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阻止“草根”的腐烂—从洪合羊毛衫看浙江产业集群衰败的危机
作者:浙江嘉兴 钱云江
本文选自“谁来阻止草根的腐烂”第一章,作者于2005年11月28日发布在天涯经济论坛、阿里巴巴纺织论坛上面,其中在天涯上有1万多次点击,近200个回帖,激发了广大网友对浙江经济回落问题的思考,随后,“中国毛衫网”、“中国毛纺科技信息网”、“中国嘉兴毛衫信息网”、“南京羊毛市场信息中心”、“中国民间资本网”、“海宁论坛”等网站先后转载本文,“中国产业集群”网的论坛上更是发起了相关讨论,我呼吁:所有浙江人都来思考这个问题,所有中国人都来关心这个问题。 联系请发电子邮件:huying2634@126.com
前言:“2004年,浙江成为全国经济总量第4个超万亿的省份,冬天也悄然而至。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浙江增长速度在全国开始靠后,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明显后移,全年的增长率仅排在各省市区的第21位。2005年以来,浙江经济更添寒意。2005年上半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增长1.9%,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9.3个百分点。全社会投资增幅比去年同期增长8.7%,低于全国18个百分点。GDP的增速仅为12%,比去年同期低3.5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这个以民营经济活力著称的省份,其非国有投资出现了近年来未有的比重下降趋势,上半年所占比重为65.5%,比去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投资金额仅增长6.4%,增幅同比回落21.6个百分点。”
—— 资料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赵 晓:《浙江经济进入冬天? 产业集群出现整体性危机》
种种数据表明:对浙江经济问题进行剖析,反思发展中暴露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已是迫在眉睫,时不我待之事。
浙江经济的两大特征:“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
浙江经济的主体是个体私营经济,从“草根”发端,顽强地生长成中小型企业,创业之初,所进入的市场都是以小商品为主。那么,小商品、小资本凭借什么来拓展市场,凝聚竞争力,占据大量市场分额的呢?
探究浙江成功经验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俯拾皆是:有“小商品大市场”之说,有“块状经济”之说,有“私营体制优越性”之说......
2003年,疯狂肆虐的“非典”疫情无法阻挡浙江经济的狂飙突进,为何到了2004年度,浙江经济突然急转下挫了呢?在业界,甚至有《浙江经济进入冬天? 产业集群出现整体性危机》、《浙江“世界工厂”模式的穷途末路》《浙江产业集群“盛极而衰”?》这样的文章见诸于报刊。一时间,凉风阵阵,简直令人不寒而栗。似乎,浙江经济已然岌岌可危,分崩离析矣。
要探究浙江经济的症结所在,必然先要摸清浙江经济发展的脉络。那么,浙江经济在以往的20多年间,究竟是凭借何种魔力突飞猛进的呢?
2001年,浙江省展开了对“块状经济”的第二次普查。数据表明: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形成了“块状经济”,共涉及175个大小行业,参与“块状经济”协作生产的企业达到24万家,年产总值突破6000个亿,平均每个“块状经济”规模达到11.5亿。
2003年,据浙江省经贸委调查:浙江全省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有149个,工业总产值合计1万亿元,约占全省制造业总量的50%。从专业化类型看,有绍兴的轻纺、海宁的皮革、嵊州的领带、永康的五金、温州的皮鞋、乐清的低压电器、桐庐的制笔、诸暨的袜业等等,这些都是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行业巨头。
浙江是市场大省。据省工商局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全省3459个消费品市场成交额4053亿元,同比增长5.42%,547个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2299亿元,同比增长31.63%。年成交额超亿元商品交易市场497个,比上年增加39个;超十亿元市场114个,增加21个;超百亿元市场9个;另有超十亿元的生产要素市场2个。497家超亿元市场成交总额5457.8亿元,占全省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的85.5%,平均每个市场的成交额10.98亿元。
在浙江省内,交易市场的形成,往往能带动当地的普通百姓参与到市场建设中来。由此,相关联的生产企业、家庭作坊也会群起群涌,形成集聚;到1999——2000年的时候,全省掀起工业园区建设高潮,可以看出浙江产业发展的特征及发展轨迹。
1、浙江选择小商品起步的直接原因是:没有资本、没有技术、没有先进设备,只有从身边的小商品入手,因为技术含量低,进入门槛低,资金要求低,是生活中的相关日用品,容易被市场接受,这是浙江人和商品经济博奕之后的必然结果,是浙江人与市场经济互动过程中的鱼水之合。
2、浙江人在创业初始阶段都以家庭作坊起家,从摆地摊起步,专业市场的建设是顺应家庭作坊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本的原始积累,主要靠这个过程完成。
3、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每个产业里都冒出了若干经营能手,积累了二次创业的资金,开设工厂走向工业园区是顺应行业经济发展的第二轮必然选择。
4、专业市场的建设发展,家庭作坊的发展壮大,新办企业入驻工业园区的集聚拓展,三股力量共同打造了一个个充满强劲生命力与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在这四组环节中,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令产业发展受累;哪一个关口没有打通,都将在产业发展遭遇外来不利因素影响时瘫痪;哪一颗埋藏的地雷没有排除,都将在产业无限制挖掘产能的时候引爆。
因此,浙江经济发展中凸现的问题,必须从产业集群里寻找解决方案。
洪合羊毛衫产业集群的危机
洪合羊毛衫产业发展概况:
嘉兴市洪合镇针织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几名来自上海的知青在洪合镇泰石桥村办起了第一家针织厂。从此,千家万户的家庭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在洪合大地涌现,羊毛衫成了洪合镇的支柱产业。面对一发而不可收的强劲势头,洪合镇于1988年办起了第一期羊毛衫市场。1993年,羊毛衫市场被评为“全国工业品百强市场”;1996年获省级文明规范市场;2000年获浙江省“二星级文明规范市场”。
经过14年的培育,洪合羊毛衫市场已形成了两大专业销售市场、四大加工区域,即精纺区、粗纺区、毛纱区、综合商贸区和与之相配套的货物联托运中心,构筑了一条分工协作、极具规模的宏大产业链。如今,整个市场占地面积已达318.8亩,拥有固定资产1亿元,营业用房近4000间。
2004年度,洪合羊毛衫市场成交额达23.88亿元。毛衫产业在洪合镇的经济总量已经占据85%的分额,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2004年,全镇拥有各类汽车2000多辆,每百户拥有汽车30多辆;全镇拥有固定电话7212门,户均1门以上,2004年年末银行存款超过6亿元,人均2万多元。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洪合百姓的幸福生活,皆源自于毛衫产业的蓬勃发展。倘若洪合毛衫产业受挫下滑,倘若洪合毛衫产业轰然倒下,必将毁灭洪合百姓的幸福生活,乃至涂炭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