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的分析
在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中,特别强调了有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问题:即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应该递减,并且边际消费倾向会低于其平均消费倾向。不过库兹涅茨用统计资料证明,1869年~1898年、1884年~1913年、1904年~1933年的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0.867、0.867、0.879,还发现长期内的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一样,两者都相当稳定。这就与凯恩斯认为的消费“原理”相矛盾,所以成了所谓的消费函数之谜。如果把储蓄看成是某种意义上的为了“损失”的准备,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平均消费倾向应该是越大越好:即所谓的边际消费倾向应该是递增而不是递减才对。因为家庭储蓄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能够支付得起像子女教育费用、个人医疗费用、退休养老费用等各种各样的“损失”,再加上一些其它的考虑节省下一部分收入而进行储蓄是必须的。如果收入高的话,相对来讲为此所需的储蓄占收入之比当然会小一些,这样有可能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适当提高。假设市场是稳定的,价格也是合理的,平均消费倾向也就没有变动的必要从而也就相对稳定。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如果生产能力很高的话,这就意味着投入产出比比较大,即通常讲的生产技术含量非常高,此时对于维持一定的GDP来讲当然就不必再增加那么多的总储蓄(M2/GDP会降低),所谓的储蓄率应该是越小越好。正因为不必再增加那么多的储蓄,所以就能实现很大的平均消费倾向。试想一下,如果平均消费倾向不是87%而是67%,两者的GDP相同,前者的储蓄率会低一些,后者的储蓄率无疑会很高,但哪个国家或地区更富裕呢?单看收入是一样的,似乎后者的可用于投资的资金会多一些,仿佛后者的发展潜力要更大。假设两者的生产结构相同,那说明这很有可能,即后者未来的发展潜力确实将更大一些;但要是生产结构不同,这就说明后者的生产落后,投资效率低,为了得到一定的GDP每年必然要积累那么多。当然,经过一定的发展后,落后的生产能力会提高上去,这也就意味着不必再增加那么多的储蓄了,平均消费倾向自然要上升到比如87%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储蓄率低而平均消费倾向高是很正常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说明生活水平提高了。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在1980年之前平均约为8%,“但从1980年开始,储蓄率开始下降,直到90年代末,储蓄率很少为正。”[4]其实这并不奇怪,储蓄率为负并不意味着人们没有(特别是以前没有)储蓄,像是把收入都花光了。只要储蓄率不是连年为负其总的储蓄额一定还在增加,只不过增加幅度要小一些而已。发达国家的总储蓄的绝对值都相当大,人均GDP就更高,这说明投资能力并不一定随着某几年的储蓄率为负而必然减弱。
如果不恰当地认为总的投资必须与某一年所增加的总储蓄相等就会得出表面上看似非常正确而实际并非如此的结论,即形成合成推理谬误。例如,要是投资不足就不会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而事实却可能是:以提高生产能力为主的投资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提高效率的投资反倒会增加失业人数。如果不考虑具体情况只在总量上计算投资的数额,那很可能因重复建设带来生产过剩并且也未必很好地解决失业问题。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或企业都是很聪明的,总会自觉不自觉生产一些不同的东西,由此也就基本上解决了生产与消费的对应问题。
从储蓄的角度来讲,所谓的总储蓄不过是已经货币化了的记在账面上的资产,并不一定就代表着这一经济体的总资产。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假设总储蓄是46万亿元,这只是有账可查的或者说是经过了交易的资产或资本存量,显然这并不包括很多自然资源所值的货币数;这一货币数也没法估算,即便估算出来了也只不过是一时的数量。我们真的无法判断一片海域能值多少钱,但只要在此开采石油并为此投入了10亿元的话,那这一片海域起码有了10亿元的资产。因此可以说,通过投资到底能得到什么一定与具体的生产情况有关,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有关。这要受到总储蓄的限制但不一定直接相关,而与利率就更不相关。比如,一间已有的地下室或车库可以用来存放物品,但要是经改造后用来开发跟计算机有关的产品那就不得了;很多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IT企业就是如此诞生的,一间房间加技术就远不止原来那么区区几千美元。
