果偏好不变就是效用不变,就是价值不变,就是价格不变,这显然产生了内部矛盾,即不应该存在偏好不变之下的价格变化问题。
这样一来,在“偏好不变”的前提下展开的供求定律,其实就等于是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展开的,即是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讨论价格变化的影响,供求定律变成了讨论一个常数和一个变量的关系,自然是子虚乌有。之所以出现这种荒唐的内部逻辑矛盾,归根结底是西方主流经济学违背了经济学对象是理性人这一假定,把交换者看作是被动接受价格的非理性人,而不是作为交换比例(价格)的参与者和决定者对待。
orz Orz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5 10:31:38编辑过]




CHAMPION:连西经“需求”的概念你都不同意,当然就没有什么“需求定律”了。
我理解的西经的“需求”是“可能的交易量”;而你的“需求”是满足需要的量。能否先放下你的需求概念不表,只用西经的“需求”概念来批“需求定律”?
“无差异曲线当中的消费数量变量Q和需求定律当中的需求量Q不是同一个概念。”
当消费者要购买的品种存量为零且假定购买就全部消费时(这是一个允许的抽象),两个Q表示同一个量。有了这几个假定,偏好与购买就可以直接建立联系,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就可以相切。
你理解的偏好似是“偏好水平”而不是“偏好关系”,这可能也会有问题。比如,“假定偏好稳定”,就偏好关系而言,就是说,对不同类物品组合的偏好排序不变;而对于偏好水平而言,就意味着某一“序”上的偏好。这样,偏好关系可以不考虑效用水平,但偏好水平与效用水平当然相关。而西经谈到偏好时往往是偏好关系而不是水平。

回ruoyan的话:
首先假定你的理解是西经的正解吧。
不过我的考虑是,如果一个人压根就不需要,怎么有“可能的交易量”呢?如果一个人需要那么多,为何又不可能发生这个交易呢?如何知道一个人可能交易量是那么多?仅仅因为他的钱够用吗?一个人回因为钱足够而买回1万个馒头吗?拿消费者口袋里的钱去除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作为理性人的理性如何体现?

关于“无差异曲线当中的消费数量变量Q和需求定律当中的需求量Q不是同一个概念。”
我在主帖当中已经有解释:一个是存量,一个是流量,是性质问题,不是量值差异问题。


而西经谈到偏好时往往是偏好关系而不是水平。
在对经济变量进行数学化处理时,你不能用一个变量表示一种“关系”,只能表示一个变量本身。比如Y=F(X),只有F是表示Y、X的某种关系,而Y、X只是表示两个变量。
西方经济学完整的需求定律的表述当中,偏好是放在自变量当中的,即放在括号()之中的,而非放在()之前的关系符号。



不知道楼上要说什么。你是说“中国的人权其实就是很差,不承认差是因为篡改了美国人的人权定义”?
不过你说的定义不一致的情况的确存在,但重要的是能够自圆其说才行。在主帖当中,我引用了一个数学题,这不是中国的数学教授的错误,而是西方经济学经常出现的错误,需求量和供给量不应该被表示为存量,这不是我篡改的吧?
还有偏好和效用方面,你再仔细看看,我好像也没做什么篡改,只是用西方的基本概念说明它自身的结论不成立而已。





这个问题凯恩斯不是已经解决了吗!只有萨缪尔逊的浆糊经济学才有这种问题.谁让你们把他当成正统的西方经济学啦.


