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投稿SSCI 吴齐殷(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前言
台湾的学术界,近年在学界的自我要求与国科会等学术成就评量与学术资源分配机构的推波助澜下,学术生态确实有了极大的转变,其中锁定目标向SCI 或SSCI 期刊进军投稿,逐渐成为学界的“共识”(或共同关怀)。当然,对有些身处学界的人员而言,却也是「共同的痛」。但无论如何,要在当今台湾的学术界求取生存空间,“必须”在SCI 或SSCI 期刊发表研究成果的要求,也逐渐成为获取职位、升等或研究资源的必要条件或是评审条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要项。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会聚集于此,认真讨论此一议题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绝大多数(或更大胆的说:所有的)曾经向SSCI 期刊投稿过的人,都曾有过被退稿的经验,即便是各领域的学术巨擘,亦难逃此项“命运”。笔者即曾经听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林南院士说过:被SSCI 期刊退稿,乃是极其正常自然之事,我就常有这样的经验,没什么了不起的。林院士更进一步地陈述他与其前辈,美国社会学大师James Coleman,之间曾经有过的精彩对话的往事。林院士自述:当年他刚拿到博士学位,前往John Hopkings 大学任助理教授,当时James Coleman 正好是John Hopkings 大学社会学系的系主任。那时候他们这些可怜兮兮、没有任何投稿经验的助理教授们,为了拼 tenure,终日惶惶地努力做研究、写论文,却往往在投稿SSCI 期刊时,频吃闭门羹,终至灰心丧志,不知如何是好。后来有一次林院士有机会造访James Coleman 的研究室,乃趁机向他讨教如何写出可以被SSCI 期刊来稿照登的研究论文,以及如何可以避免投稿被拒的窘境?林院士说:当时他本来预期James Coleman 这位在当时已经是誉满天下,文章散见于各大重要社会学乃至其它社会科学SSCI 期刊的这位大师,一定能传授他一些“人所不知”的伟大秘诀或是高深招数,使他也能在短期内就成功地进军SSCI 期刊。没想到,James Coleman 在听完林院士的“不幸遭遇”之后,不发一语,只是转身打开其研究室里一个超大书柜,只见书柜里尽是一篇篇的论文稿件,堆积如山,几乎要塞爆整个书柜。林院士说他那时如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只见James Coleman以极为平淡的语调对林院士说:这些都是我历年来被SSCI 期刊退稿的论文。我并没有比你幸运,也不见得有过人的能耐,我的论文之所以能够登在SSCI 期刊上,是因为我锲而不舍,文章被退了,就再改再投,再被退,还是再改再投,一直到我的文章被接受方休。
这个真实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投稿 SSCI 很简单,论文写好了,送出去受审就是了;被退稿了,也没关系,拿回来再改就是,改好了再送审就是,就是这样一来一往,反复折冲,当送出去的论文不再被退稿的时候,就是“投稿SSCI且成功的被接受刊登了”。林院士接着说:他自己的研究室,现在也有这样一个书柜,专门收容这些被SSCI 期刊退稿的论文,但他从来没有弃之如敝屣,随时都可以把他们拿出来继续修改,仿效James Coleman 的策略,如今林南院士,已经是名满天下的社会学大师了,在美国以及在两岸三地,都享有极高的声望,更不用提他的研究成果散见于各大重要SSCI 期刊了。
本来讨论至此,此篇文章的用意和目的,就算是完成了。但为了使它看起来,更像是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而且以上所讨论的主题,基本上算是投稿的基本法则,实际上,若能针对此议题,深入厘清其逻辑义理,则投稿SSCI 期刊时,更能胸有成竹,令“投稿成功”早日到来。因此,以下仍拟从学术生产的特点和规则、审稿过程、传送讯号、写作的重要性及投稿策略等几个不同的面向,“深入”讨论如何投稿SSCI。
学术生产的特点和规则
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应该都知道,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真理的探问与事实的发觉”,学术论文的撰写,基本上就是要铺陈以上两项的知识拓展情况,而专业期刊就是用来登载以上成果的园地。为使新知识更有系统而有效地的累积与传布,一般学术论文都会有固定的格式与写作次序,便于辨认新产出的论文是否提供了有用的、甚至是突破性的新知识或新发现,而不是既知知识的剩饭重炒。这也是SSCI 期刊在审查其送审论文时,一个最基本的判准。格式不符的论文,甚至连审查的门坎都尚未进入,即可能已被快速刷掉,若作者不查,即可能就此永远无法见天日。若写作格式没有问题,通得过 SSCI 期刊的规定,这时论文才有可能进入审查的过程。
SSCI 期刊审稿过程的特点乃是:双向匿名的,一般是所谓的同侪评审制,这意味着“社会等级结构的失落”,也就是说:一篇出自较资深且较有经验的研究学者之手的论文,有可能被较资浅较缺乏研究经验的学者所审查,其结果有好有坏。意思是说:双向匿名的审查制度,有其优点,但也非全无缺点。简而言之,审稿时,一般会假设审稿人的角色就是秉持客观与公正的态度,就其所专精的学术领域的研究优劣判准,以之衡量所审查论文的研究成果的价值,并据以判断该论文是否值得予以刊登,将该论文的新知识或新发现,分享给学术同侪。但这是一切合乎理想的期望,事实是:审稿人并不总是正确的,因个别审稿人不负责任或水平有限之故,造成的误读或误解的情事,时有所闻;审稿过程中的政治因素,也有可能使得一篇佳作,始终见不着天日,例如,理论思路或学派间不同的意见或冲突,都可能逾越理性的判准,而使得受审的论文得不到公允得评判,而失去被刊登、公诸于世的机会。于此,本文并无意臧否SSCI 期刊的功过,只是要真切的指出:作者应认真对待审稿人的意见,但也不要过于认真,作者心中也应自有一把尺,知道如何看待(或说正确评价)自己的作品。这里要说的是:对作者而言,将稿件送审是一个艰辛的学习过程,必将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折冲、樽阻,才能逐渐摸透个中玄机,找到一条“投稿成功”的路径。
传送讯号
写作的重要性
投稿策略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