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区域经济学
1432 1
2010-01-22

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筑特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在许多地方的建筑物设计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以人为本,没有文化要素,缺乏艺术美感的现象。大多数城市呈现给人们的仍然是大大小小钢筋混凝土的“火柴盒”,在这样的建筑群中,有的建筑物忽视自然采光和通风,光照不足,令人压抑;有的只重视形式的新异,忽视空间、色彩、特色文化艺术符号与具体功能的恰当搭配,违背人的生存规律和审美情趣;有的片面强调建筑物的利用率,质量问题大,安全有隐患,绿化面积少,造成经常性的大拆大建,正所谓“一代人要建好几次房”。这些情形,必然造成“千城一面”、“万楼一样”的现象和人财物的严重浪费。
  建筑物是人类个体和社会群体的生存设施。它首先强调的是功能,功能的完善是为了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建筑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尊严、个性、精神意图和活动、生活的多样性,以及在物质和心理活动方面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植入文化,把握整体,注重细节,完善功能,提高建筑质量和建筑美观程度,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自然需要。“适用”不再只是“住得下、分得开”的简单要求,也不是一种形式上的摆设,而是要充分考虑人的生活规律,注重生存空间内容的合理搭配,重视结构安全、消防安全、应急安全等因素,使建筑物既实用、好用,又舒适、安全。“经济”也不再仅仅是投资多少的问题,更多的是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出发,把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要求数字化、系统化,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方法和材料,推进“绿色建筑”。“美观”也不再是“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而是要成为普遍推行的文化要素,促进功能和外观的协调统一,使人们在享受各种功能和景观服务的同时,感受建筑艺术,获得美的享受。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当前那些盲目追求洋、大、奇、铺张、奢华等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不顾建筑本身固有特性的做法。

  文脉是建筑的灵魂

  建筑物是人类智慧的一种有形展现,是物化了的人生观,物化了的艺术品,物化了的科学技术。雨果说:“人民的思想就像宇宙的法则一样也有他自己的纪念碑,最后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文脉给予建筑物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一幢有特色、有文化内涵的建筑物是一座丰碑,体现着一种思想观念、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审美情趣、一种精神气势,其所蕴含的丰富哲学美学内涵可以折射出所处环境的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同时也以其自身诠释着美的魅力。本土文脉是建筑物之魂,没有本土文脉的建筑物是没有生命力的。
  建筑物显示出的城市文脉、风貌特色、时代特征和人的精神,构成了建筑艺术的丰富内涵。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正在导致人与优良传统的分离,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特别是建筑物的标准化、商品化、国际化趋势,出现了无视各城市地域历史、民族特征、文明特点的文化趋同现象,与之相伴的就是“千城一面”、“万楼一样”的无特色危机。这无疑是对建筑艺术的低水平诠释和低层次应用。我们要有一种民族文化自觉的意识、民族文化自尊的态度和文化创新的精神,注重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挖掘历史文化的内涵,弘扬民族文化的优势,发挥地域文化的特色,以建筑艺术这一无声的语言充分体现独有的人文特色。
  风格是民族的特征,也是时代的特征。各时代、各民族的建筑风格凝聚着当时、当地几乎全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特点。如果无视历史文脉、民族特色的继承和发扬,建筑就会失去生命力,也就无以体现特点之美。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经营、创造、演变的结果。在罗马、巴黎、纽约、东京等城市,人们都可以看到代表不同时代的声音和视觉形象的建筑符号。而中国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组合出大中华文化色彩斑斓的壮丽图景。云南大理苍山洱海的白族民居,以及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的建筑物,一般都具有“青瓦白墙彩画”、“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独特的建筑风格,近看清秀典雅,远眺雄伟壮观,既体现出集人文、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建筑、艺术、民俗等为一体的文化大观,同时又有宜居的普遍功能。毫无疑问,这是白族文化的积淀和传承。
  建筑物所体现的文脉本身是一潭活水,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本土文化的积淀和扬弃,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文化也在发展变化,在新形式的创造与构成中发挥着影响。因此,要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保持、传承本土优秀文化的同时,对一些关键位置的建筑要根据其特定的功能和条件进行创意,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精华。

  和谐是建筑的文化根基

  环境是建筑物的母体,建筑物是环境的细胞。有文化要素的建筑物,不仅能展示自身功能与文化内涵的协调统一,而且能表达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一种水乳交融的和谐之美。这是建筑艺术的根基,也是和谐社会的物化体现。
  城市是由建筑物集群组成的,城市的风格是由这个城市里大多数建筑物的风格决定的,建筑物与城市之间应该构成一种和谐之美。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不少城市整体建筑群缺乏科学规划,拥挤无序,混乱不堪,单体建筑物的外观造型更是缺乏文脉特色,加之一些纵横交织的电缆电线和颜色众多而又杂乱无章的住宅门窗等,严重破坏了整体的和谐美。这种不和谐的现象,通过视觉影响人的思维、行动、言谈、情绪、感觉,以至生理、心理变化,使人变得心理粗糙,甚至焦虑不安。有的城市存在着一些破坏性建设的情况。在迅速崛起的现代化新区,一味追求“新、奇、洋”,有自己特色的建筑风格完全消失,各城市风貌和格局的雷同,丧失了城市应有的人文品格和个性特色。有的在旧城改造中,虽然保留了重点文物古迹,却完全处在现代建筑物的重重包围之中,没有任何过渡和呼应,新建筑物的风格与古建筑物全无联系。这是没有文化的表现。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必须统筹考虑建筑物与环境、城市等的和谐关系,使建筑物寓于环境中,而环境同样寓于建筑群的空间之中,两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给人以立体型、深层次美的感受。
  建筑物不是一种单纯的人工简单制造物,它本身就是另一种形态的自然。高大建筑群,体现出的是壮美;绿树成荫的街道公园,体现出的是秀美。这种刚柔相济之美,是城市“生机勃勃”的最好写照。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相和谐,要充分考虑建筑物所处地的位置、地形、气候、植被和相邻建筑物等要素,使人和自然展开自由对话。要把建筑物充分融入自然,与生态环境相和谐,包括一切非自然的建筑物、道路和构筑物等和谐统一,体现出应有的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和建筑风格,与社会、人文环境相和谐,充分体现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社会风尚。最终,就是要使建筑物与环境相融相生,使建筑物与客观环境达到最佳配置,让建筑物与自然环境及人的精神融为一体,让人们充分享受自然环境和建筑艺术所带来的永恒和谐美。
  总之,建筑物既是物质文化形态,更是精神文化形态,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城市,都少不了用神形俱佳的建筑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观念、气质和品位。文化名城之所以为文化名城,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因为有不同历史时期的著名建筑物。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文化自觉。(来源:中国城市主题文化网;www.citysuc.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22 11:43:04
谢谢楼主的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