也来忽悠忽悠!!!
需求分析——一个与供给相对应的需求解
在商品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商品的供需状态是理论界乃至政府关注的焦点,它是经济政策取向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冷热不均的我国经济,供需机制更是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但纵观中外论著,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没有一个准确的需求概念,不少西方经济学家已发现其在应用中存在不同的涵义,如萨缪尔森所言:“不要把‘需求的增加’(即整个需求曲线向外移动)和‘需求量的增加’(即由于价格变动而引起的沿着没有改变的需求曲线的变动)混淆在一起……。”需求似乎不是量的表示,
需求,似乎是非常明确的,从无有人注意过问,但如果真的追问起来,人们经常使用的需求究竟是什么意义呢?其本体为何?那么,其回答至少有以下三种:第一:表示人的主观欲望,诸如对水的需求,对货币的需求,对爱的需求,“人类的需求是指明人类所想要得到的事物、劳务、商品和环境”,“一些物品就人们对生存资料的需求来看是过剩的,但就人们对享受资料的需求来看则可能是短缺的;或者对享受资料的需求来看是过剩的,但就对发展资料的需求来看又可能是短缺的……”第二,需求是指明在一定收入状态下,消费者随市场价格变动所愿或能够购买的到的商品。“需求 在形式上通常被定义为在给定的时间和各种价格水平上将被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服务的总量”“从需求层次角度看,人们的需求一般由吃、穿、用向住、行发展的……为实现住、行条件的改善,进而促进其需求的扩大,应做好如下工作……”。第三,需求是指明能够换取商品并构成支付的货币。“总需求是指明价格、收入和其它经济变量限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厂商和政府要支出的数量……”,“国民经济是短缺还是过剩,是相对于货币支付能力为基础的需求或有效需求而言的。”很显然,上述三种需求概念的内涵是不同一的。其应用严重违犯了逻辑概念同一性原则。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给予重新区分界定。如果不重新界定,那么,它将永远干扰人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1,需求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仔细分析上述三种需求概念,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根本不属于同一范畴的概念。对水的需求,对爱情的需求 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欲望。“人类需求问题显然同人的价值观和人类动机相关联。”它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载体,而以商品和货币为载体的需求则属于客观需求,一个主观范畴,一个客观范畴,显然不能同一而语,而与供给相对应的且能同供给相交换的需求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呢?第一,作为人的主观欲望,它不可能与供给相交换,世界上至今还没有按需分配的产品社会。第二,人类的主观欲望是无限的,“欲望比满足欲望的手段增长更快。”再大的供给也不可能均衡人类的主观欲望。第三,在我国现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相对主观欲望不可能表现为供给过剩。其实,此处的主观需求是人们的主观需要的同义语。
2,需求是商品的,还是货币的
客观需求包括威武种“一种是从商品为本体,另一种以货币为本体,而作为与供给相交换,且能形成供需均衡的,需求究竟为何物呢?其实进入市场并以与供给相交换的需求具有特指的内涵,必须是能够与供给相交换并且进入市场的货币,作为商品,其直接就可以满足需要,无需交换,也无法交换(物物交换已不是现实的交换形式),因此,与供给相交换的需求必须是以货币形式存在,谁拥有货币谁就拥有选择权,拥有购买力,拥有需求,无论是收入还是借贷。其实,我们日常所说的需求是一种显在需求,是能够与供给相交换并不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数量,而储蓄,未来收入以及未在市场上流通的一切货币,我们均称之为潜在需求。但如果有什么原因刺激,潜在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就可以转化成显在需求。
3,需求是一般的,还是具体的
分清这个问题很重要。我国当前理论研究中的分歧和实践中的误导部分是由于对需求认识不足所导致。第一我国当前的需求不足是结构性的,还是整体性的。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和福利事业市场化的结果是扩大需求,还是扩大供给呢?很明确,货币是没有标志的,并没有标明什么货币只能购买什么货物,无论人们如何利用它,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是买衣服还是买粮食,需求并不存在结构,存在结构的是人们的消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需求即是指明消费,消费是人们购买选择商品的一种经济行为,所谓的结构性不协调只是生产和消费的不协调。无论你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也不可能增加或减少社会购买力——需求,而开心新产品或福利事业市场化的结果,在市场货币流通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加的只能是供给,使人们的货币投向更加分散,需求反而相对大大减少。也就是说,需求是一般的,而具体的则是人们的消费行为。
经济学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合成需求概念:认为需求包括二个要素,即需要和货币。其实,这是错误的。穷人需要量大货币量少;富人则相反,很多需要已基本满足,而货币量较多,那么,需求以何为标准,究竟谁的需求大,谁的需求小。其实,这是由于人们未能明确区分需要、消费和需求的真正涵义。首先,需要是人自身所具有的,有个人偏好,同时也受修养、风俗、时尚所影响,有追求满足的倾向性;而需求则是进入市场交换且能够构成支付的货币,是一种身外之物,只有多少,无所谓满足不满足;消费是利用需求满足需要的一种具体行为,有利用有限需求购买多少,购买何种商品的选择性。其次,需要是具体的,一种需要不能代替另一种需要,如饮食需要不以代替温暖需要,精神需要不能代替物质需要;需求则具有一般性,没有此商品或彼商品的具体需求,只要有货币,它就可以满足任何需要;消费则是需求满足需要的中介。需要是消费的动机,需求是消费的条件,没有需要就无需消费,而没有需求则无法消费,需求决定着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水准,是满足需要的能力。可见,合成需求说的是消费,需要和货币均是消费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已,但他们三者并不是同一的,谁也不能包括和代替谁。

1,需求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2,需求是商品的,还是货币的
3,需求是一般的,还是具体的
我认为xieyongxia的这三个问题提得很好,比较到位。
需求是主观的,因为密切相关的“价值”就是主观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我说的“2+2”问题,不要只看到一种商品和一个需求者;也不能把需求问题和货币硬性扯在一起,要把概念定义在一般的商品交换上,比如两种物品交换、两种货币交换等等更一般的2+2模式上,这样的理论才有普遍意义。
因为需求是主观的,所以需求不是一般的而是具体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5 10:14:47编辑过]

对你的2+2不是很了解,但需求如果是主观、具体、商品的,则不可能是如供给相交换的需求,建立在此需求意义上的需求曲线确实不存在,因为它是人们的消费行为。但这不符合马歇尔把供需放在一起的本来意义,因此争论该需求曲线如何如何根本没有意义,因为讨论不是建立在同一前提的基础上的。
其实,什么时候,商品需求也不是主观、具体、商品的,因为他不可能与商品交换,特别是在宏观意义上。人们的经济系统的两端供给与需求就不可能存在什么均衡了,就不存在什么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的失衡状态了。因为人的主观上的需要是无限的,而满足需要的能力什么时候都是有限的。

