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校正在鼓励学生们获取各种可能的证书以确保未来的毕业生们会得到一份好工作。我们的领导竟然会认为,很多老师只限于课堂而缺乏实践知识成为制约学校教育的一大症结!看起来,何其可笑,何其悲哀!要知道,即使在商学院这种最贴近于世俗,而为很多社会科学家而不齿的地方,实践也从来不是一个教职人员值得夸耀的资本。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大学中商学院存在的意义不在于如何服务于企业如何赚取财富,而在于一群研究者出于对人类社会中最为活跃的活动--商业活动;最为普遍的组织--企业组织的好奇而组织起来的科学探索。与其他科学一样,他在本质上都代表了一种人类的自我反思。在这个意义上,企业家怎么评价商学院并不重要,因为古德尔并不关心“猴子”是怎么评价她的,或许在猴子的眼里古德尔只是一直最蠢笨而长的另类的“猴子”。但是我们却普遍关心古德尔是怎样评价猴子的。记得一次会议上,一位营销学教授在谈到实证研究时说,管理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实践性。暂且不谈实证和实践有什么联系,我想说:服务实践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成为管理研究的应有品质。换言之,管理研究可以用来服务于实践,但是却不以实践为其自身的目的。相对论不是为原子弹而诞生的,它只存在于爱因斯坦的科学好奇之中。 大学生的工作机会是市场供求的结果,而大学的使命是知识创造和传递之所,试问短期的市场价格能够充分反映知识的价值吗?大学从来不是为一个好职位而存在,也同样不应该为失去一个好职位而放弃自己的使命。在看当下教育部门将就业率作为考核指标,而学生却甚至于陷入“被就业”的尴尬之中。在这之中,大学是无奈的。市场的价格会潮涨潮落,然而大学对知识探索和追求却不应该为现实所左右。社会学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句话没错。然而这不等同于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当市场极端需要猪肉时,商学院难道去培养猪吗?或者我们再为学生加一门类似于“养猪管理”的选修课吗?社会需要的是有思想、会思考的人,但问题是市场并不会立刻赋予其一个合适的价格。如果会,杜甫就不会冻死了,而又有多少人是在其身后几百年才被认识?根据市场行情设置专业、课程不应该是大学的所作所为,这更因该是职业学院的工作。我想这是普林斯顿没有商学院的最大原因吧。
象牙塔在时下已经几近于一个贬义词。我们的学生也常常自责“我们这些待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没有社会经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想说,首先请不要侮辱象牙塔!大学需要的正是一种类似于象牙塔的保护,从而使之从容面对社会的潮起潮落,进而担负起传承文明的重任。请问,奥运火种是怎么保存的?也经常经历一下风雨吗?对大学的保护是社会对自身的一种自我保护。当下,中国大学最的危机不是源自于经济危机,学生的危机不是源自于就业危机,我们首先应当做的是对大学、大学中商学院的使命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