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74 0
2010-01-23
一、近期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的主要特点1、投资较快增长,近期有所放缓
1-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68634亿元,同比增长32.1%,比上年同期加快5.3个百分点,比1-10月回落1.0个百分点。单月同比增速从10月份的31.6%下降到11月份的24.3%,大幅下降了7.3个百分点;实际增速下滑的速度更快,从10月份的37.4%下降到11月份的26.4%,下降了11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为76.6%,下跌幅度比上月有所加大,比10月份的81.1%回落4.5个百分点。从单月数据来看,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总额单月同比增速从9月份的90.9%急速下滑至11月份的41%。因此,未来固定资产投资将有可能进一步放缓。
2、内资企业下滑较快
在注册类型中,1-11月份,内资企业投资155132亿元,同比增长35.6%;港澳台商投资5696亿元,增长1.5%;外商投资6865亿元,下降0.1%。内资企业投资增速下滑的速度有所加快,港澳台商投资虽然小幅增长,但由于其投资额在总投资额中不超过5%,因此实际上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影响很小。
3、中央和地方投资均有所下降
从项目隶属关系来看,中央投资和地方投资增速都有所下滑。1-11月份,中央项目投资15277亿元,同比增长16.4%,比1-10月份的18.8%下滑2.4个百分点;地方项目投资153357亿元,增长33.9%,比1-10月份的34.8%下滑了0.9个百分点。
4、国内预算资金下滑较快
从到位资金情况看,1-11月份,到位资金189487亿元,同比增长39.2%。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69.8%,国内贷款增长46.4%,自筹资金增长32.2%,利用外资下降15.2%。其中较为显著的是国家预算内资金下滑幅度有所加大,从1-10月份的76.3%下滑了6.5个百分点。
5、房地产投资保持较快回升的态势
随着经济的企稳回升,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有望成为接替政府投资的新动力。1-11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1271亿元,同比增长17.8%,增幅比1-10月提高1.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4.9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资22369亿元,同比增长15.7%,比1-10月提高1.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9.5个百分点,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71.5%。
综上分析,作为支持本轮复苏重要力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有所放缓,既有一定合理性,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方面,基于对通货膨胀预期、产能过剩以及“国进民退”现象等问题的考虑,政府投资刺激的力度的增量逐渐减弱,体现了宏观政策调整的意图。而另一方面,尽管房地产投资恢复较快,但在社会投资尚未全面启动的条件下,对经济复苏的基础形成了一定的风险。
二、固定资产投资运行中仍然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1、以社会资本尚未成为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
本轮经济复苏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增长依靠内需拉动,内需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而投资主要依靠政府拉动。政府投资有两个渠道,一是通过财政直接投资于“铁公机”等基础设施项目,二是通过国有企业展开投资。从目前来看,政府投资仍然是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社会投资由于受到市场信心、国外需求、融资约束、市场准入限制等因素影响增长乏力,尚未出现由政府投资向民间投资的增长动力转换趋势。尽管房地产投资恢复较快,但这并不代表社会资本的全面启动。第一,目前有大量房地产投资是国企投资行为,这本身就对社会资本形成了一定挤出作用;第二,本轮房地产投资恢复是基于极度宽松的货币环境下形成的,能否在真正“适度宽松”的货币环境中持续下去尚未明确;第三,房地产投资“鹤立鸡群”般地恢复增长,吸引了大量资金,相对争夺了对其他项目的信贷支持。在社会资本尚未全面启动的条件下,政府投资计划增量不断减弱直接导致投资增速下滑,这就意味着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
2、地方政府盲目上项目形成了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
中国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也比较复杂。从低端到高端、从内需到外需、从传统到新兴产能中均不同程度存在过剩问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传统行业产能早已经过剩,但在建和新建项目仍有较大的规模。第一,改革开放三十年生产力得到了充分地解放和发展,形成了庞大地生产能力,同时结合我国经济所处于重工业化的发展阶段、要素价格体制不完善以及地方政府无序竞争盲目上项目等因素,在传统行业中产能过剩一直比较严重。当前对于落后产能缺乏一个有效的退出机制,产业、财政、金融和环保等各项政策尚未形成合力由于地方政府处于税收、就业的考虑,缺乏积极主动地淘汰落后、过剩产能的动力。第二,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展低碳经济和新能源产业被视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目前在中国属于新兴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如果没有财政补贴尚无法进入实用阶段,因此,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的条件。但是在本轮大规模投资的刺激下,部分地方政府没有从自身条件和要素禀赋出发,盲目跟风,导致部分新兴行业由于新建项目快速增长,产品需求相对滞后,出现产能过剩迹象。第三,我国部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由于只瞄准国外需求,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需急剧萎缩,这些闲置下的产能一时难以转为满足国内需求。