楼主其实没有真正把握需求的真正涵义
附一篇文献
价格变动与需求变动——将货币作为内生变量的分析
 
内容提要:新古典需求理论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是商品的可替代性。如果货币性需求面对的商品不可替代,在商品价格变动时,由于马歇尔效应,将会出现财富结构中商品和货币的互相替代现象,价格变动中需求变动的事实可能与新古典需求理论的描述恰恰相反:商品价格上升意味着货币贬值,在资产选择的理性驱使下,人们将降低现金余额,其结果是货币对商品的需求上升。 
关键词:价格 货币 需求 供给 
一、 需求与需求量 
 在货币经济中,货币与商品的交换脱胎于商品之间的交换并且取代了商品之间的交换。在人们的观念中,价格是货币对商品的一种交换比例衡量;我们还应该看到,价格同时还是商品对货币的一种交换比例衡量。例如,用货币衡量土豆的比价表示为:2公斤/元,而用土豆衡量货币的比价则表示为:0.5元/公斤。 
 交易是持币者和持物者双方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需求是货币对商品的需求,也是商品对货币的需求。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当我们将这个双向过程理解为货币持有者是“需求方”,商品持有者是“供给方”的时候,持币的需求者的决策范围是MV①,持物的供给者的决策范围是PY②。也就是说,在货币经济中,市场需求是由货币收入M和货币流通速度V共同决定;市场供给是由商品量Y和商品价格P共同决定。MV和PY都是用货币量衡量的(如:元),不是用实物量衡量的(如:公斤)。在货币经济中,用货币量衡量的需求是交易量与交易价格的乘积,同时也是需求量与需求价格的乘积和供给量与供给价格的乘积。需求不可能是一个物量概念Y(如5公斤大米),必须是一个货币的量值概念PY(如:6元/公斤大米×5公斤大米=30元)。社会货币存量M和商品存量Y 不可能建立数学关系,即:M≠Y。货币量值的需求MV和货币量值的供给PY是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MV=PY成立的基础。 
 在宏观经济上,总需求只能是货币量概念,物量概念的总需求根本不可能存在,原因很简单:大米和电视机不能相加。 
 在本文,我们将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PY作为逻辑的起点。其中,M、V、P、Y分别代表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价格水平以及交易量。费雪是这样解释这个等式的:“在一年内的交易额中,付出的货币等于所购买商品的总值。方程式有货币的一方和商品的一方。货币一方是货币数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商品一方是交易数量与交易价格的乘积。”③ 
二、新古典需求理论的假定与逻辑 
 货币对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这就是新古典的需求定理;商品的供给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减少,这就是新古典的供给定理。当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在某一点达到平衡时即形成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格。 
 就某一商品而言,新古典需求理论中量与价的互动包含着若干个“其他条件”不变④,没有这些假定前提,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不能成立。即使这样,新古典经济学仍然没有能够为“吉芬商品”的存在找到了一个自圆其说的假定和逻辑,只能用“例外”处理。在面对需求理论的特例“劣等品”和“吉芬商品”时,新古典经济学是以“收入效应为负”来进行解释的。如果恩格尔曲线的实证结论可以用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零解释所谓“劣等品”的话,对需求量和价格同方向变化的商品(吉芬商品)的解释似乎有点牵强。“马歇尔第一个发现,所谓的需求普遍定律,可能存在例外,也即吉芬之谜,用现代语言说,吉芬之谜也就是价格变动的正收入效应绝对值很大,超过那种变动的负替代效应。罗伯特·
 微观经济学的马歇尔需求函数意味着,将货币完全变现为商品才是理性的(满足预算)。这与马歇尔效应中K的变化是矛盾的。 
 在需求价格与需求量的互动过程中,无论在微观上还是在宏观上,我们都不可能证明货币能够外生于商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关系(准确一点说,没有货币就不可能有价格)。当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PY中的MV被新古典供求理论抽象为一个不变的量时,MV=PY中就仅仅有成交价格P和成交量Y的互动。因为需求MV是不变的,价格P上升,需求量则下降,是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在需求量和需求价格之间的必然权衡⑨。也就是说,如果新古典“不变的其他条件”包括货币供应量M和货币流通速度V,价格上升则商品需求量下降,这与新古典需求理论一致;如果新古典“不变的其他条件”不包括货币供应量M和货币流通速度V,则成交价格与成交量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⑩,新古典的需求理论就不存在。 
 与马歇尔的货币外生的微观价格决定论相反,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论认为,币值决定于国民用通货形态保有的购买力总额与通货数量之比,“人们想以通货形式保存其资源的比例愈小,通货总值就愈低,也就是说,与一定数量的通货相对应的物价就愈高。”⒒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论被人们称之为“马歇尔效应”。庇古在1920年发表的《福利经济学》里将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论用公式M=KPY表示。简单地看来,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PY是以全社会的商品货币交易为对象,剑桥方程式M=KPY则着眼于个人对货币持有的需求。就个人而言,需要持有多少货币实质上是选择以什么方式保有自己的资产(即,用货币的形式还是用非货币的商品形式)。在全社会总量上,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中的M是相等的,这是因为,在货币没有丧失信用被人们当作废物抛弃之前,一个人手中货币的减少必然等于另一个人手中货币的增加。将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合并考虑可以推论出:KV=1,这意味着,如果货币供应量M和商品供应量Y不变,在消费者减持货币资产M增持非货币资产Y时,用马歇尔效应解释是现金余额K下降,用费雪的交易方程式解释是货币流通速度V 提高,这时,价格水平将升高作适应性调整。另外一方面同样成立:当价格水平P上升时,马歇尔效应中的现金余额K下降,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中的货币流通速度V 提高。 
 马歇尔需求函数认为,将货币全部花掉(满足预算)是理性的;而马歇尔效应的结论是,人们会在保存货币和保存商品之间进行权衡,也就是说,将货币全部花掉是非理性的。二者矛盾的根源是什么?仍然以新古典的消费者预算约束=PY 为例。如果用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MV=PY去衡量新古典的消费者预算约束=PY,我们就会发现,新古典的消费者预算约束得以成立是因为它将MV=PY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V假定为1,才能够得出:M=PY 的结论。 
 因为KV=1,如果V=1,则K=1,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论M=KPY和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PY合一成为M=PY。“这显然很简单,然而是错误的,”⒓这等于在任何一个时间维度,M=PY就是货币在交易后就消失了,类似于马克思的简单价值形式,不可能适用于完全货币经济的分析。在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中,V的本质含义“不是度量1美圆的花费次数,而是它在一年内变为收入的次数。”⒔在这里,时间的维度是一年。 
 费雪的交易方程式认为,MV=PY衡等,成交价格P必然与成交量Y、货币量M、货币流通速度V相关。而我们看到的新古典供求理论中只有成交价格P和成交量Y两个因素。MV被抽象掉了,或者说,在新古典的价格与供求的互动中,货币是外生的。即: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速度是新古典需求理论中“不变”的“其他条件”之一。 
 将M=PY中被抽象掉的V合并考虑,即:MV=PY,可以发现,由于马歇尔效应K的作用,货币流通速度V是一个变化幅度极大的一个变量(窖藏货币的流通速度V是零,恶性通货膨胀时期货币的流通速度V是无穷大)。这也就意味着,货币流通速度V可变的市场经济不能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提供固定的预算线。
 
