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马歇尔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在一个注释中,马歇尔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表达和解释了价格决定的道理(见下图1):“为了用图形表示供求的均衡,我们可以一道作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如果OR代表生产实际上进行的速率,又如需求价格Rd大于供给价格Rs,则生产十分有利,并将有所增加。我们所谓的产量指标R将向右移动。反之,如果Rd小于Rs,则R将向左移动。如果Rd等于Rs,也就是说,如果R正位于供求曲线的交点之下,则供求均衡。”[17]
这种表示方法从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与实际情况有不符的地方。也就是说,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仅能反映出一部分事实,这就是牵涉到使用天数或使用日期的那种需求结果。从以天数作为平均的需求来看,显然需求基本上是不变的(除了将要被淘汰的产品)。当需求在先时,这意味着消费者必须购买一定的数量,销售者很快就会发现可以不按原有的价格与数量的对应关系开价,这样需求曲线也就失去了指导意义。事实就是如此,在很多情况下消费者即便是价格高一点也愿意购买更多的数量,当这种购买愿望达到“抢购”的程度时,其价格反倒随着购买数量的增加而向上,需求曲线就会向上倾斜。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在短期内——就很难找到均衡点,要是需求曲线向上的斜率大于供给曲线的斜率,在图上甚至都找不到交叉点(如下图2)。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将怎样解释均衡价格的意思,其稳定程度又如何呢?要是解释的话,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当需求价格Rd大于供给价格Rs时,这对生产十分有利,产量将增加,即产量指标R将向右移动。但此时并不意味着价格会下降,反倒因供不应求价格会继续走高。只有供给曲线上升的速度快于需求曲线上升的速度时,在某一处才能形成平衡点(如上图2中SS′与D1D1′的交叉)。当然,想要做到这一点很容易,只要把产品的价格提高就可以。不过企业一般会从两方面考虑提价的程度:如果产量还能增加,那就不会把价格提得很高;反之,如果产量很难再有效地增加,即再增加将得不偿失,企业就干脆以直接提高价格为主。这时所表现出的经济现象就是价格直线上升,但数量增加得却并不多。如果价格提得过高,即供给价格Rs大于需求价格Rd时,这是不能被消费者接受的,价格自然会回落到平衡点附近。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价格会在一个比以往高出很多的位置上达成了所谓的均衡。当经济周期达到一轮的最高峰时,其价格所呈现的正是这种特征。
事实告诉我们这种价格是不稳定的,很难长久维持下去。因为只要价格不再上涨,仅仅为了使用日期的过多购买或者说是过分的储备就是不必要的同时也是不合算的。这是由于物品本身有个质量保证期的问题,在一定期限内是必须要使用完的,另外为了保管物品或者说储备也牵涉到费用问题,这些因素都会自动限制购买量。一旦购买量不再持续增加,实际上价格也就不会再持续上涨;两者的变动关系是一致的,这一点将决定在因储备数量的提高而造成的损失与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利益的平衡处。不过即便达到了平衡,要消费掉一定量的储备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例如,大米要是涨价了我们可能只吃了一半就去购买下一袋,相对来讲就等于需求增加了,要是不涨价很可能吃得只剩下几斤再去购买也来得及。随着购买时间间隔的反向延长,或者是恢复到原先的正常状态,这就相当于在一定时间段内需求又降低了。要是在同一时间段内产量不相应地减少的话,那就要供大于求。但这里面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于,要是减少产量在规模基本无法缩减的情况下这就等于降低了生产能力,这样做企业是不合算的。因此企业会先选择适当地降价而保持产量不变,用以代替供给“不变”(其实是消费额不变)。然而,企业以为这样做能维持供需平衡,殊不知只要一降价,为了使用天数的购买或者说是过多的储备就越发不合算,这样在一定时间段内的需求就会进一步减少。为了实现新的平衡,这势必还得降价,甚至在降价的同时还不得不被迫减少产量。于是降价和减产与需求下滑形成了恶性循环,经济就开始衰退了;在经济周期的变动过程中,其价格与需求之间所反映出的正是这种特征。此时可以说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将按原道返回,行进方向却和原来的正好相反,只不过需求曲线是在供给曲线下方变动;或者可以认为需求曲线走的是原来供给曲线的路径,而供给曲线走的是原来需求曲线的路径。当变动到一定程度时,需求不可能再减少了,这才止住下滑的脚步并形成一个新的平衡点(如下图3)。
如果过了平衡点A,再减少产量就会因为供不应求而消费者愿意提高价格以满足正常的需要,也相当于对生产是有利的,价格和产量都会向反方向变动。可以说,平衡点A处又是一种均衡,但这已经到了一轮经济周期的最低谷。在这种情况下其价格同样不稳定,也难以长久维持下去。因为这种价格是由降低了生产能力同时又压缩了生产规模实现的,长期下去对企业非常不利。随着企业破产的增加以及购买数量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力量,物品数量重又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新的上涨趋势就会再次形成,经济又进入到了复苏阶段。随着需求的强劲的拉动,新的一轮上升又开始了,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将再次重返原来向上的老路并会在高处再次折回来。可以说供给与需求关系就是这么周而复始地变动着的,从而形成了我们都很熟悉的经济周期现象。伴随着经济周期变化的就是GDP、通货膨胀率、就业率、货币发行量等的一系列经济数据的变动,这些都是事实,同样有其明显的规律可寻。