3、地方政府投资资金不足、融资平台风险较大
在中央政府推出两年4万亿投资扩张计划之后,地方政府争先恐后地上项目,公布投资计划高达18万亿元。即使在4万亿投资中,也有1.2万亿需要地方政府配套,每年需要配套6000亿元,然而这远远超出了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承受范围。根据中央检查组三次检查、稽查、审计以及全国人大等部门的检查结果表明,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不能按期足额到位是影响中央投资效果的关键因素。总体来看,四批中央投资,前两批资金到位率较好,后两批较差,这主要是在实施4万亿元投资计划之初,各地方均有一些长期积累的重大项目,在这些项目启动之后,缺乏后续重大项目准备。
另外,投资刺激计划的带动下,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谓“遍地开花”,政府投融资平台总体负债率较高,盈利能力较低,透明度较低,银行对平台及地方政府的整体债务水平难以准确评估,信贷资金监管难度较大。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潜藏着系统性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
4、惠民生等公益性投资项目缺口仍然较大
据了解,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在不同项目上资金到位率有所不同。往往在基础设施领域,或者涉及到本地区产业发展等项目的资金到位率较高,而在民生领域和公益性的投资项目相对较差,这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支出项目较多,但同时也有观念意识领域的问题,到了基础设施和地方产业发展的项目就“不差钱”,到了民生公益项目就“钱不够”。这使得原本投资不足的民生公益领域投资缺口仍然较大,不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福利改善。
三、2010年投资调控的政策取向
1、“稳增长”是明年投资调控的首要目标
“稳增长”是2010年投资调控的首要目标,通过稳定投资增长来支持经济保持平稳增长。这主要是考虑到国际国内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社会投资尚未全面启动,需要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既不能使投资力度过猛、增速过快而引发通货膨胀,也不能因力度迅速减弱,导致“二次探底”。具体而言,投资“稳增长”在于继续有节奏地安排中央政府投资,并主要将该投资用于已有项目后续资金的补充,缓解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不足的问题,而非“铺新摊子,建新项目”。与此同时,还要围绕鼓励社会投资实施相关投资调控政策,释放居民自发性消费和民间自主性投资,实现增长动力由“政策刺激内需增长”向“自主性内需增长”的切换,保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较快增长。
2、“调结构”是2010年投资调控的核心任务
第一,与消费相关领域。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我国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具有巨大的潜力。一旦被启动,必须有相应的产能与之相适应。同时,那么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必然要求变化,因此,投资结构和重点领域也必须随之调整。具体而言,居民消费需求具有几个特点,一是,发达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汽车、饮食、服装、娱乐健身等行业是代表消费结构升级的重点领域;二是,中小城镇收入不断增长,消费水平达到了早期发达地区的阶段,消费结构也面临升级,因此逐步开发中小城镇消费市场成为未来一个投资重点;三是,农村居民的对于各种消费的需求代表农村市场的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也要求投资高增长来支持。
第二,与城镇化相关的领域。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大力推动城镇化的背景下,必将要求与之相关的投资相配套。比如,基础设施投资,如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垃圾和污染物处理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为满足城市人口生活的基本需要,也是为现代消费品进入居民消费领域所准备的基础条件;房地产投资,以满足城市人口的居住需求和工商企业的发展需求。
第三,新兴战略产业领域。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投资结构调整要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支持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另外,投资结构调整要服从于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的要求。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支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四,欠发达地区。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投资结构调整,要按照国家对区域的总体布局和战略,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惠民生”2010年投资调控的关键所在
民生是国家之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