三、把货币作为内生变量的需求逻辑与价格变动中的货币替代
 费雪认为,如果某一时期各种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1,P2……Pn,它们的交易数量分别为,Y1,Y2……Yn,交易总量则为: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商品简化为只有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商品,即Y1,Y2,价格分别为P1,P2,
上述约束条件与新古典约束条件相比较,增加了V,或者说V≠1。当商品Y2的价格P1上升时,按照希克斯的逻辑,为了支出最小化,购买者可能会在可替代商品之间进行权衡。在
上述描述的是在价格变动过程中,人们在可替代商品Y1和Y2之间的权衡。当某一购买力MV是用来固定购买唯一的一种商品时,(例如,恩格尔曲线可以证明,低收入者购买的低档仪器很难有替代,也就是说,如果不想挨饿的话,穷人的固定食品土豆难以被牛肉替代,)即,当货币购买的商品没有替代的时候,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一般价值形式以及后来的货币形式,其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必须满足持物者、持币者的财富需求⒕。价格变动中人们的理性行为是权衡在持物(这里的物是指用货币衡量的物的价值,即:PY)和持币(M)中哪一个更合算,即:用货币衡量的M+PY的最大化。在一个连续的交易过程中,价格预期是人们决定马歇尔效应中的K的主要因素,因为:“如果预期总的商品价格下降,将会强化人们的持币欲望;如果预期总的商品价格上升,则强化人们持物的欲望。⒖” 
 如果必备商品(如:穷人的土豆)没有替代商品,即:MV=PY,在土豆价格P上升时,为了活下去,他不能减少土豆的需求量Y,在他能够支配的MV中,若货币收入M不变,他只能提高货币的流通速度V,在马歇尔效应中则是K下降,减少货币余额,这时,价格虽然上升,但市场对土豆的需求量不变。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学意义上的“劣等品”。
 如果预期土豆价格P仍将上升,影响到对所持货币的价值判断时(即,所持货币在对必购物品土豆的购买中将贬值,例如,一美元货币今天可以买1公斤土豆,明天可以买0.5公斤土豆,后天只能买0.1公斤土豆),持币是不合算的,在他能够支配的MV中,若货币收入M不变,他将加速增加货币的流通速度V,在马歇尔效应中则是K加速下降,降低货币余额,增加商品持有量,如果K下降的比例超过了价格P上升的比例,将出现土豆价格上升,市场对土豆的需求量上升更快的情况。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学意义上的“吉芬商品”。
 如果货币收入M不变,商品Y无替代(但可有可无,即,非必需品),当价格P变化时,在M=KPY的分析框架中,若影响到对货币价值的判断,则K变化。例如,若P下降,K则上升,则V下降,意味着货币余额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下降;若P上升,K反而下降,则V上升,意味着货币余额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上升。
 如果货币量M不变,商品Y无替代(但可有可无,即,非必需品),当价格P变化时,在M=KPY的分析框架中,若没有影响到对货币价值的判断,则K不变,价格P上升而K不变时,在M=KPY里,需求量Y必然下降。在MV=PY中,则是V不变,同样是P上升意味着需求量Y下降。
 因此,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和马歇尔效应都可以表明,在价格变动中,如果没有商品替代的可能,出于用货币衡量的财富M+PY最大化的目的,人们在持物和持币之间的选择将导致财富结构中商品和货币的互相替代。这个替代使得成交价格与成交量之间未必是必然的相关关系
 进而论之,吉芬商品(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如,商品提价后,需求量增加。即新古典认为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相反方向起作用,在绝对值上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作为一种现象存在,原因之一是某些商品对特定人群具有不可替代性,原因之二是价格变动影响到特定持币者对货币价值的衡量。例如土豆价格上升,因为收入限制,不可能用牛肉(或其它高档食品)替代,但同样不可能不吃饭,穷人将降低货币余额保持对土豆的需求量;若土豆价格上升影响到穷人对货币价值的衡量,穷人将加速降低货币余额,虽然土豆价格上升,但需求量上升更快。同样的逻辑,当富人的某项支出仅仅用于购买某一高档商品或奢侈品时(同样没有替代品),也会出现价格与需求量的同方向变动情况。
四、宏观价格变动的效应问题
 在宏观经济理论中,以商品市场为中心建立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主要有两个:一是由马歇尔均衡价格模型改进而来的总供求模型,即AD-AS模型;二是凯恩斯建立的总收支模型,即NI-AE模型。
 与马歇尔均衡价格模型类似,总需求是价格的函数, AD=f(P)。AD(Aggregate Demand)是一个商品和服务的物量概念(Y),是由价格(P)决定的。在这里,货币是影响总需求的外生变量。在新古典的微观需求曲线和宏观需求曲线中,价格和需求量都是反方向变化,但机理不同,前者是用效用理论解释的,后者是用实际货币余额理论解释的。
 没有人能够否定MV=PY恒等的绝对性。若由价格水平P决定的AD-AS模型成立,如同微观分析一样,必须假定V=1,⒗使得M=PY。再进一步假定货币M外生(即成为不变的“其他条件”之一),AD=f(P)的真实含义就是:需求M不变,消费者在需求量Y和价格P之间权衡:P上升则Y下降; P下降则Y上升,于是,价格决定的新古典宏观需求理论成立。这个需求是一个物量概念而不是一个货币量概念。前面已经说过,在宏观经济上,物量概念的总需求根本不存在,原因很简单:大米和电视机不能相加。
 在以货币衡量的总需求 AE=MV(NI-AE模型)中,AE(Aggregate Expenditures)是一个货币量概念,所涉及的内容是货币供应量M和货币流通速度V。在这里,费雪方程式MV=PY和剑桥方程式M=KPY依然成立,货币是影响总需求的内生变量,总需求:AE=MV=PY。
 在宏观经济的背景中合并考虑剑桥方程式M=KPY和费雪方程式MV=PY。在M=KPY中,若货币总量M和商品总量Y不变,价格水平P上升,则K降低,则V提高,若V提高的幅度高于P上升的幅度,则总需求MV上升,需求上升使得价格P继续上升,直至MV=PY恢复平衡。若V提高的幅度低于于P上升的幅度,则总需求MV下降,需求下降使得价格P回落,直至MV=PY恢复平衡。
 这里我们看到另外一个逻辑过程:在宏观经济中,物价水平与需求并不存在一个必然的同向运动或异向运动。
 在
 在1988年中国的通货膨胀中,价格上升,需求也上升;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持续的通货紧缩并没有出现需求上升的局面;美国十九世纪后期的通货紧缩伴随着的同样是需求不振。这些现象能用马歇尔的K效应解释,而不可能用新古典的宏观经济总需求理论去解释。在社会总量上,商品价格总水平P上升,就是货币贬值,人们将降低用通货形式保存的财富数量,货币对商品的需求反而上升;另一个方面,商品价格总水平P下降,就是货币升值,人们将提高用通货形式保存的财富数量,货币对商品的需求反而下降。
 将新古典微观需求理论推广到宏观领域产生的致命问题是:总需求既没有新古典的替代效应也没有新古典的收入效应。所有的商品价格都上涨不可能有替代,所有的商品价格都将上涨不是意味着收入将下降⒘,而是意味着保存货币是吃亏的,剑桥效应将会起作用,降低用通货形式保存的财富的结果是货币对商品的需求上升,全部商品成为“吉芬商品”。这就是恶性通货膨胀时期,物价上升,总需求同时上升的原因。
 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时候,不仅持币者要将手中的货币换成商品,甚至商品的生产者也会将自己的货币换成商品。没有消费者和生产者之分,只有以“通货形式保存财富者”和以“商品形式保存财富者”之分。所谓需求,是货币对商品的需求,同时也是商品对货币的需求。恶性通货膨胀期间,商品拒绝对货币的需求也可以证明这个需求的双向性。