从长期来讲价格确实是有规律地变动着,只不过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是基本稳定的。这样我们就不难想到,把长期认为是一种动态,把短时间看成是一种静态,马歇尔的需求曲线之所以向下是从静态的需求结果中抽象出来的,而供给曲线之所以向上又是从动态的供给结果中抽象出来的。这两种情况并非不是事实,只是除了考虑不够周全之外,放在一起推论很容易出现与其它事实不相符的结果。比如,把需求曲线用动态的情况来代替,事实告诉我们这种曲线一定会向上倾斜;所谓的买涨不买落反映出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把供给曲线用静态的情况来代替,这种曲线就该向下倾斜。事实同样如此,经验告诉我们惟有在价格先行上涨的情况下增加产量才有获利的可能。如果不是这样,仅仅根据向上的供给曲线就制定一个增产计划恐怕就要出大问题;不要说任意增加产量,仅仅因为判断失误所导致的产量过分增加就有可能让企业亏得血本无归而面临破产的危险。也就是说,供给曲线向下倾斜也是真实情况。这样把动态的需求曲线与静态的供给曲线放在一起也能推出有均衡点的结果,但形式却与原来的正好相反,其解释内容就应该如下(图4)。
要是供给价格Rs大于需求价格Rd,消费者不会接受这种价格,这显然对生产十分不利,企业必须通过增加产量以降低供给价格,产量指标R将向右移动到A点。如果Rs小于Rd,那企业不可能傻到非要按小于需求价格出售并增加产量,这样R将向左移动到A点。即在A点处价格和产量是比较稳定的,所谓的供给与需求同样形成了均衡。
如果把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都用静态的来代替,同样也能得到交叉点,其结果如下图5所示。不但形式不一样,解释也会不同:随着产量的增加,其价格会下降。但在一般情况下这种价格下降的速率会比需求曲线下降的速率快,因此能有交叉点。
在均衡点处,要是产量乘价格(相当于面积)比原来的大,那就意味着此时的产量与价格的关系更可取。企业在考量增加产量与适当降价的综合利益时依据的就是这种图形,这也是所谓促销的理论依据。当然,这种购买量的增加除了有使用日期因素的作用之外更多的是替代了其它同种类物品的结果而使需求增加了。
由此可知,马歇尔的均衡分析仅仅想到了一种有可能的情况,这当然只是部分的事实,并没有涵盖全部的价格问题。这里的关键就在于马歇尔所认为的价格仅仅是所谓的“买价”与“卖价”而已,这不是价格的实质,是说明不了价格的由来以及变动规律的。在现实生活中价格确实表现出所谓的“买”与“卖”两个方面,但这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上的划分,实际上是不存在独立的“买价”与“卖价”的。因为道理很简单,卖价要是不被买价所接受那就毫无实际意义;同样,要是买价没有卖价提供那也毫无实际意义。这样我们就会发现, 要想实现交换“两种”价格必须相同,买价就是卖价,两者必须在一致的情况下才能起到作用。可在哪一点才能达到一致,要是只从买价与卖价分析那就只能得到“任意的均衡”的结果。由此可见这种结果与所谓的分析方法或者说理论就有局限性的问题,或者说其推理过程并不充分。
价格和交易数量确实由供求关系决定,但其具体的价格和数量以及变化规律用以往的供求关系分析方法是得不出一个最正确的结果的。这是因为这种分析方法还没有认识到决定其关系的真正独立的经济变量是什么,还不能概括与之有关的其它经济现象,或者说抽象出的类的级别还不够基本或不够深刻,所以得出的结论自然会以偏概全。
马歇尔实际上比穆勒更加理解供给和需求的独立性,并且用需求弹性很好地把需求或需求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出来;但是当把供给和需求都用价格这种并非独立的量化指标代表而进行分析时,反倒把研究的范围缩窄了。为此在分析过程中马歇尔总要强调假设其它条件不变并且还要把一些“特殊”情况除外,由此也就造成了理论运用的局限性。在实际生活中这是不可能的,以实验的做法也无法达到这些要求;而且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这么做也是不合理的,并不符合理论所要求的严格的分析方法。也就是说,一种理论如果不能把所有与之有关的条件都考虑进去并把各种特殊情况都分析到,那么所推出的理论就不完整或者说并非是最终的结论。这就像马歇尔也认识到的那样:“正常供求的稳定均衡理论,的确有助于我们概念的具体化;在其初级阶段,它与现实生活相去不远,从而对那些最强而经常出现的经济力量作用的主要方法提供了一副相当逼真的图景。但是如果把它推到悠远复杂的逻辑结果,它就与现实生活隔绝了。事实上我们在这里接近经济发展的主题;因此,在这里特别需要记住的是,经济问题,如它们被当作静态均衡而不当作有机发展的问题时,是表述得不完全的。因为虽然只有静态讨论能给予我们以明确的思想,从而,是把社会较达观地看作一个有机体的必由之路,但那仅仅是一个开始而已。”[18]马歇尔还特别强调了:“静态均衡理论只是经济研究的入门;它甚至也只是对那些有报酬递加趋势的工业的进步和发展的研究的入门。它的限界经常为那些特别是从抽象观点来研究它的人所忽略,以致有使这种理论完全定型的危险。”[19]
造成这种结果的真正原因就像马歇尔在其著作附录八中专门提到的那样:“上述种种结果之难如人意,部分原因是由于我们还没有完善的分析方法,由于我们科学机器的逐渐改进,日后它的减少是可以设想的。如果我们能把正常需求价格和正常供给价格表现为正常生产量和该产量成为正常产量的时间的函数,我们就大大地迈进了一步。”[20]
确实如此,如果把产量与一种“正常”时间(具有标准性质的时间)联系在一起,那很多问题分析起来就非常简便。这就必须对生产进行量化,即不应该只用最终产品的直接生产时间代表生产用时;而必须把相应的各个环节的直接生产时间相加才能得到可以称为全要素的的生产时间,只有这种时间才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生产的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