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原文:
http://win-555.blog.sohu.com/94233715.html
在中国,所有关于房地产的教科书,所有关于房价电视座谈,都不厌其烦的重复这样一条道理:“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消耗了就没有了,所以房地产价格将呈长期上涨趋势。”——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了无数的故意误导。
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煤、石油、矿产等。这类资源是经历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比,其形成非常缓慢,一旦消耗完就不能再生了。可再生资源:指在短时期内可以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又称可更新资源。主要包括生物资源(可再生)、水资源、气候资源等。
而土地资源有其自身的两个特点:
1,土地资源包含建筑用地和耕地等类型,而耕地,换句话说:土壤,的确是不可再生资源。因为土壤需要风化等自然力才能慢慢形成,形成1厘米的土层需要120年至400年。所以,土壤流失或者沙化后几乎不可恢复。
2,土地,不能像氧气那样经过光合作用自然恢复,也不能像淡水那样经过海洋的自净作用得到补充,土地不能重新“长”出来,也就是说土地不满足狭义的再生概念。
而专家的误导则正是利用这两点,强调土地的狭义上的不可再生,把土壤的不可再生扩大化到整个土地资源。
但是,专家们故意忽略了土地资源的一个独特的特点,那就是:除了土壤外,土地资源具有不可毁损性和不可消耗性!人类历史上能找到一块彻底毁损、消耗以至于不能建筑的土地吗?的确也有,但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能毁损建筑用地的只有活火山和核污染、核废料,比如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原址,掩埋核废料的地点。除了这些之外,甚至核弹都不能毁损、消耗土地——广岛和长崎仍然是日本的大城市。
土地虽然不能像氧气那样狭义的再生,但它和石油,铜矿等不可再生资源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土地是不可毁损的、不可消耗的!既然如此,土地又怎么能被称之为不可再生呢?又怎么能说是“用完了就没有呢”?所以,土地,特别是建筑用地,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实际上在一些教科书中土地也被列为可再生资源。实际上,神州大地上到处热火朝天,充满酸甜苦辣的拆迁不就正是土地资源再生性的生动例子?
除此之外,人类利用土地的能力是不断提高的。土地资源是人类目前使用的和目前难以利用但在可预见的将来能够使用的,荒山、沙漠、戈壁虽然现在不能大量利用,但是在将来可以利用。而且,从容积率的角度来看,人类利用土地的效率是大大提升了。200年前很难想象,5亩土地上可以居住上千人,而现在20层以上的高层比比皆是。
还有一些争论,我继续把话说透。我们都知道稀缺性是价格的根源,从最宏观的角度来讲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与人口来讲的,也可以相对货币总量来讲。
从长期来看,比如100年,土地资源的总量是不变的,而人口的数量会变动,这一点和铜矿,石油的总量会一直下降有本质的不同。另外,货币的总量也会因经济变动而变动。所以,所谓土地价格将长期上升就是御用文人的误导。过去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另外很多同学用 排他性占有 来解释 土地不可再生,比如:“盖了房子就不能再种地了 ,一块地只能干一件事 ,要么种地 要么盖房 懂了没的?!”
我觉得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排他性占有和资源的是否再生是两回事。
照这个逻辑,一立方空气,要么燃烧,要么呼吸,燃烧了就不能呼吸。其实,仔细比较一下语句的细节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别,对于不可再生资源是,“....就再也不能”,对于土地是“......就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