 恶性通货膨胀使人们抛弃货币而退出流通,使得“货币烫手”。恶性通货紧缩则使人们保存(或窖藏)货币而使货币退出流通,以物价下跌为主要标志的通货紧缩的内在含义是货币升值,面对预期的商品物价下降,人们的理性选择是保存货币(甚至窖藏货币⒙)而不是持物,使得“货币失踪”。
 庇古效应⒚认为,随着价格水平的下降和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储蓄将减少消费将增加。庇古的这个思想同样是建立在商品是财富而货币不是财富的基础上的。在一个时期内(比如一年),如果交易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过程(V≠1),用货币衡量的社会总财富是:M+PY。而不是单一的货币M或者商品Y。抛去了效用假设理论,为了M+PY的最大化,货币流通速度V是货币持有者的投机工具,价格P则是商品持有者的投机工具,并且,任何一个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不是单一的货币持有者或商品持有者。
 新古典的微观需求理论模型和宏观总需求理论模型都是以货币外生或货币中性为假定前提的。但是,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在货币一般均衡模型的框架内,货币中性可以作如下定义:如果在由名义货币供给变动引起的最初均衡破坏之后,新的均衡是在所有的实际变量的数值和货币供给变动之前相同而达到,货币就是中性的。当模型不能满足这些条件时,货币就是非中性的。”⒛全部经济体制中都没有一个货币供应体系能够去自动地、恰当地为经济体系提供货币,而且保证货币供应量不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V、商品价格P和商品量Y。在外生货币理论中,是货币供给决定货币需求;而在内生货币理论中,是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经济理论中的货币,应该的内生而实际的外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五、结论
 新古典的消费者预算约束M=P1Y1+P2Y2是新古典需求理论的前提。它假定货币收入M不变,货币流通速度V为1,在这个基础上,商品Y1的价格P1上升时,由于替代效应,使得人们增加Y2的消费,对Y1的需求量则下降。
 如果MV=P1Y1=PY,即,需求商品Y无替代,货币流通速度V≠1,价格P的上升不能减少人们对不可替代品Y的稳定需求,若没有新的货币收入来源(M不变),就只有提高货币流通速度V,反映在马歇尔效应上就是降低货币在资产中的比重K。这时,价格上升并不导致需求量下降。这就是经典意义上的“劣等品”或“奢侈品”。
 如果MV=PY,即,需求商品Y无替代,预期的价格P上升意味着持币是不合算的,这时,作为人们的理性选择,马歇尔效应将起作用,在M=KPY中K加速下降, 在MV=PY则V加速上升。即,价格上升时,需求将以更大的幅度上升。这就是经典意义上的“吉芬商品”。
 新古典需求理论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是商品的可替代性。如果没有商品之间的替代,与货币相对应的商品都可能是“吉芬商品”。价格变动导致的财富结构中货币与商品的互相替代现象可以解释微观经济学中的“吉芬商品”现象(价格上升需求上升),也可以解释宏观经济学中在恶性通货膨胀时期的抢购现象(价格水平上升需求上升)。
 研究市场学的价格理论时,在边际和效用假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价格理论在市场学价格理论中没有任何价值。将货币内生的价格理论去重新解释价格变动中的需求变动时,可以发现,市场学价格理论的本质是利用价格变动去改变市场份额,前提是商品之间具有可替代性,而不是抽象意义上的降低价格需求上升。正是在这里,经济学的价格理论与市场学的价格理论达到了统一。
 在MV=PY中,如果新古典经济学的“其它条件不变”是MV不变,即,以货币衡量的需求不变,成交价格与成交量反向变动,这与新古典的需求理论一致。如果新古典经济学的“其它条件不变”是M不变,当价格变化影响到对货币价值的判断时,则V变化,因为V的变动幅度可能高于、等于或低于价格P的变动幅度,因此,在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可能上升,也可能不变或下降。如果MV=PY中的四个变量均可变,则成交价格与成交量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本文发表于《中国物价》2004年第七期)
注释:
①一个是获得更多的货币收入用于支出(M变化),一个是改变货币余额(V变化,因为KV=1),或者M和V同时变化。
②面对市场需求,可以改变商品供应价格P,也可以改变商品供应量Y,或者P、Y同时改变。
③Fisher,I.1911,《The Purchase Power of Money》, New York , Macmillan
④斯蒂格勒,《价格理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26页。米尔顿.弗里德曼 ,《价格理论》,商务印书馆, 1994年版第二章。综合斯蒂格勒和弗里德曼的观点,这些“其他条件”包括:1、其他商品的价格;2 购买者的货币收入或支出;3、购买者的趣味或偏好;4、其他商品的数量。
⑤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六章。
⑥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8页。
⑦在新古典的经济学理论中,某商品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是指所有其它商品的名义价格与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由实际收入变化引起的需求变化(并且假定:价格上升,实际收入下降,需求下降;反之则反是)。
⑧如果货币是财富,商品价格下降意味着货币升值,持币比持物合算,货币对商品的需求上升将是非理性的。
⑨例如,就电视厂商来说,面对每年10000元的稳定市场需求,他可以用每台2000元的价格卖5台电视机,也可以用每台2500元的价格卖4台电视机。
⑩宋承先在序言中认为,“在MV=PY的四个变量中,要推导出相应经济主体的行为的理论命题,必须假定其中两个变量为给定”。陆家骝,《货币分析的结构与变迁》,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⒒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8页
⒓梅耶、杜森贝里、阿利伯,《货币、银行与经济》,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287页。
⒔梅耶、杜森贝里、阿利伯,《货币、银行与经济》,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288页。
⒕马歇尔将“货币”和“商品”平等地称之为“资源”,如果没有这个平等,就不可能增加或减少货币在资产中的比重K。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8页。
⒖Piguo,A.C.(1924),Essay on applied Economics,p.p.177-179.London,Macmillan.
⒗这同样会陷入梅耶等认定的错误之中。梅耶,《货币、银行与经济》,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287页。魏克赛尔也有类似的思想,他认为简单货币数量论假定“货币的流通速度仿佛是一个固定的没有伸缩的量,环绕着一个不变的平均水平作波动;然而实际上它是会完全自动地扩大或收缩的,同时,特别是由于经济进步的结果,它能够作几乎任何如所想望的增加,并且在理论上它的伸缩力是没有限制的。” 魏克赛尔,《利息与价格》,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4页。
⒘准确一点说,商品价格上升对持币者来说是收入下降的,但是,对持物者来说是收入上升的。
⒙货币成为“财宝”。
⒚Pigou,A.C.(1943),“The Classical Stationary state”,Economic Journal,53,December,pp.343-351.
⒛劳伦斯·哈里斯,《货币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第54页