当然,从一般的收支核算的角度来讲收入确实与利率有一定的关系。不过我们会发现,当利率较高时,往往对应着价格上涨的时期,即便是减掉较高的利率利润也未必会降低;有时反而会更高,收入当然会相应地提高。当利率很低时,这说明经济有可能是处在不景气中,价格往往呈下降趋势,即便是有了低利率的优惠政策投资利润也会很低,收入自然会相应地较少。因此可以说,IS曲线真要是存在的话,除了像供给曲线那样有一条方向向下的(静态的)还应该有一条方向向上的(动态的),这样收入与利率的关系就是同方向变化的。如下图(图2)所示,其交点E0的意思为:高利率对应着高收入和货币膨胀。在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过程中,利率、收入和货币量就呈现出这种典型的变化特征。
如下图(图3)所示,其交点E0的意思为:低利率对应着低收入和货币紧缩。在一轮经济周期的下降过程中,利率、收入和货币量就呈现出这种典型的变化特征。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LM曲线,看看其真实情况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凯恩斯是这么具体分析由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对货币总量M的需求的:“用M1表示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持有的现款数量,M2表示满足投机动机所持有的现款数量。相应于这两种类别的现款,我们会有两种流动性偏好函数L1和L2。L1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而L2则主要取决于现行的利息率和预期状态之间的关系。这样:M = M1+M2 = L1(Y)+L2(r)。”[5]
对于M与r和Y的关系凯恩斯是这么认为的:“M的改变可以被认为是能影响r的,而r的改变会部分地通过M2的改变和部分地通过Y的改变,从而通过M1的改变导致出新的均衡。处于新的均衡位置,新增加的现款(新增加的M)在M1和M2之间的分配将取决于投资对利息率的的降低所作出的反映,以及收入对投资的增加所作出的反映。由于Y部分地取决于r,所以M的一定量的改变必然会使r具有足够程度的变动,以便使M1和M2所作出的改变的总和等于M的上述定量的改变。”[6]
具体说来,根据货币数量公式,因为Y = M?V,凯恩斯认为应该用M1定义货币流通速度V,这样自然就能得到:L1(Y) = Y/V = M1。[7]
这样规定就等于肯定了既有的事实,一定的国民在总产值或者说收入(GDP)当然要对应地发行一定的货币,可这到底是由高利率引起的还是由低利率引起的,问题也就无处可查。这就像高鸿业在注脚中说明的那样:“这意味着,凯恩斯认为,L1的形状基本上不取决于r(利息率),而是取决于Y(国民收入),也就是说:L1 = L1(Y)。”[8]
对于函数L2(r)与r的关系凯恩斯已经明确地表示这很不确定,还要看“群众的流动性偏好”程度:“因此,一定量数值的M2和一定量数值的r之间并没有固定的数量关系。”[9]只不过就像凯恩斯认为的那样:“虽然如此,还存在着两个理由认为:在既定的预期状态下,r的下降会导致M2的上升。”[10]当然,在静态当中或许如此。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M也与利率没有什么太直接的关系,要说有关系的话那也不是调控者的本意反倒成了一种被裹挟的结果。人们之所以认为LM曲线的方向是向上的,是基于一种并非真实的或者说想象的静态的假设之上了,“反映出中央银行有既定的M”控制政策,同时还得承认利率受供求关系影响。这样当收入增加时,所需的货币也会增加,由于货币增加(余额)是有限的,利率会随着对货币的需求而增加,于是收入与利率变动就是同向的。或者套用公式M = L1(Y)+L2(r)可以这么说明:当利率增加时,L2(r)会减少,这样L1(Y)就会增加,于是收入就增加。
但问题在于,当收入增加时为什么要控制货币的数量而不是根据实际需要相应地增加呢(需要多少就增加多少)?很明显,真要这样做在理论上根本就没必要调整什么利率。只不过现实情况往往是这样的:当对货币需求突然间变得很强劲时,这其实是因为价格上升引起的,如果不能有效地抑制价格上涨那任由货币增加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人们又认为要想控制货币数量似乎调控利率是一个很有效的手段,结果就形成了犹如想要拉住奔跑的马匹却不得不跟着“奔跑”的同步局面。可想而知,这不是什么正常的情况,即理论上本不该如此。我们用实际数据也很容易证明,当处在通货膨胀、特别是严重的通货膨胀过程中,利率与货币数量同向增加但实际收入未必一定会增加。这样LM曲线要是存在的话除了有一条方向向的上(静态的)还应该有一条方向向下的(动态的),这同样会使收入与利率的关系又变得很复杂。如下图(图4)所示,其交点E0的意思为:高利率对应着低收入和货币开始紧缩。在一轮经济周期的由上升到下降的拐点处,利率、收入和货币量就呈现出这种典型的变化特征。
如下图(图5)所示,其交点E0的意思为:低利率对应着高收入和货币开始膨胀。在一轮经济周期的由下降到复苏的拐点处,利率、收入和货币量就呈现出这种典型的变化特征。
如果把IS曲线用方向向上的(动态的)表示,同时把LM曲线用方向向下的(静态的)表示,也可以得到有交点的结果(如下图6)。但这已与原来的根据完全相反了,可结果的“均衡”意思似乎没什么变化。