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了实行价格歧视,所以采用积分卡,收集信息,把单次博弈扩展到多次博弈。多次博弈达到均衡后,肯定是一个帕累托改善,双方剩余都更大。
2.每次消费的积分,实际是一种沉没成本,用沉淀成本的方式,增加消费者和其他商家交易的交易成本,从而增加消费者其他商家消费的机会成本,从而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3.利用沉淀成本进行促销,最常见的就是:“再增加多少积分就可以换取奖励”。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660363
我认为楼主的以上观点存在误导的倾向:
第一:的确每一次交易就属于一次交易双方的博弈,然而通过运用计分卡可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商品这一事实是每个具有常识的人所共知的,但为什么在商场消费的顾客计分卡的使用比率并不是100%,显然这里存在一个消费者偏好差异的事实(即,那部分积分卡持有者的价格弹性更大)!(呵呵,只要存在交易,那就存在帕累托改进,而不管这次交易是否使用了积分卡);在这里你将时间序列加进来,从而引出多次博弈过程,但是我们应该记得,积分卡持有者是不知道最后一次博弈会在什么时间的,那么最终无终点的重复博弈其结果与一次性博弈相同.
第二: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关于沉默成本的问题,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理性人假设让我们知道沉默成本不能影响人们面对将来的决策。在这里,沉默成本从心理学角度应该是维持个体偏好(价格弹性)稳定性的一种工具,而我们所做的众多经济学讨论中,是具有隐含假设的,那就是个体偏好稳定的假设。
第三:积分换取奖品的营销行为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用一定期间内已购买的商品和获赠送的商品构成一个商品集合,积分卡持有者所愿意的支出与非积分卡所愿意的支出是不一样的。这里假设获赠商品对于积分卡持有者的售价为0.
以上个人意见仅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