xieyongxia你好:
如果你用这篇附文说明问题,你就陷在西方经济学错误的陷阱里没有出来了。
谈论“价格”概念,都和交换不可分割,必然涉及到两种商品,是两个交换者面对的两种商品,而非一个消费者面对的两种商品。
我所谓的两个需求,不是一个消费者面对两种商品的权衡选择,而是交换者甲对交换者乙所拥有的B商品的需求,和交换者乙对交换者甲所拥有的商品A的需求。
参阅: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6983价格的存量特性思考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基础的跨塌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6490交换中的变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5 23:43:21编辑过]

championway好
通过您的回复,结合您推荐的两篇文章:
我认为,您对需求的概念把握的不太严格,看看您的回复,您是如何得出需求是主观的,难到就“因为密切相关的‘价值’就是主观的”。一个准确的概念必须通过对现实的抽象把握,然后根据概念的存在范畴来界定其意义,比如我通过对现实中人们日常的应用中抽象出需求的三个概念,但每一个概念其存在的范围都是不相同的,主观范围内的需求与需要等同,而与供给相交换的需求就不能够属于主观范畴,但人们行为范畴内的需求就只能是消费,而不可能与供给交换。有需求不一定有需要;同样,有需要也不一定有需求,但如果既有需要又有需求就能够构成消费。
通过您对需求的应用也可以看出,您对需求的把握不太准确,您在界定需求时总是说您的需求是主观的,可你在应用中,却总是让它进入交换领域。当然,我不是非要您用我的需求概念,您完全可以用您的主观需求,但是您对需求概念的应用应当保持概念的同一性,不能此时与彼时概念不同。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我说的‘2+2’问题,不要只看到一种商品和一个需求者;也不能把需求问题和货币硬性扯在一起,要把概念定义在一般的商品交换上,比如两种物品交换、两种货币交换等等更一般的2+2模式上,这样的理论才有普遍意义”这是否太武断:交换本身就是一个供给和一个需求的交换,何来2+2,您是否把简单就是复杂化了;需求在现实中本不是同一概念,看我的例举就可以明白,我的例举都是从人们日常应用中摘取的,怎么说是硬扯的;把交换界定在两种物品交换、两种货币交换就是定义在一般的商品交换上?
我看了您的价格理论,您的价格概念本是交换比例,可怎么又成了存量了?您的存量什么意思?或者说您的交换比例什么意思?价格问题我也研究了十余年,如果有兴趣我们可以从价格的概念谈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6 22:12:16编辑过]

championway好
您在界定需求时总是说您的需求是主观的,可你在应用中,却总是让它进入交换领域。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一书原名叫做《交换理论》。
需求的概念当然可以脱离交换,除非你不谈论“价格”概念。价格是和交换密不可分的概念,涉及到两个人和两种商品(2+2)。而价值概念只涉及到一个人和一种商品即可成立(1+1)。
离开交换,经济学就无立锥之地了。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我说的‘2+2’问题,不要只看到一种商品和一个需求者;也不能把需求问题和货币硬性扯在一起,要把概念定义在一般的商品交换上,比如两种物品交换、两种货币交换等等更一般的2+2模式上,这样的理论才有普遍意义”这是否太武断:交换本身就是一个供给和一个需求的交换,何来2+2,您是否把简单就是复杂化了;需求在现实中本不是同一概念,看我的例举就可以明白,我的例举都是从人们日常应用中摘取的,怎么说是硬扯的;把交换界定在两种物品交换、两种货币交换就是定义在一般的商品交换上?
货币和实物的交换是交换的特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不管它发生的频率有多么高。
“交换”概念,就应该对所有的交换形式具有包容性,即建立在任意两种商品的交换之上。
比如价格概念,不能以货币购买物品A来进行定义,如此一来,价格就成了物品A的价值判断,和交换对方(货币)没有关系了。而应该定义在物品A&
物品B交换模型之上。
需要给你解释的是:2+2就是两个私有者交换两种商品。即通用的、一般的交换模型。
需要给你指出的是:“交换本身就是一个供给和一个需求的交换”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任何交换,都是两个供给和两个需求——甲对所有物A的供给和乙对其所有物B的供给、以及甲对B物的需求和乙对A物的需求。

