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第三章补遗之一:内生比较优势(内生绝对优势)原理
罗鹏
曼昆介绍了李嘉图外生比较优势原理,但是,好学者常会有疑问。比如,有人问:是否会存在一方在所有产品上既无绝对优势又无比较优势的情形?
这个问题不能回避。
以下表为例
----------------------------------------------------------------------------
红袜子的小时产量 白袜子的小时产量
----------------------------------------------------------------------------
波士顿 3 6
芝加哥 1 2
----------------------------------------------------------------------------
直观看,芝加哥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或者说都出于绝对劣势。
计算机会成本,转换成下表
----------------------------------------------------------------------------
红袜子的机会成本 白袜子的机会成本
----------------------------------------------------------------------------
波士顿 2 0.5
芝加哥 2 0.5
----------------------------------------------------------------------------
我们发现,芝加哥在所有产品上也无比较优势(波士顿也是这样)
也就是说,数据如果是真实的,比较优势原理似乎
失效了。
其实不然。但曼昆老师没有进一步解释。
现在予以补漏。
第一,两人两种产品的生产率差异不存在差异的情形,是个小概率事件。构成各人的生产率的各种先天条件,多多少少存在着差异,而不是无差异的。这还不是主要的问题。
第二,李嘉图的路径是,两人有各自不同的比较优势(因),是两人按各自的比较优势实行分工(前项的果,后项的因),并进一步交换(果)。实际上,现实生活还存在着这样一条路径:初始,两人在各种产品生产上既无绝对优势也无比较优势,但是只要先行分工,即各自先选择不同的产品进行专业化(因),就会产生专业工作者效率高于非专业工作者效率的效果(前项的果,后项的因),进而两人实行交换(果)。
专业工作者效率高于非专业工作者效率,对两人都是一样的。如甲专业于A,则甲的效率高于乙;同时,乙专业于B,则乙的效率高于甲。韩信曾对刘邦说:带兵你不如我,驾驭将领我不如你。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外生比较优势原理的“失效”,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不利影响;内生绝对优势原理总是在起作用。
对内生绝对优势原理的开先河者是亚当斯密。
“人的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并不像我们所感觉的那么大。人们壮年时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在多数场合,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
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例如,两个性格极不相同的人,一个是哲学家,一个是街上的挑夫。他们间的差异,看来是起因于习惯、风俗与教育,而不是起因于天性。他们生下来,在七八岁以前,他们的双亲和朋友,恐怕也不能在他们两者间看出任何显著的差别。大约在这个年龄,或者此后不久,他们就从事极不相同的职业,于是他们才能的差异,渐渐可以看得出来,往后逐渐增大,结果,哲学家为虚荣心所驱使,简直不肯承认他们之间有一点类似的地方。“(p15)
其实,内生比较优势原理,基于的是“学习效应”,专业工作者学习本专业,非专业工作者并不学习该专业(而只学习前者不学习的专业),差异可想而知。
这里,还有一个错误认识,认为某些后进国家成功地将原先自己的劣势专业转变为优势专业,是否定了比较优势原理。其实,徒弟超过师傅,本是一件可能的事情,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徒弟超过师傅,那不过是比较优势的转向而已,比较优势原理依然存在。打鸡血之辈可以休矣。
系列之一完毕,敬请等待后续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