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伏克尔专栏/摧毁「大到不能倒」
【经济日报╱编译陈家齐】
2010.02.01 03:38 am
随着经济进入疗伤止痛期,金融改革的议题也开始浮现。这些讨论包括提高银行的适足资本与流动性;加强官方监理,强化企业自身的风险控管与董事会监理;改善对金融机构的会计方式。
但就如欧巴马总统所强调,一些关键的结构问题却在上述的讨论中缺席。于是他在十天前提出一套作法,要补足这些缺陷。
问题出在央行与政府拯救濒危金融机构,也带来道德风险。政府为稳定商业银行而提供的「安全网」,同时也用来支持投资银行、房贷商,甚至是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
结果,这些非银行企业的经营层、债权人甚至股东都获得政府保障。
于是「大到不能倒」出现了。这个词意味着规模够大、经营够广、够复杂的金融企业,随时可以期待纳税人纾困。结果是这些金融企业融资更便宜,涉险更深,规模更大,杠杆更高,让金融体系更为脆弱。
首先我们要知道,商业银行维持基本的支付体系,还扮演关键的资金中介:把存款转化成贷款与信用,提供给需要的企业与个人。
要执行这些功能,银行不可避免需要涉险,有时是很大的风险。所以亚当斯密早在200年前就倡议「小银行」,确保任一家银行倒掉不会危及整个体系。
但今日的企业规模太大、投资所需的资金太高,小银行无法应付。所以,政府一方面为商业银行提供安全网,一方面希望以监管来平衡掉道德风险。
但许多大银行转而在保护网下,进行更大的风险投机交易,替本来就很有风险的商业银行业务再添一层不必要的风险。所以,欧巴马总统提议限制银行的自营交易,希望解决这个结构缺失。
当商业银行拥有或资助避险基金与私募基金,用自有资金从事交易,等于是把资本拿去投机涉险,而不是用来服务客户。而且是由四、五家美国巨型商业银行垄断这个领域,剩下可能不到30%,才是其它国际银行所为。
除了平添银行系统的风险,这些活动还带来几乎无法解决的利益冲突。而且,这三种投机业务交给成千上万的独立避险基金与私募基金,照样作得很好。这些独立资本公司与其它企业同样仰赖商业银行的服务,而商业银行拥有这些业务,则破坏竞争平衡,造成利益冲突。
这些独立资本公司也没几家大到对系统构成威胁。事实上,已有无数这种资本公司关门大吉,却未威胁市场的存续。
只有少数几家投资银行(或保险公司)倒闭会真正冲击市场秩序,限制他们的资本与杠杆相当重要。不过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套解散机制。也就是说,这些对市场极度重要的资本机构濒临崩溃时,主管机关应该有权适时接管,加以清算出售。过程中只提供营运所需的最低资金,只为了准备有序终结这个事业。政府不保护股东或债权人,如果清算所得不够还债,债权人要承受损失。
简单来说,就是要让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大到不能倒」。这些金融公司可以创新,可以交易,可以投机,可以经营私募资本,但是也要像其它企业一样,可以倒闭。
其它结构改革也很重要,但不是我这里的重点。当然,衍生性商品市场应该有所限制,而且要成立有效的共同清算机制。我也同意该由央行监控市场体系的风险,找出弱点,提前行动。这些是国际上的共通议题。
就美国而言,我认为现行由州政府监管保险公司的作法应该改革。我们也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大型私人房贷市场,这要有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但这些都是未来的下一步问题。
当前最必要的,是让国际形成改革的共识,尤其要纳入总统提出的作法,限制商业银行的自营交易。这还有许多细节需要厘清,尤其是要辨别出哪些业务是商业银行为了服务客户,必须采取的正当交易行为。
我很清楚某些利益团体希望「一切照旧」,继续享受政府的保护网。他们会辩称,光靠业者的自律与精明,以及改进现有监管机关,就能完成所需的风险控制。
但我必须告诉各位,结构改革无可取代。当过监管官员与央行官员、当过商业银行的主管与董事,我在这一行已经待了近60年。
我看过人事如何更迭,记忆如何淡去;我看过在危机雨过天晴后,抗拒监管的压力会如何卷土重来。
结论很明确,我们一定得面对必要的结构改革,把改革写成法律。否则,我们就是学不到教训。
(作者Paul Volcker是前联邦准备理事会主席,现任白宫经济复苏咨询顾问委员会主席)
【2010/02/01 经济日报】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