我看了您的价格理论,您的价格概念本是交换比例,可怎么又成了存量了?您的存量什么意思?或者说您的交换比例什么意思?价格问题我也研究了十余年,如果有兴趣我们可以从价格的概念谈起。
存量,即在某一时点上可以被确认的量,这种变量描述的是事物在某一时空点上的存在状态,因此叫做“存量”——即描述存在状态的变量。
价格是在交换成立的瞬间确立的,是描述交换的状态的,是因时而变的,因此是存量(stock)。
交换比例,即用多少A物交换多少B物(或者反过来说也行)。这就是价格。
单一物品,只有价值,没有价格。俗语“某物价格”的经济学意义就是“多少某物和多少货币进行交换”,就是一个交换比例的概念。
如果你对价格研究了十多年,我们有的讨论了。欢迎。
参阅: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7707交换与计量之异:货币引领经济学走入歧途

需求的概念当然可以脱离交换,除非你不谈论“价格”概念。价格是和交换密不可分的概念,涉及到两个人和两种商品(2+2)。而价值概念只涉及到一个人和一种商品即可成立(1+1)。
championway
如果要讨论问题,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忽略任何细节,严格对待每一个问题。
我不是说你的需求不可以脱离交换,而是说你的不同需求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应用。

货币和实物的交换是交换的特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不管它发生的频率有多么高。什么叫普遍意义?普遍就是对所有情况都适应的一般情况。
“交换”概念,就应该对所有的交换形式具有包容性,即建立在任意两种商品的交换之上。什么叫任意两种商品交换之上,商品和货币的交换是不是其足任意的两种商品。
比如价格概念,不能以货币购买物品A来进行定义,如此一来,价格就成了物品A的价值判断,和交换对方(货币)没有关系了。而应该定义在物品A&物品B交换模型之上。如果我们不以货币购买物品来定义,还原到原始的物物交换,那么,这是不是叫任意两种商品交换,是不是1+1的交换,而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其实,他同样也是一种商品,如果货币作为商品不好理解的话,你可还原成金,金是商品吧,我们用金来购买其它商品是不是交换?1+1不可能是计量,因为,你再做价值判断,两种商品并不能够建立起任何关系,只有交换才能够建立1+1的关系
需要给你解释的是:2+2就是两个私有者交换两种商品。即通用的、一般的交换模型。我看了你的几篇文章,值得怀疑!
需要给你指出的是:“交换本身就是一个供给和一个需求的交换”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指出错误的依据,而不要臆断!任何交换,都是两个供给和两个需求——甲对所有物A的供给和乙对其所有物B的供给、以及甲对B物的需求和乙对A物的需求。其实,你对交换、价格的概念尚未完全清楚。

存量,即在某一时点上可以被确认的量,这种变量描述的是事物在某一时空点上的存在状态,因此叫做“存量”——即描述存在状态的变量。
 
价格是在交换成立的瞬间确立的,是描述交换的状态的,是因时而变的,因此是存量(stock)。
 
交换比例,即用多少A物交换多少B物(或者反过来说也行)。这就是价格。
 
单一物品,只有价值,没有价格。俗语“某物价格”的经济学意义就是“多少某物和多少货币进行交换”,就是一个交换比例的概念。
 
如果你对价格研究了十多年,我们有的讨论了。欢迎。
 
参阅: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7707交换与计量之异:货币引领经济学走入歧途
噢,我认为为了规范,应当尽量用现实中大众化的界定习惯,那样人们更容易接受。
我看了您的荐文以及您的其它文章,我在网上找的,感觉您进入了哲学上所谓的“遮蔽”状态,已形成了思绪定势。希望您能走出“遮蔽”,正所谓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什么样的交换
我发现您对交换的理解很是偏激,您的经济学就是建立在您的交换理论基础之上的,干脆我们从交换开始讨论罢!
交换的概念在现代经济学中本是一个不需要界定的前提概念,而您却要重新定义他,并认为他必须建立在二个人的两种供给和两种需求的框架内来界定,从而得出交换并不是一供一需的交换。不过还好,您没有建立三人交换模型或多人交换模型,如果您建立了三人交换模型,那么他们最基本的就要存在三种供给和三种需求一起交换了。
界定一个概念,不要靠我们的臆测,而要从现实中去提炼,看其内涵是什么。
从现实中看,每一次交换都是卖方提供商品,而买方拿着货币,如果你看中了我的商品的品质和价格,那好成交,而并不存在你所谓的你拿着你的商品,我背着我的商品,你拿着你的货币,我拿着我的货币,一起来交换,我需要你的商品,怎么知道你需要我的商品,这怎么又进入物物交换的耦合状态,如果为了增加耦合的机率,是否要拿着多种商品去交换。那么货币是干什么的?当然,要买就必须卖,没有卖,何来货币,何来购买的资本。但其卖并不是与其买同时进行的,也不是二个人的两种供给和两种需求同时进行的,他是多个人的交换,但每一次交换都是供给着提供商品,需求者提供货币,提供商品者不提供货币,而提供货币者不提供商品。交换是循环式的,而不是对应式的。但无论何种买卖,他们都构成1+1的交换。
从历史上看,原始交换是建立在物物交换的基础上的,如果不存在货币,人们的交换可能会简单些,他们就不需要一手拿着商品,一手拿着货币了。但货币骨子里就是商品,人们持货币就等于拿着商品了,货币就是为了人们交换的方便而发展起来的,成了一种一般的价值形式,这样增加了人们需要的耦合状态,成了消费者的消费媒介。这样,他们完全可以凭借着这个一般价值来交换任何商品。
货币能够计量商品价值,并不等于货币就只是价值标准,价值尺度只是人们主观上的把它当作尺度,无论供给者还是需求者,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形成任何关系,你只管估价这个商品好了,他还是我的,你完全可以参考其它商品价格,你也可以动态地看后来是否是可以降价,但我们形不成1+1的交换,因为,我们没有关系。主观估价是自由的。货币最关键的作用就是能够构成需求,形成购买力,与你所需要的商品进行交换。货币并没有引导经济学走入歧途,而是你所谓的2+2引你走进了末路。

