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关键指针
·
2010-02-02
·
工商时报
·
【本报讯】
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会公布了中国大陆1月分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毕竟是今年第1个月,PMI表现影响外界对于大陆经济回稳的信心。结果竟是55.8,比去年12月的58.6要低,引发市场对于大陆经济是否存在隐患的忧虑。市场相信,沪深股市当天下挫,PMI指数回落也是「元凶」之一。
其实,股市本就容易受到消息面与传言影响,特别是中国股市。但PMI的下滑,不应如此轻率作为大陆经济反转的判断。以较长时间的格局来看,自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海啸发生后,身为全球工业制造大国的中国,其PMI指数在2008年11月时跌落至38.8的最低点,但之后则逐步恢复,走出低谷。
2009年可说是「PMI复苏年」,指数从破40后一路突破50,特别是3月分站上52.4之后,一直到今年1月分,都没有跌破过50,可见关系中国大陆经济甚大的工业也走出低潮,开始恢复活力。
不过,经过去年经济上的救市政策猛出后,市场确实出现部分过热现象。而近期会影响到PMI相关的政策与事件颇多,诸如中美关系,特别是最近美国对台湾军售引发的紧张,还有达沃斯会议上各国对中国政府在处理通膨问题、货币政策等议题上的关切,都会影响相关经济数据,同时也让市场的「不安定感」增加。
例如,1月分PMI数据表现不如去年12月,个人解读乃是因为中国政府政策上的转变,今年不会像去年举全国之力救市,官员在政策说法上更有弹性,而对于产业、房市、银行贷款的调控,以及中国出口会否受到美欧关系所影响,PMI数据自然会有所变化。
不过,要强调的是,如我前面所说的,1月分PMI较低,在长期框架内,只能看做是一时的顿挫,并非此后PMI数据要反转直下的讯号。大陆PMI数据经过11个月在50以上的高位,象征工业景气复苏的劲道,之后,PMI指数应会稳定的维持在50以上运行,不会率尔跌破50。
值得注意的反而是CPI(消费者物价指数)问题。近日大陆媒体上也有提到,中国大陆今年1月分新增贷款逼近1.6兆元人民币,如此庞大的货币投放量确实让人感到吃惊,为此,人民银行官员之前也曾经开口表示,今年会采取更多措施,确保贷款情况不会反而造成经济过热。
目前流动性过高问题确实让不少人担忧,特别在某些地方的房市已有过热现象,也连带让人关注中国政府何时会升息。
我认为,今年第1季的经济数据相当重要,尤其是3月初中国就要开「两会」,届时1、2月分的各项经济数据,特别是CPI,都会被特别拿来做检视。同时,中国政府也将依此来决定今年经济政策的方针,并提出相关对策。
不过,对于外界认为CPI要到多少,中国人民银行才会升息的说法,我倒是认为,与其认定一个数字,不如观察CPI的增长速度。按照往年的历史经验,通常CPI增速约达到3个百分点时,就是人民银行要采取升息手段的时候。
因此,就今年全年的PMI指数来看,我觉得整个大趋势不会往下,虽偶有起落,但会稳步前行;而CPI牵涉的范围更大,也会影响官方的决策,会是今年大陆经济局势最难以揣度的因子。
(本文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军口述,记者李书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