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学习《空间经济学》已经一年了,里面的内容太多。感谢楼主提出这个问题,下面是个人对空间经济学的一点小看法。
一、概念:
空间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区位选择的学科。——中央财经大学,易成栋
空间经济学以资源的空间配置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即通过各资源及其组合的空间规律,实现经济学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它分为空间分布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广东商学院,武一
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是空间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研究生产要素的空间面壁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梁琦
空间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的学科——《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空间经济学是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以及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的学科。——Richard Arnott
从上面的概念可以看出,实际上,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是:“TO WHERE”的问题,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从而形成了它和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和经济地理等学科之间的差异。
二、空间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三、研究研究方法
1、前提假设:
(1)理性人:人是理性的,可以理性的从事选择,追求自身总效用最大,这是空间经济学开展研究的基石,而不作为研究范畴。在空间经济学研究过程中,企业、产业和经济构成三位一体的研究单元,企业的地点、产业的区位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成为研究的焦点。
(2)规模经济
(3)垄断竞争:
(3)冰山成本:(实际上空间经济学的区域间的贸易成本不仅仅是运输成本,还包括其他,如制度成本,但由于模型设计的要求,所以仅仅用冰山成本来计量。
2、研究方法:
(1)一般均衡分析
(2)比较静态分析
(3)注重离心力和向心力:离心力(运输成本,集聚引起的竞争加剧),向心力(需求集中的累积因果效应,马歇尔外部性中的前后向市场关联)
四、空间经济学的定位:
空间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还是应用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的关系
空间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五、空间经济学思想史
早在16世纪时,就有许多经济学家研究了城乡关系、城市中心的区位和规模、工业和农业区、国内和国际贸易模式等。
坎蒂隆(1755)他是同时代唯一一个通过空间因素来详细分析经济模式的学者。集中分析了经济必须规范商业循环和贸易模式,系统分析了城乡相互依赖关系,他的运输经济学解释了乡村、城镇和货币的产生以及信用的发展。他还预见了杜能的区位论。
孔狄拉克对法国的重农学派进行批评的同时,指出了货物的稀缺性因地而异,空间因素在他的价值和贸易理论中居核心地位,他清晰地区分了地方市场和国家市场。
斯图亚特,是18世纪后半期重商主义新的观点和丰富的分析方法的集大成者,也是空间经济学真正的先驱者之一。他分析了人口和制造业的区位、城市和运输线路的发展、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化等,他预见了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提出了谷物区的理论,实证分析了谷物区的环状分布,这接近了杜能的理论。
亚当斯密:区位理论萌芽于18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通过水运,为每一种产业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市场,这是陆运所不能办到的,因此正是在海岸,以及在通航河道两岸,各种产业自然而然地开始分工,并得到改进同时,斯密也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只生产自己占绝对优势、对自己最有利、成本最低的产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换回自己需要的产品。斯密的地域分工理论揭示了区域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要发挥区域内的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
马克思:劳动地域分工和城乡关系的理论,级差地租理论。
李斯特:发展阶段论。
杜能(1862)建立了完全竞争模式上的农业生产区位模型,被尊为区位论之父和空间经济学的创始人,他利用空间的术语清晰地指出了城市和商业对地租和农场谷物价格的影响、价格的形成规律和城市发展对耕地的影响、城乡的交通对收入的影响等,建立了一个农业经济几何模型。
李嘉图把区位差异减小为土地肥力的差异,在其分析框架中完全消除了空间因素,交通费用和其他费用混淆,把比较费用理论作为国际贸易的逻辑基础,不再从区位论中得出。与杜能的理论相比,李嘉图的理论是典型的点状的,导致了后来的主流经济学忽略空间因素。
马歇尔:论述了外部规模经济,这是区位论中关于集聚和规模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之一。
韦伯:工业区位多边型理论。
克—廖:一般空间均衡为空间分析与一般经济融合,提出中心地理论,分析了空间经济的结构。
艾萨德:将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区位论研究,打破了经济学、区位论和地理学的界限,建立了区域科学理论。
阿隆索、米尔斯、享德森:城市经济学
豪特森:把空间分析和新古典学派的不完全竞争融合,指出区位竞争导致区位集中,首次把垄断因素引入空间分析。
张伯伦:他的垄断竞争理论将空间因素带入了产品差异的分析框架中去。
杨格:产业的不断分工和专业化是报酬递增得以实现过程中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美国经济学家杨格(Allyn Young,1928)将斯密定理发展为杨格定理,
阿瑟:空间复杂科学,1994年《经济中的报酬递增与路径依赖》,利用复杂性科学来进行空间复杂性的研究。
谬尔达尔:1957年提出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赫尔希曼:1958年提出的“核心——边缘理论“
迪克斯特与斯蒂格利茨(Dixit and Stiglitz,1977)建立的垄断竞争模型为空间因素纳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奠定了基础。
萨缪尔森:冰山成本理论
杨小凯:新兴古典城市经济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7 17:39:3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