什么样的交换
我发现您对交换的理解很是偏激,您的经济学就是建立在您的交换理论基础之上的,干脆我们从交换开始讨论罢!
交换的概念在现代经济学中本是一个不需要界定的前提概念,而您却要重新定义他,并认为他必须建立在二个人的两种供给和两种需求的框架内来界定,从而得出交换并不是一供一需的交换。不过还好,您没有建立三人交换模型或多人交换模型,如果您建立了三人交换模型,那么他们最基本的就要存在三种供给和三种需求一起交换了。
界定一个概念,不要靠我们的臆测,而要从现实中去提炼,看其内涵是什么。
从现实中看,每一次交换都是卖方提供商品,而买方拿着货币,如果你看中了我的商品的品质和价格,那好成交,而并不存在你所谓的你拿着你的商品,我背着我的商品,你拿着你的货币,我拿着我的货币,一起来交换,我需要你的商品,怎么知道你需要我的商品,这怎么又进入物物交换的耦合状态,如果为了增加耦合的机率,是否要拿着多种商品去交换。那么货币是干什么的?当然,要买就必须卖,没有卖,何来货币,何来购买的资本。但其卖并不是与其买同时进行的,也不是二个人的两种供给和两种需求同时进行的,他是多个人的交换,但每一次交换都是供给着提供商品,需求者提供货币,提供商品者不提供货币,而提供货币者不提供商品。交换是循环式的,而不是对应式的。但无论何种买卖,他们都构成1+1的交换。
从历史上看,原始交换是建立在物物交换的基础上的,如果不存在货币,人们的交换可能会简单些,他们就不需要一手拿着商品,一手拿着货币了。但货币骨子里就是商品,人们持货币就等于拿着商品了,货币就是为了人们交换的方便而发展起来的,成了一种一般的价值形式,这样增加了人们需要的耦合状态,成了消费者的消费媒介。这样,他们完全可以凭借着这个一般价值来交换任何商品。
货币能够计量商品价值,并不等于货币就只是价值标准,价值尺度只是人们主观上的把它当作尺度,无论供给者还是需求者,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形成任何关系,你只管估价这个商品好了,他还是我的,你完全可以参考其它商品价格,你也可以动态地看后来是否是可以降价,但我们形不成1+1的交换,因为,我们没有关系。主观估价是自由的。货币最关键的作用就是能够构成需求,形成购买力,与你所需要的商品进行交换。货币并没有引导经济学走入歧途,而是你所谓的2+2引你走进了末路。
两个人交换两种商品(任何商品,包含货币在内),这就是我说的2+2。
 
因此,不知道你的“1+1的交换”是什么意思,1个人和谁交换?1种商品何谈交换?
 
货币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在没有货币之前难道没有交换?你好好看看人类经济的发展史,为何非要把货币购买定义为一般意义的交换?
 
交换的链条可长可短,但是最短的就是2+2,即两个人交换两种商品,2+2式的交换是交换链条的最基本链节,是经济的细胞。这才是事实,是我对经济现实的提炼,而不是我的杜撰。
 
你给我指出任何一个不是2+2(两个人交换两种商品)的交换给大家看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7 13:05:37编辑过]

两个人交换两种商品(任何商品,包含货币在内),这就是我说的2+2。
 
因此,不知道你的“1+1的交换”是什么意思,1个人和谁交换?1种商品何谈交换?
 
货币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在没有货币之前难道没有交换?你好好看看人类经济的发展史,为何非要把货币购买定义为一般意义的交换?
 
交换的链条可长可短,但是最短的就是2+2,即两个人交换两种商品,2+2式的交换是交换链条的最基本链节,是经济的细胞。这才是事实,是我对经济现实的提炼,而不是我的杜撰。
 
你给我指出任何一个不是2+2(两个人交换两种商品)的交换给大家看看。
1个人怎么不能交换?“出卖”自己的“闲暇”换取某种“消费品”— 比如说“一个人种小麦然后自己吃”,难道不是交换?
看得出来,你对西方经济学深恶痛绝。可是,我觉得很奇怪,你为什么又同时对西方经济学中的“2-Consumer 2-Goods Pure Exchange Model”这么情有独钟呢?不要误会,我没用说你抄袭或照搬这个模型的意思。或许只是暗合吧。

1个人怎么不能交换?“出卖”自己的“闲暇”换取某种“消费品”— 比如说“一个人种小麦然后自己吃”,难道不是交换?
看得出来,你对西方经济学深恶痛绝。可是,我觉得很奇怪,你为什么又同时对西方经济学中的“2-Consumer 2-Goods Pure Exchange Model”这么情有独钟呢?不要误会,我没用说你抄袭或照搬这个模型的意思。或许只是暗合吧。
人的需求有几种满足方式:自给自足、交换、掠夺(或乞讨、接受馈赠)。这种分类是基于私有权制度而言的。
你执意要忽略私有权前提,把自给自足当作交换,也不是不行,但是你的闲暇“出卖”给了谁?“卖”就意味着有“买方”存在,你可以说出卖给了自然或环境,但这里依然涉及到“自己”和“环境”、“闲暇”和“消费品”,依然是2+2。
我的2+2和你所说的“2-Consumer 2-Goods Pure Exchange Model”并不相同,2-consumer的说法往往意味着有提供消费品的第三者厂商存在。西方经济学关于“交换的帕雷托最优”和“生产的帕雷托最优”研究貌似2+2,但是都是把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供应者隐藏起来了。经济学应该研究平等交换,而非研究消费者竞争。
我之所以对2+2情有独衷,就是因为它是经济的细胞。一切经济学概念,如果不能用于解释“甲用其A交换乙之B”这种2+2现象,都一定是错误的。
理论,就要用特例中归纳出一般规律才行,而非用特例代表一般。
“货币购买”仅仅是2+2的特例(当A或者B是货币时)。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